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在门诊,常有妈妈抱怨,怎么产后半年多了,好像肚子里还有一个宝宝似的。有不少心急又勤奋的妈妈一生完娃就开始做仰卧起坐,辛苦了几个月,肚子还是松松垮垮地凸在那里;更有卸完货好几年还在的大肚子……其实在辣妈的人生道路上存在这么个“绊脚石”——腹直肌分离。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下腹壁肌肉。腹壁肌由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腰大肌、竖脊肌等层层叠叠的肌肉群组成,如弹性绷带一圈圈裹住腹腔,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一同直接、间接控制腰椎、维持体态以及躯干、骨盆的稳定,支撑腹腔脏器,并参与完成呼吸及躯体运动。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妊娠时,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促使结缔组织弹性改变以利于胎儿发育及分娩,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两侧的腹直肌会从腹中线——也就是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正常情况下等到產后,腹壁情况会逐步恢复,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拢,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这种即为生理性分离。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双胞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腹直肌分离间距过大,形成病理性腹直肌分离,需要相应的干预措施予以纠正。病情重者可导致腹壁疝的形成。
腹直肌分离通常发生于晚孕期和分娩后妇女,在产后妇女中,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 30%~70%。产后第4天,约62.5%的产妇,其腹直肌分离超过2指宽,需进行产后康复锻炼。若不对其采取外界干预措施,至产后6~8周,仍有30%的女性腹直肌不能复原。
一旦发生腹直肌分离,腹部肌群逐渐弱化,腰椎和骨盆损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腹直肌分离在腹中线部位的距离超过2cm时,可导致腹部肌肉无力,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当腹部力量长期缺失时,就会使得坐、立、行整个姿势都越来越扭曲起来,腰椎无法维持正常曲度,骨盆不稳定,周边肌肉劳损无力。特别是在弯腰、起身的动作中,若腹背肌肉无法收紧“锁住”腰椎,则容易使腰椎闪损。部分研究者提出错误的姿势和腹部肌群的弱化可致腰背部疼痛,其原理可能为:当腹壁肌群力量弱化时,其他部位的肌肉代偿性地超负荷工作,导致腰背酸痛、盆底组织薄弱等疾患。另外,腹壁的松弛使产妇难以恢复孕前的美妙身材,增加了其生活上的困扰。临床上患者产后也多因腰背酸痛或体态不满意而就医。
孕前注意适当锻炼,产后及时进行正确的锻炼。产后一年之内,腹直肌分离的宽度小于3指之内的,经过腹部核心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可能恢复正常,切勿做仰卧起坐等使腹直肌弯曲的动作。腹直肌及盆底肌协同锻炼,采用腹式呼吸、纠正姿势、自主训练、有氧运动等。然而,腹直肌分离较大距离的患者采用这一疗法的效果并不理想,还需借助其他康复手段。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使腹部肌肉被动收缩,对腹部肌群进行强化。在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前,需先检测盆底肌力,肌力达到3 级以上才能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盆底和腹肌是一整体,盆底肌是支持、承托、受力结构,其力量增强,腹部肌肉治疗才能有效。因此,如盆底肌力差的,要先做盆底康复再做腹直肌治疗。电刺激除了强化腹部肌群外,同时也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和改变骨盆的倾斜度。电刺激还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使肌肉牵拉,刺激生成新的胶原蛋白,缓解背部肌肉放松并达到镇痛效果。
手术治疗。如果分离宽度超过3指,产后1~2年仍不能缩小恢复的应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是将腹白线变窄、分离的腹直肌重新靠拢。手术可以通过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实现。
近些年来,随着产后康复理念的提出和应用,产后腹部形体的恢复越来越受到年轻妈妈的关注。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电刺激治疗,效果明显会优于自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