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有所“疑”,在语文学习上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疑”,爱“疑”。首先,让学生心中有“疑”,初读课文,然后,立足课文,“疑”出内涵,最后,“疑”出拓展,升华情感。让学生在“疑”中收获,学到新知;“疑”中探究,挖掘内涵;“疑”中发散,提升素养。
【关键词】疑;质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阅读上,新课标对学生也提出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要求。而目前大多阅读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浑浑噩噩地听;教师不停地问,学生机械地答……一堂课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爬教案、学教参的过程,这种被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毫无主动可言。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收获心得,引导学生去“疑”?我认为让学生心有疑问,这样学生自己想知道,自然就会主动去寻求、去思 考、去探索,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有所“疑”,在语文学习上至关重要。“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积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疑”、爱“疑”。
一、心中有“疑”,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时,教师会通过对课题质疑或情境导入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学习,学生会据此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中故事的起因、經过、结果,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品质等质疑。这些问题可谓精彩纷呈,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问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另一类问题就较为深刻,需要领悟到课文的内涵,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学生的“疑”有了,如何让这些“疑”的作用充分发挥?这时,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问题流于形式,与后面的学习脱节,所以教师的梳理工作此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肯定,同学生一起将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天火之谜》这一课,教学伊始,学生的问题便纷至沓来:“天火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谜?”“这个谜解开了吗?是谁解开的?”“这个谜是怎么解开的?”……不经意间,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涵盖其中。通过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学生学习起来更多了学习上的主动性。
二、立足课文,“疑”出内涵
再读课文时,文章的内容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质疑,比如文章的材料安排、人物的形象特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此时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所以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的“疑”,教师应落实“导”的作用,使学生“疑”有重点,“疑”之有理,不能为“疑”而“疑”。例如在教学《天火之谜》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题目为什么用“天火”?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了表明过程的三个重要词语:观察、推测、实验。学生又问:“平时作文课教师说文章内容可以有详有略,为什么课文中不略写多次做实验的经过?”此时我便引导学生,其实课文在叙述这一次的实验的文字中就暗含了这是多次实验的结晶,最后得出结论:因为当时的人们对科学的不了解,没人敢尝试接触雷暴,富兰克林没有经验可借鉴,而课文中叙述的实验经过非常完整、严密,可以推想从他决定实验到“风筝实验”的成功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和危险,进而感悟到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着。这样抽象的人物形象就在“疑”中凸显出来。
三、“疑”出拓展,升华情感
精读课文时,高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课本的内容往往有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应创造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而不应将学生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文本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质疑,逐步走向成熟、深刻的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例如教学《天火之谜》,课文的学习进入尾声,大多数同学都在敬佩富兰克林为科学而不怕牺牲的精神时,一个学生冒出了“他真的不怕死吗?为什么要用手去触碰那带电的麻绳?”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余的学生也都窃窃私语起来,让我也兴味盎然,于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的说可以用动物来代替,有的说可以自制一个物体……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人物的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精神也就在“疑”中沉淀于读者心中了。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好奇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激起他们沉睡的好奇心,参与到阅读中来,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疑”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疑”中收获,学到新知;“疑”中探究,挖掘内涵;“疑”中发散,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献章.陈献章集《论学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孙东荣,女,1974年生,安徽省肥西县人,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