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龙
摘 要: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真实性、适切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兴趣和情感,激活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PBL应与其他模式适度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在PBL的应用中,要发挥团队力量,打造简约课堂。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合作;道德与法治
PBL教学模式是指把学习设置于比较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辅助者、引导者。就思想品德课,即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来说,在许多公开课中都能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大量应用,但检索文献,却极少发现PBL模式在本学科教学中应用成果的总结。各门学科都可以运用PBL教学模式,但要结合各学科的特殊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整和创新。
一、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流程
根据PBL的主要倡导者白罗斯提出的PBL模型[2],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将PBL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简化为以下四个环节: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问题导向学习”,问题是教学中的核心要素,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和提出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关键,这在下文将重点阐述。
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极佳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倾听,相互切磋,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唤醒生活和学习经验,激活思维,在互补和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促进问题解决。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一般以课堂为主,但有时因特殊情况需要学生事先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咨询访问等,然后将所得运用于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因时间限制而走过场;在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巡视,适时地、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其不足和局限性,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改善。
各小组解决问题后,要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解决问题的结果或展示成果,进行交流。其他小组可与汇报或展示的小组互动,或提出质疑,或补充答案,共同研讨,促进反思;教师可适当给予点评和总结,调控课堂,对一些生成性问题要正确处理,不能轻易放弃“灵光乍现”的教育契机。学生和教师都是评价主体,要根据事先制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规则给各组表现打分或下结论。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或提供的方案的准确性、可行性等,还包括学生在解決问题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
二、PBL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
教师提出的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慎重,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一)问题设计的原则
1.思想性
问题要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低级趣味的、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问题须摈弃。问题要体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课程的思想性,“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3]。
2.真实性
问题要来源于生活,不能虚构、杜撰。不同于其他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道德与法治课要高度重视解决学生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中存在的真问题,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实现立德树人作贡献。当然,对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问题也要关注,帮助解决。
3.适切性
问题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不是难度越大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正如杜威所云:“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学的艺术在于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能激励思考,小到自然注意到的新奇因素能引起疑惑,能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获得一些启发点,并从中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4]
4.开放性
问题应是非良构的,要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且相应的结论或解决方案也不止一个,甚至是没有大家共同赞成的结论或解决方案,让学生有思考与创造的空间;随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更多新的信息、更多深刻的启发,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得出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可能会随之而改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策略
运用PBL教学模式,必须在备课中多花时间和精力设计具有思想性、真实性、适切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1.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弄清主要教育价值,考虑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据此设计问题。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包含“爱护身体”“养护精神”两目,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增强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意识”。针对其中的珍视生命、爱护身体,可设计一个主问题:自己或同学身上有哪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可从衣食住行用玩学等方面思考)?并请各小组就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分析危害、原因并提出建议。
2.基于真实状况设计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德育课程,教师应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在行为、思想和认知上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行概括和提炼;应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社会真实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进行主流价值引领。
了解学生和社会的真实状况,可通过如下途径:一是设计题目进行教学前测,调查了解学生身上和社会中的真问题及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真实看法;二是通过课前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做某件事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教师据此发现和发掘真问题;三是教师在备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新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梳理、整合和选择;四是通过教师的生活观察,或通过备课组教师的研讨发现真问题;五是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课后记录下来,如果觉得有意义,可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采用。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一位教师通过前测概括出如下问题:①关爱他人应该不求回报吗?②没有感受到关爱,还要去关爱他人吗?③需要关爱的人很多,我的关爱有用吗?④有的乞丐是骗子,还要关爱他吗?⑤关爱他人,他人不领情怎么办?⑥只要关爱是善意的,就可以做吗?从中选择前两个问题让学生探讨,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关爱他人的意义”;选择后两个问题并创设与之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探讨,帮助理解教学重点“学会关爱他人”。有教师则通过布置课前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做一件关爱他人(家人、友人、熟人、陌生人)的事,并记录自己和他(她)的反应、感受等,然后选择学生课前实践性作业中的几则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关爱他人的意义和如何关爱他人,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基于磨砺思维设计问题
帮助学生磨砺思维,培养科学精神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任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与演绎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等。如“对自己无礼的人也要以礼相待吗?”“对我不喜欢的老师也要尊重吗?”“输了的竞争还有意义吗?”“我又不会违法犯罪,老师与我们讨论违法犯罪问题对我有什么用?”“检举父母的不法行为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吗?”这些问题都颇具矛盾性、两难性、冲突性,对锻炼学生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问题要符合学情,能够激活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在一个主问题后面进行适度提示。如,春节期间,爸爸妈妈总会带着我们去给舅舅、姑妈、姨娘等长辈拜年,有的同学觉得很烦。这样的礼仪风俗有必要继承吗?为什么?(思考提示:给长辈拜年的目的是什么?不给长辈拜年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你接受过自己长辈的照顾和关爱吗?该礼仪风俗的存在有什么文化方面原因?)无疑,这些提示对打开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
也可以针对情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如针对一个自强少年所遇到的挫折,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①该少年面对不幸有哪些具体行为表现?(阅读材料提取信息)②这些行为表现分别反映了什么态度或品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新知)③该少年的行为表现对我们正确面对挫折有什么启迪?(引导学生努力增强生命的韧性,勇于面对和战胜挫折)
需赘述的是,思辨性强的问题都要依托一定的情境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空洞、抽象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而无须情境直接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没有什么价值。
4.基于激发兴趣设计问题
问题要尽可能具有思辨性、探究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这就要考虑素材的选择、问题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特别等。如选用网络段子创设情境:早晨送孩子上学,看到一群小学生,有穿长袖的,有穿薄秋装的,还有穿短袖的。其中有个小姑娘鹤立鸡群,竟然穿的是羽绒服!有个小男生就问她这是为什么,只见她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问题设计:①仿照段子中小姑娘的话造句:“有一种( ),叫你妈妈(爸爸)觉得你( )”。②为什么会出现“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这类现象?我们应如何認识和对待?这两个问题所依托的情境非常幽默,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深切感受,他们会兴趣盎然地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味和感受父母的爱,探究如何解决亲子矛盾。
三、PBL教学模式应用的建议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及教师的权威、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都面临着挑战。针对PBL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团队力量
教师设计PBL教学方案,要花很多功夫,因而须加强团队合作。设计题目做前测,评阅课前实践性作业,特别是设计供课堂讨论和解决的问题,精挑细选情境素材,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应发挥备课组乃至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可有计划地安排主备教师预先备课,再集体研讨,课堂教学后及时交流优点与不足、经验与教训,为他人、为以后进行设计和教学作积累。
(二)打造简约课堂
在基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的主问题在数量上尽可能少,以便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有尽可能多的时间探讨和解决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中,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要回家”,并配之简明的情境:学生放学回家,老师下班回家,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传统佳节来临前汽车站、火车站拥挤的人群急着赶回家……让学生结合情境和生活经验讨论人们回家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家的含义、功能和中国人的“家”(中国家庭文化)、尽孝在当下等教学内容,教师又适当穿插有关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悟,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然后,笔者又进行教学拓展:我们要回家,因为家中有亲人、有亲情,有责任、有义务。可是,我们一些同学的父母在外打工,难以经常回家,甚至很少回家。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借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遇到的困扰,学会辩证思维,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真问题。这节课只有两个主问题,整个课堂教学十分简约,但颇具深度和厚度。
(三)结合其他模式
PBL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和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比较花费时间,倘若每个框节教学都使用,可能影响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教师忙不过来,变成了形式主义。另外,有的框节内容中名词概念比较多,学生遇到的知识性问题多,可能更适合运用讲授式、演绎式、记忆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让学生增加体验,激发学生情感,有的教学内容采用表演、比赛等形式,效果会更好。所以,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把PBL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长处。
PBL教学模式融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习真正发生;以问题为导向,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探究的问题思辨性比较强,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开展经常性的小组合作,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模式,发挥其价值,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2] H.S.Barrow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 Medical Education, 1986, 20(11):481-48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 Robcrt Delisle 著,方彤 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