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现实意义

2018-05-14 12:32李丹梦李明
知与行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

李丹梦 李明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发展过程。早期在黑格尔派影响下,马克思把自我意识、自由精神看作人的本质,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而把人的理性看作是人的类本质是对费尔巴哈观点的延续;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并强调这是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类本质论”指出历史中的现实个人都是作为“类存在物”的存在,而“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是“类存在”的本质;把人的需要看作人的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向现实靠拢,表现为对人的本质深层次性认识,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现实观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人本身为最高本质的延伸,也体现了把人的需要看作人的本质的思想内核,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二者的终极目标追求。我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立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这一根本使命,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取得长足进步。此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也启发我们思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对策。被动性与主动性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自然;“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提醒我们必须正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添上一层自然的保护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人与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本质,人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效治理生态危机,共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040-05

本质以内部矛盾和内在联系的形态体现在事物中。列宁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1]278对人的本质认识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以前存在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为例。这种学说的主要弊端体现在理解事物和现实的方式上,采用客体的视角和直观的方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没有对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给予重视。不同于此,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理解人的本质时,用“类概念”进行定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众多个体以纯粹的、自然的方式统筹起来的普遍的共性特征。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而忽略了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他没有意识到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更不可能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也只能是一个半吊子理论,他的认识只停留在人的初级本质即自然本质,还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社会层次。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经了一个逐渐深化的发展过程,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范围跳出,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继而专注于现实历史层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精神和人的本质是理性等不成熟的理论转向以人本身理解人的最高本质,从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的本质总结为人的需要,一直发展到为我们所熟知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早期的不成熟表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也曾掉进过唯心主义的陷阱。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强调了自我意识的作用,认为“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2]190,是得以主宰世界的精神存在,是人最本质的特征。这是青年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最初认识。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曾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精神。他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这里的“自由精神”应解读为一种典型的黑格尔式的抽象先验存在。可以说在《莱茵报》之前的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范畴。《莱茵报》时期,现实斗争的实践为马克思开辟了一条新的思维道路,他逐步意识到现实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怀疑发展到后来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可以作为马克思开始接受费尔巴哈观点的证明,其中包含了他关于人的类本质是人自身的理性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延续,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色彩。

(二)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过程中,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见解也越来越向现实靠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的虚幻本质思想进行鞭挞,他开始走近真正的现实,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在马克思看来,人不可能脱离尘世而存在,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是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世界。此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还强调指出,只有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当作支撑点,德国人才能求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远在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之上,也区别于费尔巴哈远离现实社会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把宗教和人的本质彻底决裂,使人真正从神的奴役和统治下解放出来,人的本质得以归于现实的人,“国家特质”和“社会特质”成为对人的解释,马克思所提倡的是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三)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56在《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归纳为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这一本质不同于黑格尔强调纯粹自我意识和抽象能动性的有意识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类本质”思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存在于历史中现实的个人都是“类存在物”。不论从实践的视角还是在理论的层面,类都是人认识和活动的对象,这里的“类”包括其他的物,也包括人本身。第二,“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动物和人都在进行生命活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也正因为如此,人才脱离动物自成一类;换言之,人是有意识的可以用“类存在物”来解释。 “自由的人类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改造的对象化活动。而“自觉的人类活动”就是人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这里强调,人类活动是按照“客体的属性”来改造“客体”的活动。“自由的人类活动”和“自觉的人类活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就是人自身本质对象化的感性物质活动——人类劳动。

(四)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静止属性,但静止并不是人的常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还要不断进化,因此发展才是伴随人始终的。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发展常态下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曾多次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被马克思提及。对此马克思做出这样的阐释:人之所以迫切地需要某物,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物是属于人自身的,它的存在和人对它的占有体现着人的本质的性质和特征。

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出的物品刚好使自己的需要得以满足,即供给等于需求,这种需要是最简单和纯粹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状态下的绝对平等。这里不存在物的剥削和占有,人的需要是人真正的本质。在私有制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在维持其最起码生活的基础上,生产出额外的剩余产品,这种剩余为私人占有创造了条件。人的需要的复杂化导致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在私有制条件下,裂变在需要和生产之间发生,“我为你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只不过是假象,我们的相互补充,也只是一种以相互掠夺为基础的假象”[4]181。在这种假象下,人会为了一己私利想方设法地布置骗局。畸形的利己性需要在私有制发展过程中越发猖獗,迫使我们支配别人、去占有别人的产品,结果反而被产品所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纯粹,取而代之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一种纯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也遭到了藐视和歪曲。财产、地位、权力这些能够为我所用的“价值”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前提,才能、品德、谈吐这些人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完全被忽视。换言之,人的价值完全被物的价值所替代。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需要才能重新成为人真正的本质。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劳动是积极的、主动的、自由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受压迫的。劳动者享受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能够同时使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我们在享有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同时,也可以享受他人的产品,人人都是如此。在这种人人平等、实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需要是健康的、完整的,体现为人的真正的社会本质。

(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这个论断进行阐释:第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用“社会特质”来解释人,二者都是把人的本质归为现实的人,在理论层面,其核心要义是一致的;第二,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作是纯粹的自然本质,马克思的这一论点是对其的彻底颠覆,二者是根本对立的;第三,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自觉人类活动”为基础,按历史脉络和思想逻辑发展下去,此结论的得出便顺理成章了。因此,这一论断是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向成熟跨越的重大转折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真正本质体现在人的现实性中,表现为具体的特征;非虚幻王国中的抽象,也不是一般的表征。《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论述只是解释了人的抽象本质,而《提纲》中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阐述。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性是其存在的基础,也是其根本特征。因此,人的社会性是理解人的社会本质的关键,需要重点进行阐释。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社会性进行规定。第一,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性。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始终处在这一过程之中。社会关系的改变要求对人的本质进行再解读,人的本质是动态发展的,并不是人凝固不变的静态属性。自人诞生于社会之日起,其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历史发展“预先规定”好的。从懵懂到成熟,从牙牙学语到步入社会,过程中所有影响自身发展的生活条件,比如资金和环境,以及人所具体的特殊性质都可以被视为一种被前一代所规定的社会存在。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客观系统。生产力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要素,由它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形成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也会经历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规定着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社会以各种方式维持着其发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纽带作用,使历史在现实中能够得以继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社会本质也相应发生改变,由此可以证明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性。第二,社会关系的具体现实性。人的本质不是对某种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的抽象说明,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具体性和现实性是人的本质的特有属性。生产关系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关系,能够起着统一和整合其他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即所谓的“总和”。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总和”形成发展的根基,只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把人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社会关系中统筹考察,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准确认识。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发展过程。人存在于自然界,同时生活于社会之中,应当承认,人既有自然的本质特征,也有社会的本质特征。人作为动物所具有吃喝性等自然本质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的自然本质特征也包括理智、意志、情感等后天形成的初级本质。但自然环境经过了人的改造,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社会为载体,因而纯粹的人的自然本质并不存在,所有自然本质归根结底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人的机能——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成为对人的本质较高级的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则达到了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这一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把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相统一,才能形成对人的本質的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认识你自己就能认识人的本质的苏格拉底思考开始,哲学就从未终止过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近代文艺复兴以来,对宗教的批评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借助于对宗教的批判,掀起了研究人的本质的热潮。对人的本质、本性和人性的定义加起来有200种之余,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人的类本质一直发展到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这其中的所有努力和摸索,都为了一个目的——把人的本质从虚幻拉回现实,从抽象变为具体,变成人们可以理解的、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付诸实践的思想启示。马克思认为,把人排除在研究之外,哲学只剩下一副空壳,而研究人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人的本质这一哲学最高层的东西进行思考,只有这样,关于人的认识和理解才是完整的。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在其历史性和层次性的发展过程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内核的继承和延伸,二者的终极目标追求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受剥削、受压迫的现实境况,根本排除使人受屈辱、受歧视的因素干扰,从而解放全人类,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现如今,社会中依然隐匿着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本”:第一,“以物为本”。具体表现为以“物”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标尺,或以“物”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参照标准。通俗来讲就是片面强调个人收入的增长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对人和地区的评价忽视了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没有把地区发展的教育水平、民主公正等真正具有价值的内容考虑在内,是一种粗陋的、畸形的、浅薄的评价标准。此外,“以物为本”的重物轻人观念是对长远利益的一种短视,是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最大绊脚石,会对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妨碍。第二,“以官为本”。主要表现为以“官”的利益为重心,以“官”的意志为转移,以忽视甚至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以官为本”是封建社会官本位落后思想的残余,现阶段表现为官场的贪污腐败。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反腐败斗争俨然以压倒性的态势不断向前推进,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腐败问题依然复杂、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雷打不动、稳如泰山。第三,“以神为本”。目前,人类信仰的缺失和心灵的脆弱是各種邪教、伪科学得以钻空的关键原因,这主要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困境时,本应投身于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改造从而走出困境,但却幻想寻求“神”的帮助,殊不知这样做得到的只能是片刻的心灵慰藉,其最终结果是使人成为被奴役控制的“笼中鸟”。因此,全社会必须坚决抵制以上错误观念,党和国家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人的需要看作人的发展本质也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5]49。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坚信我党能够为人民谋幸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检验党的工作成效的标准就是人民的生活是否得到真正改善,人民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人民是否满意党的服务。我们要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立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这一根本使命。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诚心诚意惠民生、办实事。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一大批惠民项目落地实施,中西部教育事业明显加强,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覆盖面扩大。“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2只有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能够引领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指导我们认清人类自身的特点,摆正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效管理生态系统,阻止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1.马克思指明人的本质特征是被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105这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论述,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约束。人的被动性表明,人本身是构成自然界的众多分子之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以自然界为物质基础。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应把人与自然的差别无限制地夸大,人类不是万能的,不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没有随心所欲地掠夺自然的权力。“人定胜天”等藐视自然的错误观念,只能导致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人与自然、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应该是休戚与共、亲密无间的命运共同体,蔑视、违反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自然的惩处。自然是人类之母,我们应时刻意识到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善待与我们命运休戚相关的大自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大自然。

2.“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提醒我们要注重人的主体性,并把其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不能绝对地看待把人和自然的一体性,尤其不能像某些“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进分子那样把人与自然的差别全然抛之脑后,对人的主体性持忽视甚至否定的态度。人的生活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这足以证明人不可能过完全回归到自然的原始生活。自然应该充当着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平台的角色。“人定胜天”是一个否命题,自然界也同样不能以高于人的地位奴役、控制人类。需要说明一点,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中,人是一个类概念,以空间的视角,它是指绝大多数人,而并非仅限于一部分人,更不是单指个别人;从时间的层面,它不仅包括当代人,也涵盖未来下一代或更多代人。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发展,也应该把子孙后代的利益纳入考虑范围,要高度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体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过程中,最终解决人与自然间的对抗,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这表明人能够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意识思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造社会关系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效治理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界更快地构建起和谐共处的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曾经的预言,在未来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926-927。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放弃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出一条保护环境的新路。在强化环境伦理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在转变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在不断完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健全环境法律保护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真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筑起思想、经济、政治等不同层面的坚实堡垒,切实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三、结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把自由精神和理性当作人的本质,到强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继而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再到把人的需要定义为人的发展本质,最后把人的本质归纳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层次性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越来越具有实践意义,对我们当下的生活越来越具有现实关照。把人的需要定义为人的本质,启示着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使命;人的本质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指导我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靠人类特有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发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好美丽中国。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并非空洞的哲学理论,而是切实把人纳入哲学视野的意义深远的现实鞭策,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值得我们深思并加以践行。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7]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8]李俊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9]张国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5,(6).

[10]王志强. 对马克思两种“人的本质”理论关系的再解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