龚明珠 丁 宁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炫技”著称,他提高了钢琴的演奏技法与教学空间。《梅菲斯托圆舞曲》是李斯特的代表之作,对演奏者的弹奏技术与艺术表达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为钢琴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选取《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此曲在教学与演奏中提供的宝贵价值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能为钢琴教学与演奏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梅菲斯托圆舞曲》(又称《魔鬼圆舞曲》)创作于1860年,因德国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萌生灵感,以尼古拉·列瑙的歌剧《浮士德》为创作原型,是同一系列钢琴曲中的代表作品。这是一首在“巧合”中诞生的经典之作,李斯特原本要为一支交响乐队创作曲目,但在创作过程中逐步演变为钢琴曲。
《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最初以《乡村酒店之舞》问世,李斯特用音乐讲述了垂死的浮士德用自己的灵魂与魔鬼的化身梅菲斯托交换青春,重生后的浮士德在魔鬼的带领下来到一个乡村酒馆,他对淳朴善良的玛格丽特一见钟情,并在魔鬼的怂恿和嘲讽下对玛格丽特展开了追求,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幽静的树林里互倾爱慕,一片安静祥和中,魔鬼不安分的催促、讥笑,树林里笼罩着肃杀、灵异的气氛。
《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是一首具有变奏性质的舞曲,以对梅菲斯托的描写为主要内容,共可分为三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表现了十分鲜明的音乐形象,作品整体呈现“快—慢—快”的形式,张弛有度,十分符合故事的发展走向。
梅菲斯托“登场”的前110小节被视为引子部分,111小节起的第一个主题贯穿全曲,营造了舞曲的效果,李斯特用丰富的乐思表现了梅菲斯托活跃灵动、狡黠放肆的形象。
在作品341小节处,热闹喧嚣的舞会场面退去,细腻柔情的旋律悠扬而出,描绘了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柔情蜜意,李斯特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连奏表现林中夜莺唏语十分惟妙惟肖,这是第二主题。
从第452小节起可被看做是第三个主题,不和谐的双音音程干净整齐、时断时连,仿佛魔鬼刺耳的讥笑与催促。李斯特用“ppp”记号标注,意在营造诡异的紧张感。
《梅菲斯托圆舞曲》以舞会音乐为背景,在舞曲三拍子的基础上将乡村酒馆中的故事“跃然谱上”,这种戏剧性与故事性,让《梅菲斯托圆舞曲》在听觉领域上有更多的突破。
1.利用钢琴不同音区的音响特色营造听觉效果
此曲音域横跨大字一组“F”到小字四组“a”,李斯特用宽泛的音域表现魔鬼的超自然能力,利用每个音区个性的声音色彩刻画不同的场景,例如乐曲刚开始的前29小节,用低音区沉闷粗旷的音响特点营造阴暗气氛,以向上慢慢推进的音高变化模仿魔鬼的逼近;利用高音区尖锐的音色特点模仿魔鬼狰狞的讥讽,在作品452-477小节处,音区从高到低逐步行进,仿佛人类大笑变为偷笑的音调变化,这种音区特色给人以更加精妙的听觉体验。
2.利用音色对比让音乐形象在听觉上更鲜明
钢琴的音色就如人说话的语气一样,可利用音色的变化和对比生动的“讲故事”。例如303-338小节表现的是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相继离开舞会走向树林幽会的情节,303-310小节仍以干脆爽朗的音色描写舞会场景,从311小节以后乐谱中开始出现连线并伴有渐慢渐弱的记号,预示着浮士德、玛格丽特二人的感情变化,此处的音色应处理得柔和,因此要贴键弱奏;319-327小节和328-332小节是完全相同的旋律,随后乐句、声部递减,情感上是递进的关系,因此音色要逐步变为柔情缠绵,这段旋律中的空拍暂时打破了连绵感,仿佛表白前的欲言又止,弹奏时尽量减缓落健的速度,弹出迟疑感,避免“音头”的出现;最后七小节过渡到了长线条的单音旋律,这是抒情段落的铺垫,起到说话前冒号的作用,为让旋律有延续感,可以同时使用弱音踏板与延音踏板。
例1.《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304-342小节
3.利用旋律与伴奏织体使观众“听”出人物性格
纵观全曲不难发现,李斯特试图以波动激烈的旋律、复杂的织体来塑造梅菲斯托在听觉上的丰满强大,例如675-691小节,右手迅速跑动的琶音织体表现了梅菲斯托张扬跋扈的声势,左手作为旋律声部以八度的行进刻画梅菲斯托夸张怪异、满身戾气的形象。
339小节起进入浮士德与玛格丽特互倾爱慕的场景,右手长线条的旋律描述浮士德的倾诉,句尾的倚音仿佛紧张时的结巴;左手如颤音般的和弦织体是玛格丽特倾听时害羞的心跳和附和,两个声部一唱一喝,生动的表现了二人的爱情对话。
李斯特用丰富甚至炫目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创造了立体的、鲜活的音乐形象,为钢琴音响的听觉开辟了新的领域。
《梅菲斯托圆舞曲》中几乎囊括了所有高难度的表现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加具体、直观的向学生传授奏法和细节,教师可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语言。
1.应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与本学科语言相结合
由于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专业语言来辅助钢琴教学,例如将物理专业语言与钢琴中触键与力度的教学相结合,此外还可以运用美术中的语言,例如色彩、形象等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达等,结合这些专业术语,能帮助学生在其他层面上理解弹奏要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应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运用肢体语言教学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弥补口头语言教学的不足和片面性,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作品开始时由中强逐渐变强,声部层次逐渐叠加的写作手法意在表现魔鬼由远及近、步步紧逼的形象,显然语言的描述并不够直观,教师可以模仿魔鬼的行进,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压迫,帮助学生理解与弹奏。教师还可以担任全曲的指挥,在弹奏时引导学生注意细微的力度与情感变化。
由于《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的故事性与情感的多变性特点,教师可以根据需求设计出更适合此曲的教学互动。
当学生无法很好把握三拍子节拍特点时,教师可以依据音乐情景设计舞步,随学生的弹奏起舞,用直观地舞步与动作让学生体会舞曲“强弱弱”的节拍特征。
当学生不能自觉地演奏出旋律的歌唱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旋律对唱,或为旋律加入歌词,帮助学生哼唱旋律,让学生体会旋律的走向与连贯性。
想要在错综复杂的声部中突出旋律,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旋律进行提炼,单独练习后,可由师生分声部合作弹奏,通过多次调换声部合奏,学生就会逐渐有意识的突出该声部。
李斯特酷爱宏大、磅礴的音乐形象,追求突显力度与交响化的音色,在《梅菲斯托圆舞曲》中,极强的戏剧效果、对比强烈的音色要通用更加精确的触键方法达到,他将钢琴视为乐队,音色的控制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确程度,指尖、掌关节、手腕乃至上半身都是控制触键的助力因素。
例如137-140仅四小节中包含了重音、跳音、连音三种演奏记号,足见其对音色精确地追求。弹奏标有重音记号的和弦时应使手臂自重集中于手指,指尖支撑贴键,使力量直达琴键,奏出饱满坚实的音色;弹奏带有倚音的跳音时,在兼顾倚音连惯性的同时,掌关节发力弹跳而起要让跳音听起来精致干脆,由于带有倚音,此处的跳音应弹奏得更加短促;弹奏带有连线的旋律时,要及时将刚刚奏完和弦的大臂力量收回,右手贴键灵巧的演奏,保持旋律的圆滑流畅,左手跳音弹奏和弦时指尖贴键准备弹奏发力向上抓起即可。
例2. 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137-142小节
第475-489小节是一段舒缓、柔美、富有诗意的旋律,与之前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要调整触键方式达到不同的音色效果,例如右手的八度要奏出连贯、起伏的感觉,这就需要弹奏时以指尖为支撑点,用大臂带动小臂力量揉奏,注意突出小指声部,大指柔和触键,奏完一音以手肘带动手掌贴键移动,避免高抬手造成音色不统一、不连贯的现象;左手琶音要求轻柔、舒缓、均匀,落键相对较浅,以衬托上方八度声部的旋律;在每个乐句中,右手都有两小节上行的旋律,弹奏时手指应垂直触键,手指尖要敏感,奏出灵动,轻巧的声音。
例3.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475-489小节
在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舞蹈性旋律,想要奏出圆舞曲欢快、优美的特点,首先要把握好三拍子的“强弱弱”的节拍关系,第一拍是强拍,要有弹性,第二、第三拍则要弹奏得轻快有控制力,手腕始终保持松弛的状态,保证音色的鲜活,演奏时注重乐句内的力度变化,让舞蹈性更加鲜明。
大跨度跳跃的旋律往往塑造活跃激烈的听觉形象,这种技法在作品的764-783小节就有体现,想要在快速弹奏的同时保证落键的精准和音色的均匀,首先应通过分手慢练来熟悉音的位置和控制音色,弹奏时跳跃过程中控制手的高度,为了避免在手空中浪费时间,一音弹完手要朝下一个音的方向跳起,在熟练掌握音的位置和弹法后逐步提速,坚持结合慢练反复练习,完善此奏法。
例4.《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763-772小节
为营造情景交错的听觉效果,李斯特用声部描绘不同的音乐形象,这就需要靠触键法来控制音量与音色的区分。
在作品中段出现了大篇幅的抒情段落,李斯特采用轮指的表现手法增强了音乐整体的华丽性,轮指是对同音重复弹奏的解决方案,在相同节拍内增加音的密度,以连续多次的击键代替单音保持,营造长音的美感,这种技法要求手部肌肉放松,弹奏时保持音色的平均统一。当需要音量变化时可以以手指本身的自重调节,强奏也不必以手腕用力,使用手指自重调节即可,弱奏也同样要保持音色的扎实稳定,不能让音听起来漂浮无根。
例如曲中551小节起带有轮指弹奏技术的片段共包含了四个声部,其中同音轮指担任中声部,以连续多次的击键营造长音的美感,音色柔和统一起到背景的作用,想要将轮指技法弹奏的更具表现性,首先要保持手部肌肉的放松,指尖保持敏感,强奏使用手指自重调节即可,弱奏也同样要保持音色的扎实稳定,不能让音听起来漂浮无根。
在轮指中穿插出现的高八度旋律形成了高声部,在轮指到大指时,手掌要主动打开,小指低落奏出清晰柔和的音色,避免高抬跳跃弹奏导致音色尖锐刺耳,造成旋律不连贯;左手的大指形成次中音声部,与右手高声部相呼应,这一声部标有跳音和连线记号,音色要求清晰连绵,因此在弹奏时可使用手腕带动横向的用力,使该声部沉稳有重量,达到最为突出的效果。左手低音声部均匀柔和的弱奏即可。
例5.《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544-563小节
乐曲中的音量音色变化、情感气氛的烘托,除了通过各种演奏法,还可以通过踏板的使用来改变整体音效效果,合理的运用踏板能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
在弱奏的片段中,为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可以适当运用弱音踏板控制音色和音量,例如乐曲339小节起,右手用贴键“揉”奏的触键方式,左手手指贴键以手臂带动弹奏,可使用弱音踏板让音色更加柔和,同时踩延音踏板增加旋律的连贯性,但为了避免延音踏板的加入造成旋律混沌不清,延音踏板踩下一半即可。
为了塑造魔鬼突然闯入的画面,乐曲以坚定、沉闷的音色开始,使用前臂力量以指尖支撑弹奏能达到这样的音色效果,但这种奏法在低音区很难将音量控制在中强范围内,这种情况可以借助弱音踏板控制音量,在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放开弱音踏板,使音乐更有推动力。
踏板要根据乐曲中的具体情况设计使用,合理的使用延音踏板能有效的美化音色,使用弱音踏板能更加精确地控制音色和情感,在弹奏细腻旋律时更加的生动婉转,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中使用踏板。
在《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中,李斯特几乎将所有的钢琴演奏技术发挥到极致,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来解决技术难题。
1.分手、分声部的慢速练习方法
该作品对左右手的技能与弹奏速度都要求极高,旋律有时隐藏在错综复杂的声部中,快速弹奏时错音很容易被忽视,但在他人耳中却暴露无遗。应首先分手或分声部练习,逐一纠正弹法和错误,这样在弹奏时才能做到精准、流畅,保证弹奏的质量。例如145-153小节中左手的八度弹奏对于手小和手架子不结实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吃力的,因此要先慢练左手,要求手臂放松声音饱满连贯,熟练掌握后再提速,右手的旋律声部先是隐藏在小指,后半句由左手弹奏,针对前半句旋律的突出,可以先单独慢练小指旋律声部,熟练掌握后逐步加入其他声部并提速,在快速弹奏后还要坚持一定的慢练,防止因为速度快而出现新的错误,通过这样的练习在弹奏时才能做到精准、流畅,保证弹奏质量。
2.变奏练习方法
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密集的音阶、琶音弹奏,这要求演奏者的手指具有相当的控制力与灵活性,可以通过变节奏的练习方法锻炼手指机能,纠正弹奏时“瘪音”“抢拍”的问题,变节奏练习法即在原来旋律的基础上改变时值的练习方法,可以用附点音符、切分音等节奏交替练习。当学生能顺利弹奏这些变节奏的旋律时,就说明他能够在正常的节奏下完整弹奏这段旋律了。
3.加强重音与改变重音的练习方法
人的五指基于生理原因发展不均衡,这会导致手指配合度差,音色不稳定,严重影响弹奏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采用加强重音和改变重音的练习方法,例如在练习弹奏带有音阶或琶音的旋律时,在其他手指流畅跑动的情况下轮流将各手指的音奏成重音,这样的练习打破了原本的弹奏习惯,能有效的提升手指的主动性与控制能力。
《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想要在演奏中准确的还原这种风格特点,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此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研究诗剧和歌剧《浮士德》,音乐与文字、语言相比永远是抽象的,想要学习演奏故事性音乐作品,研究文学资料是最好的方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位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寻找自我与自由的道路上屡受社会现实的阻碍,这是一部将当时社会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诗剧中浮士德矛盾的内心和对社会的疑惑同样在尼古拉·列瑙的歌剧中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故事内容与钢琴作品相结合,从语言资料中深究其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在当时背景下情感的表达形态。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分析时代风格的具体表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与民族意识,用象征、模仿等手段陈述音乐内容,有着明显的即兴性。此曲中存在许多李斯特式夸张的炫技特征,他打破了巴洛克时期炫技的即兴性、浪漫主义炫技的固定模式,将炫技当做表现音乐内容和组织音乐形式的手段,把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与精妙绝伦的炫技相结合,将钢琴演奏的“技”与“艺”发挥到极限。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钢琴之王,时至今日,他作品中高超的创作手法以及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仍为我们提供着宝贵的教学与演奏价值,对普及中国钢琴教育,提高专业教学与演奏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的学习与教学研究过程中,折射出了很多典型的教学精髓,十分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反思与探究。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西方各流派作曲家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为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的钢琴教学体系与演奏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