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论述了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扶贫实践,坚持从摆脱贫困到共建共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揭示了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特征、科学规律、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要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继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 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扶贫战略思想。中国在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特征、科学规律、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尤其是其中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扶贫战略的哲学基础。
一、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今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还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十八大修改的《党章》总纲中,在“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特别加上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命题。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鲜明地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报告使用“促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提法,既解决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此岸”,到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彼岸”之间的路径问题,也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法和路径。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彰显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扶贫规律的正确把握与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二、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扶贫实践
我们党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而且,还把这一创新理论运用到扶贫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
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扶贫工作,首先,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就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所以,扶贫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消除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要综合施策消除代际贫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来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从“起跑线”开始,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牢基础。再次,要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协调部署扶贫工作。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要求:“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三、从摆脱贫困到共建共享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深刻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面小康必须是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必须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整体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共享的本质——幸福生活共同体。
四、通过“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恩格斯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0世纪80年代,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和决胜期,全国贫困人口还有3 0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着力摆脱精神贫困,避免“贫困循环”和“福利陷阱”,是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群众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需要国家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各级政府层面讲,要在扶贫政策和措施的选择上,更加突出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的主导作用,形成“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扶贫措施和成效,引领贫困群众在脱贫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从个人层面讲,要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来推动扶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消除贫困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地球上还有8亿多人仍然在忍饥挨饿,实现全球减贫目标殊为不易。我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扶贫故事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靓丽名片,习近平扶贫战略思想已成为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加快全球减贫进程、加强减贫发展合作、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四项主张,重申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坚定承诺。在前不久召开的“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中国又发出倡议,希望国际社会开展多边和双边交流合作,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这些倡议和承诺,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体现中国担当,必将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我们相信,守望相助、战胜贫困,让每一个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既是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愿与各国一道共同奋斗的宏伟愿景。
(作者系中共甘肃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六盘山区贫困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体系研究”〔18XSH00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