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2018-05-15 01:52周宁玲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简单朗读高效

周宁玲

摘 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关键在于“实”,在平淡简单中追求高效实在,这样的课才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必须要追求语文课堂的简单高效,须以读代讲,培养自主阅读习惯;巧借实物,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翅膀;以写促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简单 高效 朗读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155-02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要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一堂语文课,不论它的形式多么新颖,理念多么时尚,它终究不是一堂好课,一堂真正好的语文课在于它的“朴实”,虽然简单平淡却意蕴颇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把语文当语文教。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1]P232因而,语文课就必须在“朴”中求“实”,在平淡简单中求得高效。如何锻造“淡”而有“味”,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粗浅的思考:

1 以读代讲,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叶圣陶——我国语文界的教育泰斗,他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也留下了“書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关于读书的名言。自古至今“读”一直就是用得最多而且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

以读为本,就是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之所以“以读代讲”,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2]P22笔者以为,这里的“读”不仅要反复“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指向;每“读”一遍,都能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层次;每一次“读”都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不是原地踏步,这才是“读”的真正要义所在。

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九色鹿》一文的第八自然段时,采用“以说促读”法,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当九色鹿醒来后发现自己已处于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而自己曾经救过的调达就站在国王身边,它会作何反应呢?

九色鹿 ,指着调达说:“ 。”(横线上要补充九色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

当出示要求后,学生“说”的兴趣浓厚。为了增强学生“说读”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由指名说到让学生同桌说、分组说等。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读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者应把读落到实处,但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而要讲究实效性。以读代讲,既能使教师轻松,又能使学生收获成功的阅读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2 巧借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学生学习时显得轻松、愉悦,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较快。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其中,产生一种获得新知的愉悦感。这是好课的一种标准。教学中要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教中有趣,学中生趣,这样才能把把枯燥单调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笔者将一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带到了教室内。在读到“‘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这一自然段时,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故意将苹果端正地“立”在讲台上,然后拿起水果刀,自上而下,“咔嚓”一下,手起刀落,将苹果一切两半。然后拿起半个苹果举到空中,展示给学生看。

师:大家看有没有五角星?好像没有嘛。那课文写的不是真的呀!骗人的嘛!

生(部分):老师,你切错了。应该是拦腰切下去,横着切,不是通常的由顶部切到底部。

师:哦,你眼睛真尖,看到了课文中的这句话:拦腰切下去。那我们再来切一次,看看这一次有没有五角星。

我再拿起水果刀时,同学们都屏住呼吸,眼睛盯着苹果一动不动,教室里静得出奇,几乎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

师: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看看,有没有?(师将半个苹果举给大家看)

生:哇塞!真的有哦!太神奇了。我们回家也要拿苹果切。

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热情洋溢,相信他们通过苹果这一实物,更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能进一步理解: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设计,学生怎么会感到乏味呢?

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趣因素,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激发和孕育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在欢趣的氛围中畅游文本。

3 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翅膀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3]P505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植根于生活,应该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结合点,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

笔者在执教《祁黄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入体会祁黄羊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当你听到他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中军尉时,你会怎么样?如果你就是他的仇人解狐,你听到这个消息后又会作何感想呢?如果你是祁黄羊的同僚,听说他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你会怎么样?现在你就是他的儿子祁午,听到父亲举荐自己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学生们既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又能够发挥想象力,贴近情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回答。这样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体会祁黄羊不避亲仇,处事公正的高贵品质。

4 以写促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认真挖掘文本可写的“资源”,充分利用好文本可写“资源”,让“写”在语文课上“落户”。

写,不仅指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分段和概括段意,判断课文的主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安排的写作训练。

如:练补写。补寫也叫补白,在小学语文许多课文中都留有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就是我们教师有待捕捉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出课文中的空白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课文的空白点,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可塑性大、创造性强。如学习《一路花香》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补写:

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 )说:“我想向你道歉。”

挑水工( )问:“为什么呢?”

“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 )答道。

挑水工( )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在括号中填上神态、心理、动作等提示语)

这样的设置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钻研文本,揣摩人物的语气和心理,理解人物性格。像这样的空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找到这样静态的的空白点,并将它们转变成动态的教学资源。

总之,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语文教师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点燃孩子们精神和情感的火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以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创新,建构起“朴”中有“实”,富有人文性的有语文味的全新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简单高效,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戴自俺.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简单朗读高效
敲开幸福的语文课堂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追求“简单”的绝对回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