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
向鳄鱼宣战
一般来说,书法是用毛笔来书写的,但有一个人却喜欢用茅草做材料制成的“茅龙笔”来写字!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广东第一大儒”的陈白沙。
陈白沙的本名叫陈献章,因为他长年居住在广东省江门市的白沙村,后人尊称他作“白沙先生”。
爱读书的“遗腹子”
“哇!哇!哇……”142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一个男婴在白沙村降生了。
他的妈妈林氏看着这个新生的小男孩,眼里又是喜又是忧。
喜的是,她终于为早逝的丈夫生下了这个“遗腹子”;而忧的是,自己一个寡母婆,怎么养大这个孩子啊?
林氏之前生过一个男孩,取名叫陈献文,所以她根据族谱的取名方式,将这个新生的男孩命名做陈献章。
爸爸是在陈献章出生前一个月就病逝了。
陈献章的妈妈操持家事,一个人拉扯着两个男孩,她很希望这两个孩子将来能健康长大,像他们的爸爸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可是,陈献章的身体一直很不争气,年年都要生一场大病。他的妈妈特别疼爱这个儿子,除了经常给他吃好的,还经常给他讲一些祖先的故事。
“你的爷爷叫陈朝昌,他啊,最喜欢读老子那些道家学派的书。宋朝有个道士也跟你一样姓陈,叫作陈抟(即陈希夷)。这个陈抟也是个很厉害的书法家,他写下的书法‘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笔画很飘逸,你爷爷非常仰慕陈抟潇洒的人品和潇洒的书法,他的书法也写得很好……”妈妈的话让陈献章很感兴趣,他挥着小手说:“我将来也要做一个书法家!”
“好!好!”妈妈挺高兴儿子有志气。她又向他介绍他的爸爸:“你的爸爸叫陈琮,他啊,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文章和写诗歌了。他还有一样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研究理学……”
虽然那时候陈献章不明白什么是理学,但他小小的心灵里从此就种下了“理学”两个字。
陈献章非常努力地读书,因为他立志将来也要像爸爸那样研究理学,也要像爷爷那样做一个书法家。
“春阳台”苦读
20岁那年,陈献章参加乡里的考试,取得了第九名。
第二年,陈献章来到了北京,他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获得了进入国子监(明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读书的机会。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陈献章在一些更加高级的考试中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我听说江西有个著名学者叫吴与弼的,很有学问,你不如去跟他学习学习!”有一天,一个文友对陈献章说。
陈献章想了想,觉得自己已经27岁了,在学问上依然是只会“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的那一套,没有太大的进步。
“我应该再出去闯一闯,多见世面,做自己的学问!”陈献章对自己说。
于是,陈献章收拾行李,来到了江西省的临川,跟从吴与弼学习理学。可是,过了半年,陈献章就发现,虽然吴老师讲解古代圣贤的著作很透彻,但都只是重复古人的学问。“看来,吴老师不能再给我更多有用的学问了!”不久,陈献章便决定回家自学。
陈献章在家乡的书房“春阳台”苦读。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他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他吩咐家人:“以后饮食和衣物,都由这个洞递进来给我。我读书的时候,任何宾客来找我,都说我不在。”
陈献章在“春阳台”安安静静地读了10年书,读遍古今的书籍。他终于开窍了,在有点刻板的“程朱理学”上,加入了“学宗自然”(向自然学习)等见解独到的观点,在传统的理学(又称道学,主要是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和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以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潇洒的陈老师
“白沙村有个白沙先生,非常有学问……”这样不同一般的评价在当时的文人堆里,你传我,我传你,“白沙先生”的名气传播得很广。很多外地的学生都慕名来到白沙村拜陈献章为师。
有一天,陈献章见学生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便说:“我们一起到野外去玩射箭,好不好?”
学生们一听,个个显得兴高采烈,瞌睡虫一瞬间不知跑到那儿了,都大声喊叫道:“好啊!我们可以出去玩啰!”
带着弓箭,陈献章和学生来到了郊外,他对学生们说:“我叫你们出来,也不光是让你们来玩的。在以前,‘射’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是学生必须修炼的才艺。我教大家练习射箭,希望大家文武兼备……”
学生们听了,不再喧哗,一个个在心里说道:“这位白沙先生,果然是好老师,寓教于乐!”
这样练习射箭没几天,有人就觉得奇怪了:“白沙先生怎么常常带领学生习武?是不是要聚众作反啊?”
于是,有人将白沙先生要作反的事告到官府,聚众练武可是要杀头的!大家都替陈献章捏了一把冷汗。
“他们不懂得‘射’是‘六艺’之一,误会我们啦。这我不怪他们,但你们不应该跟他们一般见识!”陈献章处之泰然,“既然他们不喜欢我们射箭,我们就回去读书吧!”
后来,官府没有抓到陈献章作反的证据,这事就不了了之。但大家都对陈老师临危不惧的潇洒风度佩服得不得了。
意外发明了“茅龙笔”
陈献章除了极短的时间在外地做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读书、讲学上。虽然他在理学上创造了“自觉”“知疑”“静坐”等新主张,但他本人并不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
陈献章在新会的圭峰山讲学时,有一天他到玉台寺外散步。
这里的山上长满了白茅。陈献章走得累了,就坐在石头上休息。风一吹,一丛白色的茅草斜斜地在他的面前招展,他看那风中的白茅十分美丽,便用手去折,想带一些回去装饰学舍。
没想到的是那白茅非常的柔韧,陈献章没能随手折断那根白茅。他一咬牙,用力一扯,终于将白茅折断。这时,他无意中发现,靠近茅根的断口处露出了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这些毛跟毛笔的毛十分相似,能不能用它来做毛笔呢?”陈献章灵感来了。
于是,陈献章动手采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他将白茅拿出来晒。过了一段时间,白茅干了,他就用短木棍轻轻地把白茅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上几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将茅心的毛扎成了一束做成了“茅笔”。
陈献章用这枝“茅笔”蘸上墨水,等笔吸墨饱满后,他提笔写了一个“笔”字。这种笔写出来的字笔画很硬朗,特别是写连笔字时,那些将断未断的连接笔画非常生动,由于它的“毛”比较硬,所以写成的字很有阳刚之气。
陈献章高兴极了,自言自语道:“这种用白茅做的笔能助我写出龙飞凤舞的书法,我就叫它做‘茅龙笔’吧,哈哈哈……”
从此,陈献章喜欢挥舞这种由他独创的茅龙笔来写字,他写的这种书法,便是闻名天下的茅龙书法。至今,在广东省韶关市的“风采楼”和广州市的南海神庙等地方,还保留着陈献章气势不凡的书法呢。
閱读指导:
陈献章(1428—1500年),广东江门白沙乡人,人称“白沙先生”。精通诗词、书法、理学,是闻名天下的明代大学问家。
虽然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几次科举未能高中,一身学问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勤奋好学,在理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创立了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因而在他逝世后,被当时的皇帝批准将他的牌位摆放在山东的孔庙内,陪着孔子成为读书人膜拜的对象。他是广东历来唯一一位获得这种非凡荣誉的读书人,所以他被大家尊称为“岭南一人”“广东第一大儒”。
在谈到做学问时,陈献章认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说的是要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才不会读死书。这些善于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是不是很有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