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隆胜
【摘要】古诗词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内容,古诗词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调整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本文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展开叙述,具体讲解古诗词教学改进方面。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出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由于古诗词具有精简的特点,它的文字很少,但是其中蕴含的内容又很多,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添加相应的背景知识,创设出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相关情感,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古诗词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所创作的,每一位诗人有其想要表达的独有思想,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从这两方面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示儿》这首古诗词时,可以讲解具体的背景知识:陆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日夜期盼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失地,他为国事而忧愁,他盼望了一辈子,却还没有看到失地收复,他一盼就是七十一年,他在临终之际依然没有看到失地收复,此时他已经八十六岁了,于是,他怀着无比悲痛的情感写下了这首《示儿》,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陆游想要对他的儿子说些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的情感内容,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古诗词的相关内容。
二、适当地利用生活教学
古诗词其实很多内容是在描写日常的生活,包括诗人感时伤怀,或者是对一些景物的喜爱。可以说,语文其实是一个生活性很强的学科,而古诗词也是从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精华。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适当地利用生活化教学,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元素,拉近古诗词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还可以帮助学生产生与古诗词之间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在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元日》这首古诗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元日虽然也是春节的意思,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比较陌生,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就可以提问学生如下的问题:(1)大家知道春节是什么时候吗?(2)大家在春节来到时会干些什么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充分活跃起来,学生从课堂外的娱乐状态尽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滔滔不绝。然后,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入“元日”的概念,元日在古代就是春节的意思,从而展开新课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从学生的生活作为切入点进行新课的讲解,学生通过对第二个问题进行思考就会得出在春节时,大家往往会放鞭炮,贴对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爆竹”“桃符”等等词汇。通过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
三、适当地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结合古诗词的内容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掌握。问题引导法,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具体内容,结合古诗词的脉络,设计出脉络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詞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例如教师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在讲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如下问题:他为什么不开呢?是睡着了呢还是没有听到呢?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对呀,为什么不开门呢,这是个问题呀。再如,在讲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教师就又可以发问:为什么只有一枝红杏出来了呢?猜猜院子里可能还会有什么呢?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理解古诗词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同时,这种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探究分析。
四、结语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瑰宝,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所必须要学习掌握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古诗词讲解的重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涵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陶冶自身的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包爱芳.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华章,2017(1).
[2]郑开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7(5).
[3]常如正.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小学生教育, 2014(1).
[4]张宇.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发展[J].小学教育,2017(6).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