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考政治模拟题命制的四个误区

2018-05-14 15:39张晶晶李非超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设问选材选项

张晶晶 李非超

摘 要:命题既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技术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教师在命制高考政治模拟试题的过程中,存在如下误区:一是选材的价值淡化,二是设问的类型固化,三是选项的张力弱化,四是答案的生成僵化。对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考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反思这些误区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的命题能力和教学效益。

关键词:政治命题;选材;设问;选项;答案

命制模拟题是高考学科教师的基本功之一,然而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却处于不愿、不敢、不会命题的窘境,备考需要的试题严重依赖“进口”,甚至被教辅资料“套牢”,试题原创的内驱力和对试题的批判性思考不足。选择试题进行组卷时缺乏系统性、仿真性的考量,对试题的选材、设问、选项、答案等缺乏准确性认知,对命题的立意、价值、质量等缺少方向性领悟,因此试卷讲评也多停留在厘清知识的层面,对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的关照不够,教学效益受限。对于教师而言,试题完全“进口”、一味“舶来”,缺乏命题的锻炼和反思,缺少审题的意识和经历,专业成长的后劲将会越来越弱。本文梳理并呈现了一些模拟题命制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希望对同行们在高考模拟试题的选择、组卷、改编、原创等方面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增强模拟题服务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功能。

一、选材:价值淡化

高考的核心功能在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高考试题命制必然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命题工作要科学设计试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材料或情境是凸显核心素养的信息载体,精当的选材能反映试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然而,一些模拟题的命题人对此重视不够,对命题必读的一些权威文本缺乏必要的学习和领会,如不研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对教育部考试中心领导的文章不关注、不研读,命题工作主要在对已有真题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选材凭个人感觉和主观偏好,不注意材料或情境的政治性、导向性、公平性,缺乏自觉弘扬真善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动性,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上不自觉,在贯彻命题选材的价值取向上不到位,在发掘材料的核心素养上不着力。其实,每一年高考试题面世后,教师或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命题团队选材的价值取向,那些能彰显发展成就、传递正面能量、紧扣时代脉搏的材料往往成为命题团队的首选。如何让模拟题的选材更贴近于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从上面所列的指导性文件中去寻找答案。

二、设问:类型固化

复习备考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模拟题设问固化,往往只在乎战术操作而不在意战略布局,关注一题而不及其余,常采取“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之类的“体现说明”型的设问,造成设问模式化、同质化、重复化、单一化,这对训练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让学生陷入单纯的“刷题”模式,其关键能力的生长达不到預期目标。如果留意全国高考卷,试题设问的角度往往是多样化并具有创新性的。从设问方向看,有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类型;从思维方法看,有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因果思维、正向与逆向思维等;从设问语言看,有推导、判断、原因、理由、评价、启示、目的、意义、体现、表明、归纳、概括、批驳、分析、阐述、依据、措施、建议、佐证、列举等;从设问题型看,有曲线坐标类、计算比较类、图表解读类、意义影响类、体现说明类、主体定位类、评析评价类、措施建议类、开放探究类、原因依据类等。要力避设问类型固化的倾向,需要从优化考查细目表入手,理顺材料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生活逻辑之间的关系,用反复推敲、换位思考、发散思维、系统优化等方法调整试题,增强试题设问类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选项:张力弱化

在高考政治试题已经发展到核心素养立意的当下,不少教师还未摆脱知识立意的思维定势,如所命制的选择题,有的学生作答时甚至根本不需要看材料和题干,只需把知识表述错误的选项排除即可;有的只看题干知识限定就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材料纯粹成了摆设;还有组合选项总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打转,把教材的语言表述断章取义地拼凑成选项,缺乏跨越教材的框、课、单元、模块限制进行创造性整合的意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选项与材料、设问之间缺乏关联,选项的知识综合与覆盖不够,造成了选项的张力被严重弱化。实际上,高考模拟试卷的较少题量与较多的知识考点、多维的能力要求、多变的时政新闻之间的矛盾就注定了选项必须富有张力才能覆盖更多的知识、能力、素养,才能成就试题应有的生命力。因此,组合选项应该围绕着题干多向发散,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目、框、课、单元等编写框架,也不必执拗于教材观点的标准表述,选项可以从材料的丰富信息中挖掘,可以从设问的方向、类型等角度拟制,也可以从选项中主干知识的关联处拟制,甚至可以尝试打破模块知识的限制;力求避免知识性表述错误、片面化与绝对化表达的选项,增加灵活多样的变式表述,增加试题思维的含量,打通选项与材料之间的梗阻,打破选项纠缠一点的纠结,打开表述灵动性的局面。

四、答案:生成僵化

书面答案是内化于思维、外化为文字的生成过程,答案作为思考的结果必然会受到思维方法的影响。一般而言,问题的设问往往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相联系,回答问题又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因此答案的生成轨迹应该是有痕迹、有链条、有逻辑的。然而,有些命题重选材、轻思路,重知识、轻能力,重模板、轻变通,重形式、轻内容,重答案、轻解析。学生对答案的解析看不懂、悟不透,最后只适应固化的设问和思考、只接受答题的模板和套路,对自己的答案与高考真题答案的差距产生难以企及的畏惧心理,甚至把高考答案看成是异类或难以达到的彼岸,这其实就是答案生成僵化带来的结果。这种教训的启示在于,我们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普及一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知识,调用一些语文阅读和结构解析的方法,提升学生发现、辨识关键词句与设问关联的能力,通过持续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懂得:答案在设问中定向,在思考中生成,在材料中隐藏,在分析中呈现,在教材中回归;答案语言可以来自教材、来自设问、来自材料、来自时政;答案的观点和阐释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答案的生成与考查的思维方法与类型紧密相关。我们要让学生逐渐告别随意而不严谨、散乱而不规范、僵化而不灵活的答题习惯,把解题的经验升华为思考的能力和方法,掌握方法而非死记知识,真正做到“得意”而“忘形”,最终实现答案内容与形式、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这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命题是一门技术活,要命制出一道有生命力的试题需要命题者发扬“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时代在发展,对考试评价的要求也在发展,在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发布的背景下,考试评价和命题必将对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等方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并落实新的考试评价标准,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认真思考与积极实践。

猜你喜欢
设问选材选项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选材“碰头”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