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冬霞
[摘 要] 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关乎着高校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了高校内部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主要以基于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为论点,希望为相关行业人士提供些许帮助。
[关 键 词]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问题;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255-01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高校教育目标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开展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合理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予以严格的监督,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一、新时期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力度不足
在一些高校考核模式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教学量化考核指标,然而这一模式是比较机械化的,单一、片面,过于注重教师的课时量和论文撰写的数量,缺少对质量的高度重视。一些教师在面对学校的教案检查时,还出现了“复制、粘贴”的现象,造成了新旧知识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1]。在对教学过程的考核中,比较强调教师是否按时上下课、学生旷课等方面,而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比较漠视,不利于确保教学过程考核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二)缺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首先,教学考核规范较不完善。现阶段,诸多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构建教学考核规范,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考核方法,然而考核实施过程比较笼统,考核过于流水化、形式化。其次,没有积极构建学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信息反馈之一,然而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发挥的作用,甚至未设置学生评价这一环节。最后,在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过程中,也没有积极融合互联网思维,造成教学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
二、新时期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法
(一)创新和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人力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1.严格管理学生学籍
学校要想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必须积极构建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在学籍管理方面,要积极构建各项规章制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加强管理学生的学籍,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发展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2]。
2.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涌现出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所以高校要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积极构建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而更好地控制和协调教学过程。
3.實施分级管理
通过分级管理模式,可以实现院、校两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属于全新的管理模式之一。因此,院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学生需求,制定配套可行的教学管理计划。同时,可以对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比如,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实践性工作中,通过分级管理模式,可以将院校的特色充分彰显出来。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首先,要明确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和标准,确保新标准能够与不同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相符,将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引导教学管理者在课堂中保持较高的参与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注重反馈,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融合互联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要积极构建互联网学生评教系统和教学质量反馈系统等,推动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网络化的道路发展。
(三)注重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
高校要定期检查和考核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内容,加强高校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要构建动态化的监督与控制体系,实时监控重点学科、实验基地,并加强访谈和问卷等形式的广泛应用,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考察工作,并将其纳入年终的考核中。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全面、细致地评估教学资源,发挥出建设资金的效益,并积极开展绩效的反馈工作,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新时期下,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可以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大的保障,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湛花.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0):37-39.
[2]王玉珍,赵仁贵,赵春迪.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