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婳晴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各个学科已经开始逐步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要将学生培养成应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会计专业的课程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而《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中职会计;信息化;基础会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72-02
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融入会计课堂实现会计教育信息化这一目标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而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信息化手段运用并不充分,难以发挥其基石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必要性
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也逐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各种会计核算软件应运而生,电算化记账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会计工作中。而受传统会计账务处理模式影响,当前会计专业大多是以手工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手工账务处理能力。同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几乎处于纯理论状态,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相互隔离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模块丰富,涉及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无法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对高校会计教学对象而言,其网络化生活背景与基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之间将日渐契合,而与当前主要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1]。中职学生更是如此,而且当前中职学生多是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他们对会计这门学科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且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中,对网络的需求和依赖程度相当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计课程多以理论性课程居多,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将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应用到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主探究,主动去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使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地位与现状
《基础会计》这门课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入门课程,同时也为日后学习《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企业成本核算》等课程奠定了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会计知识体系、了解会计基本原理、掌握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它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由于《基础会计》是学生进校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其理论知识偏多,且内容抽象,对中职学生来说很难掌握,甚至可能一开始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大部分《基础会计》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课件,教师也能搜集到一定的微课资源,但对信息化教学来说还是杯水车薪,难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三、当前《基础会计》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传统认知中,《基础会计》这门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主要是对基础会计知识进行教学。但现代会计中,《基础会计》涉及很多电算化的内容,教师并没有将两者融会贯通,或是配合电算化教学来讲解。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这一节内容,大公司的财务制度中包含了会计六大要素,而且现在都建立了电子档案,使用专门的会计软件,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软件上直接处理。而我们的教学中却没有涉及这些软件的认识与使用,还是传统的手工记账与自行制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而且由于课时和实践环境的限制,教师授课内容一般仅限于基础的账务处理或者会计学原理,与后续电算化的教学完全是断开的。等后期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时,又难以将二者联系到一起进行应用。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滞后
当前很多学校已经逐步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但受制于各种条件,实际操作中难以达到,因此仍处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学生在《基础会计》的课堂中主要靠教师主导来进行学习,在涉及操作的内容中,教师所能给出的实训内容和条件往往与真实的会计实务处理有较大的差异,难以贴近真实业务流程。比如,在“银行存款清查”这一内容中,学生可能连真实的银行对账单都没见过;借贷记账法中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教师在课堂讲解之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因为接触不到企业、没有在实际中操作过,真正到自己实际操作时会手足无措。
(三)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由于会计课程的特殊性,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知识,还要了解各类会计账务处理软件及各类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而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无论是生活、经济还是教学,都与互联网产生关联,而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反过来驱动互联网各类应用的加速演进[2],因此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对各类教学软件的了解还不充分。同时,很多教师是没有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的,因此在教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难以将其与实务操作联系起来,导致其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四、信息化教学在《基础会计》课堂中的應用措施
(一)改革教材内容
要把“互联网+”会计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培养出的学生能真正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需求[3]。《基础会计》是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必备基础内容,同时也涉及部分实务操作的内容。会计电算化已经是各大企业、公司的标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东风,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融入电算化的内容,比如,成本会计的核算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了解;可以借助QQ、微信等APP,将教学内容图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可以将课本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制作成知识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以及延伸内容一目了然。
对教材的改革也要注意对教材的融合与挖掘,教材中若涉及电算化的操作,教师可配合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补充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在电算化学习时,学生也能够主动去想到《基础会计》中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账户与复式记账时,教师就可配合电算化软件来补充讲解账户的设置、记账、期初余额等内容。
(二)丰富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去实践更多的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利用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QQ、微信等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的运用”这一内容中,教师就可课前将各类资料、视频通过QQ下发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预习。同时课堂中通过PPT、视频动画等形式来展示凭证填制流程并发布实训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软件中完成凭证填制、审核等工作,使整个课堂的互动更为充分。教师也能通过软件中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在《基础会计》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场所,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财务软件配合真实的凭证和账簿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是如何进行凭证填制和登记账簿的;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单位、会计事务所、会计网校等專业化场所,利用QQ视频、直播APP等进行观摩学习。比如,会计网校的专业培训,学生可以观摩学习整个流程,也可以在企业中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而跟随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从最基础的工作(跑税务、办手续等)到记账、核算企业资产等会计核心业务,甚至有条件的,可以观摩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财务制度与财务工作流程,这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使教师能掌握多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并能将其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知道什么场合、什么内容中该用什么样的信息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行业专业、专任教师为支撑,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4]。比如现在的云计算、云课堂,与东奥会计网校等深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出改变,只有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本课程相融合,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利用信息互动的优势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95-96.
[2]龚玲.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知识经济,2016(4):116-118.
[3]何定洲,董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新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150-168.
[4]潘中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保障体系研究[J].科技视界,2016(15):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