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红
从邂逅教育的那一天起,我就思考着: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绽放出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爱迪生认为,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柏拉图则认为,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我所理解的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需要知识和智慧,需要呵护与关爱,需要尊重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一、守住教育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日子里,在教师节来临的日子里,我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孩子们可爱的眼神、整洁宽敞的教室、绿树成荫的校园,每一天,我迎着阳光走进教室,和孩子们微笑着相遇……
本以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现实却让我遇到过种种不解和烦恼: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嬉笑、打闹,蛮横的家长无端的指责和呵斥,学校里无休止的检查和考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当困惑、无助、失落席卷而来,我有些看不清脚下的路了。
一次偶然间看到的小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夜晚的暴风雨冲上岸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大海虽然近在咫尺,它们却回不去了,被困住的这些小生命,用不了多久都会干死的。这时候,他看见有个小男孩,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然后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男人停下来,注视好一会儿。终于,他忍不住走过去。
“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可是,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是的。“这一条在乎,那一条也在乎。”每一条小鱼,都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虽然,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是只要尽心尽力,就有让生命活下去的可能。我看到了孩子无邪的眼睛,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教育的那一颗初心。是的,教育应该是为生命的生存、生长和生机而来的。
二、抒写美丽的风景
从最初成长时期的憧憬与迷茫,到成熟时期的坚守与理性,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每个教师手中都掌握着一根魔法棒,它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点燃未来的梦想,可以激活智慧的泉源。
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我真切地发现了教育的美好姿态:在校园这方小小的世界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成为最美丽的风景,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我们一起欢笑也一起流泪,我们一起绽放也一起成长,我们相互致意又相互珍惜,“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试着把这些美好的相遇记录下来,它们既是我成长的足迹,也是我心灵的低吟浅唱。无论家庭生活与教学工作多么繁忙,我都坚持着,在洁白的纸上,写下一行行跳动的文字,这是对我这一段教育人生的最好纪念。2014年,我把自己20多年的教育经历写成一本16万字的教育专著——《平凡的教育》,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教育的不平凡。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幸福的,虽然在前行的路上,也屡遇瓶颈,也有过彷徨和迷茫,但欣慰的是,我努力为之守护的这一颗初心,开花并结果了。这些年我先后获得了省、市各级各类优秀称号与特级教师荣誉,2017年又晋升为贵州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和亲爱的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体验、一起感悟,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收获。
三、走向宽广的世界
叶澜教授把教育的内涵概括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一个具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无论在对外部世界的影响中还是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走过了初为人师的迷茫,享受到成长中收获的喜悦,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的脚步慢下来了,甚至也想到过要停下来,我反思自己:是不是该做的事已经做完?是不是该尽的责已经尽好?怎样跨越自我发展成为积极主动的人,走得更高、走向更远?
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理论告诉我:如果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自己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所以当事业发展到高峰之时其实也就意味着将要跌落,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要善于寻找人生发展的第二条曲线,及时突破职业的瓶颈。
2015年7月,我有幸成为贵州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对我而言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实现自我超越的契机。从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到转变为带领一支团队前行的领路人,以往的经验显然已远远不够。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在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工作室的基础上,明确了建设方向和研修特色,由最初10位志同道合的教师,发展成为现在跨学校、跨地区、跨省市的近百人团队,对学科建设和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工作室运作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解决工学矛盾,突破发展瓶颈。三年来,我和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挤出时间,不计报酬地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建网站,建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微课,研究课题,坚持送课下乡,探索“翻转课堂”和“微信课堂”;我们内联“邻家学校”,构建教师合作协同学习共同体,外联青岛、江苏等地的名家名校构建研修学习长效机制;我们尝试构建以学术专家为塔尖、主持人为核心、学员互助学习的塔式团队,相互抱团取暖,力求共同发展。每一位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老师,他们既是团队合作的贡献者,也是获益者。每当看到众多师生在公众微信号的留言参与,看着身怀六甲的年轻教师依然坚持着参加送课活动,都让我对拥有这支具有教育情怀的队伍感到由衷的幸福。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我喜歡贾平凹在《地平线》里写下的这句话——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我。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地平线孕育着希望,不仅有广度和深度,更有无穷的高度,有地平线的地方一定是个辽阔的地方,在天地的尽头,点燃教育者的梦想。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绵长,愿我们每位教师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地平线”,这样教育才能创造未来、传递温暖、推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