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摘 要:基于教育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改进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凌乱等问题提供了一种价值理性。评价可从教师教的维度构建“确定”与“实现”教育价值水平的指标体系,筛选评测点,界定级差点,用实证的方法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测量与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评价指标;水平界定;测量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凌乱繁多,不能直指、凸显育人导向,不能关注价值主体的需要等,这样的评价难以为教学改进提供证据支持和行动方向。本文从学科教育价值的视角,筛选、挖掘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成长有用的评价指标,构建“确定”与“实现”教育价值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以实证的方法,测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实施对提升学生良好品德和品格的水平,给予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学效益的增进提供科学依据,以满足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
一、教育价值确定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测
教育价值的确定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时代要求,其所思考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是有价值的,如何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寻求国家意志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同一性。为衡量教师对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确定水平,制订了以下评价表(见表1)。
典型案例评测与分析:
【案例】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走近老师”一课时,教师将教育价值拟定为:
(1)自我成长:体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理解教师的职业,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2)我与他人的关系:主动走近老师,悦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对教师职业和行为的评价,提升参与社会的能力,传承“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A
从前测看,教师在课堂展示了调查的问题与结果。问题1:你愿意走近老师吗?结果:愿意23.7%,不愿意76.3%。问题2:原因分别是什么?愿意的原因:喜欢老师,和老师有共同的爱好,有益于更好地学习……不愿意的原因:害怕,总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有代沟,不会的题目可以上网搜索,不需要走近老师也能解决,没有合适的时机……基于以上调查,教师提出:为什么要走近老师?可见,这种来源于学生真实想法的前测,切中了教育的价值点,引导学生主动走近老師。从课程功能的实现看,本教育价值基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从自我成长,我与他人及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进行整体建构,有引力、张力。从满足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看,对教师风格的不认同,对教师的惧怕等因素成为学生走近老师的障碍,本教育价值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种全面的眼光看待老师,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教育价值中提出“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对教师职业和行为的评价”,直指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国家意志。从表述看,每一个方面都落脚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二、教育价值实现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测
基于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教学设计必须把“人类是如何学习”的知识作为基础,必须把蕴含思想内涵、展示思想动态的元素作为评测点,这一指标体系从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两个维度制定,从对二者分解的诸多因素中进行甄别与挑选,最终确定能影响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为测量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制订了下表(见表2)。
典型案例评测与分析:
1.1 结构设计
【案例】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走近老师”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结构上,设计为“走近老师—走进老师—尊敬老师”三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学生基于自己对老师的采访,分享对班级任课老师的新认识;环节二基于调查数据重点探讨未来教师的职业是否会被现代科技取代,为什么要走进老师,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我们是否还要走进;环节三播放采访老师的视频激发尊师的情感。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A
本教学设计的结构安排主要从了解—理解—尊重三个层面渐次推进,内蕴情感与逻辑线索,由空间距离的“近”到理性认同的“进”,最后自然生成情感上的尊重与尊敬,脉络清晰,一气呵成。
1.2 活动设计
【案例】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下)“基本政治制度”一课时,某教师组织了一个题为“民族知识知多少”的趣味问答。
(1)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并至少说出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哪个省吗?
(3)你知道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吗?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C
本活动的目标指向地理知识的达成,而未能揭示本节课的教育价值,从而偏离教学目标、学科特性、育人旨归,在思维与价值观的塑造上未能指涉。
1.3 情境设计
【案例】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下)“情绪的管理”一课时,教师呈现案例: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了,不能动;另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钟对能动的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钟,笼子里的红灯就会亮起来。笼子里有一个开关,能动的猴子在笼子里活动时发现了这个开关,每当红灯亮时,它就会按动开关逃出笼子。实验不间断地进行,有一只猴子先死了。
问题:你认为哪只猴子会先死。为什么?
教师呈现研究结果与结论:科学家发现,能活动的猴子因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老担惊受怕,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烂掉了,实验之前体检它没有任何胃病,可见,这是二十几天内新得的病。因此,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情绪健康,对不合理的情绪我们要及时调整,拥有一个好心情。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B
这一情境的科学性我们暂且不论,对落实教材观点、学科知识应该没有异议,但是我们走进素材就会发现,一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猴子死了,而另一只坐以待毙的猴子却安然无恙,素材所隐含的价值与德育性背离了。
1.4 问题设计
【案例】
在教学苏人版(八上)“处处有竞争”一框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哪里有竞争?(2)是否只能被动接受竞争?(3)输了的竞争还有意义吗?(4)竞争只是竞争吗?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A
四个问题形成了一个逻辑推进的问题链。通过“哪里有竞争”帮助学生理解竞争无处不在,避无可避;“是否只能被动接受竞争”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竞争具有超越自我、促进成长的重要意义;“输了的竞争还有意义吗”的讨论,让学生認识到输了的竞争也有价值,从中可以找到差距、收获友谊、端正心态;通过对“竞争只是竞争吗”的探讨,培养学生辩证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共赢的竞争理念。这样的问题基于学生认知中的盲区、误区,基于学生的经验又对经验进行升级改造,不是浅显问题的堆砌,而是思维的不断进阶、扩展。
2.1 对学生应答的处理
【案例】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走近老师”一课时,某教师提出问题:遇到一位很凶的老师,你不喜欢他的风格,他的课你一点也不想听,怎么办?一位学生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而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否则损失的还是自己。对此,授课教师表示认可。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B
大部分教师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从自身利益视角的思考,让选择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实际上还是没有解决学生的认知误区,这一问题的焦点应是对教师的认识。在面对这一回答时,教师要能预设到学生眼中的老师往往只局限于课堂、办公室等场所,老师的兴趣爱好、生活状态、职业态度与技能,对待自己学生的心声是什么等,学生并无全景式、全方位的认知,可以组织活动,找找老师的另一面,让学生全面地看待一位老师,从而获得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对话中是不是还要澄清:对某种风格的喜好不应成为我们判断老师优不优秀的标准。即便最终学生还是不喜欢某种风格的老师,但应引导学生学会包容、接纳,每一种风格都有其优势与劣势,都应该得到尊重。
2.2 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
【案例】
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以礼待人”时,某教师引入了孔融让梨这一经典故事,问:假如是你,你会这样吗?站起来回答的同学都表示会的,原因大都是: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一种礼让的精神等。老师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教室里突然冒出个声音:“这会把弟弟惯坏的,大人吃大的才公平。”老师先是一怔,然后慢慢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问道:“如果你是弟弟,哥哥一上来就把大的拿走了,你内心觉得这样公平吗?”学生答道:“公平啊!”老师又问道:“次次都这样,公平吗?”学生迟疑了片刻:“好像有点不公平,最起码要平均一下。”老师又反问道:“你的公平是不是有两个标准呢?对自己一个标准,对别人另一个标准。”
【评测与分析】
评价等级:A
教师在课堂意外事件发生时极好地展现了教育的智慧,面对学生思路的外引,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行统一、控制学生的思想,而用引导打破学生的自我中心、个人利己主义,引向反思自我,进行真正的道德思考。
总之,基于教育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经过遴选、加工和再造的关键点、级差点的综合,是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的价值诉求,是深化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的逻辑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