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热点领域研究

2018-05-14 11:47纪德奎张卓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扶贫职业教育

纪德奎 张卓

[摘要]职业教育对于扶贫攻坚的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综合运用Bicomb和Ucinet统计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分析关键词中心性及社会网络图,总结出我国职業教育扶贫的四大热点研究领域,即依托教育扶贫,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设置对口专业,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落实建档立卡,实现扶贫精准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 扶贫 可视化分析 热点领域

[作者简介]纪德奎(1971-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卓(1992- ),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JZD04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5-0049-0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新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贫困地区进行了多方援助,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农村人口源源不断脱贫的过程中,也有部分人口脱贫后重新返贫,其主要原因在于个别措施仅通过物质援助让部分群众暂时脱贫,并未做到脱贫的可持续性。要达到持续脱贫、主动致富的效果,就要“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教育脱贫。

职业教育以实用技能为教学任务,在教育扶贫中起到了“拔穷根”的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3年,《关于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及教育机构的对口援助、集团合作办学、非遗产业发展等渠道。同年12月,《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通过发展职教、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助推地方特色产业,拓宽脱贫通道。党的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进入新阶段,即将谱写新篇章。

在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扶贫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研究思路逐步拓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入,但仍存在系统性缺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检索分析职业教育扶贫的文献,整合该主题以往研究成果、寻找热点领域,试图引发对该课题研究空白的思考,以为教育扶贫研究的推进提供一些参考。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规范的检索路径,分别以“职业教育扶贫”和“职教扶贫”为主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并集开端年2010年为初始时间点,以2017年10月为截止点,初步检索得到“职业教育扶贫”文献740篇,“职教扶贫”文献115篇,共计855篇。该课题近年来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步探索阶段,2010—2013年年发文量均低于50篇,学界对于职教扶贫的研究刚刚起步;第二,稳步推进阶段,2014年发文量达到72篇后持续上升,表明学者对其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第三,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扶贫的关键角色之后,相关科研成果迅速增长至2015年的两倍,达到229篇,2017年发文量仍呈上升趋势,仅上半年刊文量已达到218篇,接近2016年全年,截止到10月,发文量为275篇。由此可见,在政策影响下,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扶贫这一研究主题,相关研究的热度不断提高。

二、研究过程

为确保文献质量和研究的准确性,依据文章与研究主题的匹配程度和来源期刊质量等标准,最终筛选出有效文献共计416篇,运用Bicomb和Ucinet两个数据处理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分析。首先,利用Bicomb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筛选出词频大于等于5的高频关键词。其次,通过Ucinet完成对高频关键词的具体分析。第一,对关键词进行预处理,构建共现矩阵,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社会网络图;第二,通过数据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分析关键词的抽象权利地位及其紧密程度;第三,生成凝聚子群,根据其可视化效果,进行该主题的热点领域的分析。

1.关键词预处理。关键词(keyword)是能够代表文章表达内容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与出现频率和代表度呈正相关,是文章的高度凝练和本质总结,因而可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寻找该主题的热点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Bicomb筛选出频率大于等于5的高频关键词共计35个(见下表),为可视化研究做准备。

35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可通过阶数表示,在生成共现矩阵的基础上,导入该矩阵至Ucinet数据处理软件,绘制出社会网络图(见51页图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将个体间关系作为基本统计处理单位的研究方法,其节点和线段可呈现关键词之间的可视化研究效果。如图1所示,社会网络分析图中的节点即关键词,节点之间由线段连接,所连接的线段数目与其中心性呈正比,其粗细代表两者联系的紧密程度,线段越粗联系越紧密,反之亦然。“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线段最粗,说明两者之间联系最紧密,是当下的热点研究方向。“教育扶贫”和“扶贫工作”被密集的线段包围,表示两者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最多、中心性高,是概括性强的上位词。“扶贫政策”也处于较重要位置,表明该主题的相关研究与政策动向存在紧密联系。

2.关键词的中心性分析。中心性是权力的量化表现,是用来评价个体重要与否的指标。社会网络学者从“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抽象的个体是没有权力的,个体之所以拥有权力,是因为和他者存在关系,可以影响他人。或者说,个体的权力就是他者的依赖性。关键词作为独立个体,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越紧密则中心性越强。本研究主要借助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进行研究。

点度中心度又称程度中心度,表示处于中心位置的程度。在一个社会网络中, 如果某个体与其他很多个体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则该个体在群体中就拥有较大权力,点度中心度就较大。点度中心度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教育扶贫”“扶贫工作”“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技工院校”“人社”“专业设置”“建档立卡”“技工教育”“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扶贫的热点研究领域将围绕以上关键词展开。“教育扶贫”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处于最中心位置,点度中心度达到64,大部分研究都在此基础上进行;“扶贫工作”和“职业教育”的点度中心度紧随其后,分别为44和40,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研究重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主要探讨扶贫对象的识别;“技工院校”和“技工教育”主要关注教育渠道的选择;“人社”和“劳动力转移”侧重研究职教扶贫对受教育者的意义作用;“专业设置”涉及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制订。总体来看,以上内容大体构成了目前职业教育扶贫这一课题的脉络主干。

中间中心度又称中介性,是衡量个体作为媒介的能力指标。如果两个个体拒绝媒介,就会成为各自分离的个体;如果在两者之间加入一个纽带,就可以形成相互沟通。点度中心度越大则代表其沟通能力越强,在一个社会网络中,拥有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中心度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教育扶贫”“扶贫工作”“职业教育”“雨露计划”“精准扶贫”“民族地区”“人社”“专业设置”“中华职教社”“人力资源”,以上关键词是非直接相关关键词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与点度中心度前十的关键词相比,中间中心度新出现了“雨露计划”“民族地区”“中华职教社”“人力资源”,显示出团体性组织和特殊地区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3.基于关键词凝聚子群的可视化分析。凝聚子群在广义上讲是一种社会结构,高频关键词可通过凝聚子群的分析方法揭示群体内部的结构关系。将高频关键词构建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数据处理软件,根据其关系的紧密程度,35个高频关键词被分为四大领域(见图2)。领域一、领域三和领域四几乎平均分布了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简称d)和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简称b)中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说明职教扶贫在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较为充分。领域二中的关键词也属于高频关键词,但中心性较低,说明领域二已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研究不够充分,研究潜力较高。以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为基准,这四个领域可总结归纳为:依托教育扶贫,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设置对口专业,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落实建档立卡,实现扶贫精准对接。

三、研究结论

1.领域一:依托教育扶贫,发展职业教育。传统意义上的扶贫是直接投入资金实现人口脱贫,职业教育扶贫是通过对人力资源投入资金而主动致富。前者不具有稳定性,资金链一旦断裂极易返贫;后者则具有可持续性,一次教育资金的投入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效果。返贫现象暴露了传统工作方法的漏洞,扶贫工作需要重视以下三个转变:第一,扶贫方式的转变,不仅以物资输入为关键,还要以精神文化输入为抓手,做到变“输血”为“造血”。第二,脱贫对象的转变,不再粗放地划定贫困范围,而是制定动态的建档立卡机制,做到精准对接。第三,扶贫思维的转变,不仅依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还要重视意志品质的锻炼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在“扶贫先扶‘智”的同时做到“扶贫先扶‘志”。

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模式与扶贫工作最为契合,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特征与扶贫目的相契合,通过实现就业推进扶贫;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与扶贫手段相契合,依托企业对口帮扶推进扶贫;职业教育办学团队与扶贫方案相契合,利用多元渠道推进扶贫。职业教育是帮助返贫家庭和失业人员的回流教育,应通过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为困难群体提供第二次、第三次重新走上劳动岗位的机会。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纽带,应不断完善“产—教—扶”模式,以扶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育为抓手,以生产为发力点,实现教育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日本在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经验丰富。战后经济低靡的日本施行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职教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契合、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力度的方法,实现校企互惠互利,达成区域经济振兴。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亟待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个性制定、自由选择的职业教育扶贫创新联动机制。在此过程中,要着力推进扶弱扶基、培训培养、技术支撑、资助招生、放权增效、宣传发动、组合施策,从而实现“精准识别—特色培训—多元培养—扶智就业”。

2.领域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主要利用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胜出。然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和“一带一路”等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制造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仅靠人口数量优势已经难以为继。知识经济和信息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导致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职教体系的结构性缺失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就业和脱贫。在这一形势下,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的职业培训对于提升劳动力素质,推进制造业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我国,职业培训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招生、投入和培养三个端口。在招生方面,制度是关键,要灵活控制录取机制和录取时间,放宽对招生对象的年龄、分数限制,放松对招生时段的控制。在投入方面,要調动社会力量协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PPP模式”建设,扩大社会资本的占有率。在此过程中,合作企业可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毕业立即就业的零衔接。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加大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形成较高层次的职业观格局意识;其次,要培养“持续的岗位能力”,即与日新月异的产品升级相匹配的能力迁移水平;再次,要提高知识外溢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更新知识、丰富技能;最后,还要有创业意识,例如通过微商电商线上出售地区特产和工艺品。

职业培训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其革新目标包括层次设置合理化、课程精细通识化、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和接轨国际职教体系等诸多方面,前人的研究还没能充分贯穿整个职教体系,仍需深入探究。

3.领域三:设置对口专业,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矛盾凸显,“就业难”背后是“技工荒”,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助力劳动力素质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提升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劳动力的内部迁移,推动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学习第二、第三产业的知识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对口培训等项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为了吸引生源忽视市场供需,集中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的培养要因地制宜,在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专业性技能培训。当下正处于“后危机时代”,职业教育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适切的途径,应开展县域补偿性职业教育,对需要自我提高的贫困人口进行集体性的专业培训。同时,劳动力培养应具有系统性和多主体性,劳动力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实时查漏补缺,实施者不仅限于学校,还应该有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创新管理模式,做到入职前培训“常规化”,入职后培训“属地化”,继续培训“专门化”。在国外,美国和德國注重政府、协会和企业三大社会力量对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投入。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颁布了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颁布的《摩雷尔法》和日本颁布的《农学校通则》,从法律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助力农村劳动力专业水平提升提供了保障。对于职教专业的设置,很多发达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信息整理、协作咨询,并提供意见、承办培训,例如英国的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和行业技能委员会(SSCs)、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和职业培训雇主组织和工会联盟、澳大利亚的行业技能委员会(ISCs)等。以上组织会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即时更改和修订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提升职教毕业生行业适应性和就业率。

4.领域四:落实建档立卡,实现扶贫精准对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与大水漫灌式扶贫相反,是一种“谁贫困扶持谁”的扶贫方式。“精准”主要指扶贫对象划定精准、扶贫渠道选择精准和扶贫手段运用精准。在扶贫对象方面,应以“建档立卡”为抓手,以“精准”为发力点,以“扶贫”为落脚点。提前制定详细的贫困人口评定标准,通过申请、筛选、考核、评定和公示的正规流程,有效识别贫困家庭,并建立统一的贫困人口资料平台。需要注意的是,脱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扶贫办要时时跟进贫困家庭状况,及时更新资料库,通过国家拨款、“雨露计划”、“一对一”等资助项目进行帮扶。在扶贫渠道方面,职业教育以实用技能为教学任务,在教育扶贫中起到了“拔穷根”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存在对学术型人才推崇和对技能型人才鄙夷的固有观念,导致学术型人才井喷式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在职教院校吸引力低下的情况下,单纯依靠“需求侧”已经无法应对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失衡。该问题在我国贫困地区更为凸显,一部分贫困人口是因学致穷,毕业以后大概率面临失业且无一技傍身,因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以供给刺激需求,以职教渠道疏通贫困之石。在扶贫手段方面,首先,要精准选择适合该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对贫困地区实行“会诊”,做到“一县一策”“一镇一品”“一村一案”“一户一方”;其次,在培养的过程中,为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实现实习就业精准对接;对于有望继续深造的学生,可探索实施“3+2”模式即职业技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打通职业教育层级设置壁垒,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精准升级。

[参考文献]

[1]赵丽娟.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1(20).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徐媛媛,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

[4]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余祖光.终身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扶贫助困功能[J].职教论坛,2007(13).

[6]翁伟斌.职业教育扶贫: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重要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5).

[7]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

[8]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

[9]田占慧.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职教新模式[J].成人教育,2010(3).

[10]谢革新.社会急剧转型倒逼农村职教实现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5).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扶贫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证监会“扶贫”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