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笔谈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构建新时代人才观

2018-05-14 12:32梅兵
知与行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才观理念人才

梅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的规律趋势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更加夯实了新发展理念产生的实践基础,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对于发展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各要素中,人才历来都受到重视,相应地,一些国家如美国强劲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大力开发;我国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那个时候或那个地方就快速發展,反之亦然。而如何发展和使用好人才这一要素,首先涉及人才观的问题。人才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对人才问题、人才工作、人才事业的根本看法和总态度,是世界观在人才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由此可见,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人才观,一定的社会条件决定人才观的总原则,人才观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先进的人才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人才观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基于新时代产生了新发展理念,基于新时代产生的人才观也必然带有新的特征;相应地,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要承担的是推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新时代的人才观也就必然要以新时代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建设一支有利于发展目标达成的人才队伍。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无疑是构建新时代人才观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人才观也必然要求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总原则和新特点。

1.以创新作为新时代人才观中的发动机。创新作为一个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已为多方面实践所证实;而通过对创新本身的研究表明,创新已经历了线性范式、创新体系,开始进入到创新生态系统的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及之后党和政府的若干文件对将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第一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做了深入阐述: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创新才能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基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实践和创新本身的发展实践,可以发现创新体现在人才观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做人才工作要具有创新方法,二是人才本身要具有创新素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后者又可反过来促进或阻碍前者的发展。人才工作一般包括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与选拔、人才使用与管理以及人才激励与约束等环节,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遵循创新理念,不因循守旧,才能在量上和质上保证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产生。而于每一个环节而言,创新又应体现在观念、制度、管理、方法以及文化等诸多层面,其中,观念创新是创新的源泉,制度创新是创新的保证,管理创新是创新的关键,方法创新是创新的手段,文化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只有在每一个层面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创新的工作环境。创新的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就是为了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目标而促发的创新在人才工作中的层层相接、环环相扣。不难推断,这样的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也必然会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即创新型的人才。

2013年发布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黄皮书中显示,中国在世界创新竞争力排名列第14位,是唯一进入排行榜前20名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和2012年我国学生曾在经合组织国际中学生能力评估(PISA)中蝉联第一,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并不占优势;2018年出现了美国制裁中兴事件。诸如此类的大量实例说明,创新要素在我国人才事业中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产生了巨大成效,但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的创新型人才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夯实创新在新时代人才观中的引领和动力作用,不能将创新只流于口号,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要将创新贯穿在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什么办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又多又好地涌现,就用什么办法,从而培育和造就出越来越多能满足和推动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2.以协调作为新时代人才观中的增效剂。在物理化学领域,发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这种现象称协调效应,又称增效作用,简单地说,就是1+1>2。在社会学领域,协调是指和谐一致、配合得当,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因而提出要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融合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如上所述,人才工作包括多个环节、多个层面,同时,人才本身也包括不同类别,如果各环节、各层面、各类别欠缺扭曲,就会削弱其他环节、其他层面或其他类别作用的发挥;反之,若各环节、各层面、各类别衔接有序、配合得当,整个人才工作系统和人才系统就会运行良好、工作高效。因此,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要素也应该是新时代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起着增效剂的作用。

人才观中的协调,横向上不仅要求人才工作的每个环节要完整、多个环节要衔接,还要求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相关政策或做法要互相匹配;而纵向上则要求国家法律政策、地方政策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保持精神一致、原则一致。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上的部分脱节,人才激励与人才评价上的部分扭曲,人才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障政策各地部分不匹配等有违协调原则的问题,近些年在人才工作中还时有发生。同时,协调还要求注重人才队伍种类、人才类型的全面和协调。一个国家要更好地发展,方方面面的人才都需要,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某一层面的人才,即既需要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如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等,也需要各领域的支撑人才和保障人才如高级技工人才、专业型管理人才等;既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甚至需要鬼才;既需要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等。近些年在高等学校理工科发展中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引进了一批在海外卓有成就的人才回国领军学科建设,却发现他们至少在国内发展开始阶段并不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缺乏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而是缺乏熟练操作仪器设备和精通某项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然,协调的意义不仅在于种类齐全,也在于不平均用力,在保证所需人才类别的前提下要注意以协调的观点优化人才结构、推动人才结构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动人才在产业和地区间的分布趋于合理。

3.以绿色作为新时代人才观中的能量线。绿色是生态良好的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能量既来自于环境,也来自于生态链上的其他部分,缺一不可。新发展理念中强调绿色发展,旨在保护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要能支撑新时代的发展目标,也必定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也要求人才工作的层面与层面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特别是人才与人才之间、人才与环境之间构成的人才生态系统,是完整、和谐、优美的绿色系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才有利于能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也才有利于人才持续地生长和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新时代人才观中的绿色理念,首先要求要花大力气营造有利于满足人才各层次需要的环境,才能在人才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其贡献社会的价值。环境不仅包括工作和生活的硬环境如居住条件、研究条件、创业条件等,还包括工作和生活的软环境如是否具有团结协作、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制度等。虽然硬环境是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世界的开放性和人的能动性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软环境对人才的影响要远甚于硬环境。比如自然资源并不占优势的浙江义乌依靠优越的营商软环境凝聚人才、建设成为市场大市和经济强市,而自然资源优渥的我国东北地区因不甚友好的软环境使各类人才望而却步、出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遗憾现象。由于软硬环境对于人才生长的重要性,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对之进行了强调。新时代人才观中的绿色理念,还要求人才本身具有绿色思维,比如对于党政干部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重视GDP又不唯GDP论,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对于专家学者来说,既追求成果又不唯成果论,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最终产出有质量的成果;而对于所有人才来说,不仅应将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运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应讲道德、讲责任、讲友善,努力使自己成为其他人才生长和发展的绿色环境中的一分子。

4.以开放作为新时代人才观中的催化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商品经济的运行基础和必然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党将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国内国外的自由流动。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因素的人才,还是由人才工作各环节各层面及人才各类型组成的人才生态系统,要得到最优配置和高效运行,都需要开放;也只有开放,才能促进良好人才生态系统的加快形成,促进人才加快生长和发展,一如在化学反应中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一样。

新时代以开放的人才观指导人才工作,意味着涉及人才工作的多维度都应该开放,包括思想开放、眼光开放、政策开放、信息开放、技术开放等;也意味着涉及人才工作的范围要开放,包括国内外开放,区域内外开放,单位内外开放以及行业内外开放等;还意味着开放内涵的开放,即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不仅可为我所有也可为我所用;更意味着要提高开放的水平,即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和用得好;当然,开放并不意味着城门洞开、毫不设防,而是在安全、有序前提下的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开放在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贯彻,促进了人才事业的极大发展;但面临新时代的开放要求,人才工作的若干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在高端引智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国家,在世界组织中的人才缺乏,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阻碍人才跨地区跨行业交叉融合的藩篱依然牢固,泄密事件还时有发生等。这些都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将开放落实到包括人才观在内的各个方面才能予以彻底解决。另一方面,新时代以开放的人才观指导人才的成长,则意味着人才本身应该具有开放合作的思想,并善于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自己。

5.以共享作为新时代人才观中的总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共享本质——“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要义,也因此是新时代人才观的落脚点和总目标。人才观中的共享理念,要求在人才工作中既要有人才共享的理念和做法,包括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才共享、政产学研用各领域各行业之间的人才共享、人事关系所在单位与实际使用单位之间的人才共享等,也要着重于共享人才的思想、技术和成果的理念和做法。当然,人才共享要特别注意规范和有序,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点,已成为阻碍创新的重要因素。人才观中的共享理念,还要求在人才工作中要充分考虑让人才共享因其贡献而带来的财富、因其贡献而促进的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对新时代人才观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在科研投入中出现的重硬件轻人才,在研究成果产业化推广中出现的产权不清,都是有违共享理念的实例,會大大阻碍人才积极性的发挥,阻碍新时代人才事业的发展,必须逐步坚决地予以修正。同时,新时代以共享的人才观指导人才的成长,则要求人才本身应该具有共享的思想,并善于在合作中取得共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也是新时代人才观所具有的总原则和新特点。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不是五个部分,而是新理念中的五个要素,是一个整体,其分别发挥、共同作用,最终推动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样,新时代人才观中的五个要素也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共同作用,推动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观的构建,最终推动我国人才事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徐雪野〕

猜你喜欢
人才观理念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用心处事
浅谈《三国演义》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