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2018-05-14 14:27覃秋波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

覃秋波

【摘要】“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语文教师要想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就应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深化自身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从教师“课感”的培养入手,对教师自我锤炼提高执教能力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感”;自我锤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語文老师在课上都重视对学生语感的锤炼,穷尽各种策 略;情感体验、揣摩品味、涵泳语境、大量诵读……如此不遗余力,是因为语感训练的重要。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由此我联想到,对教师自身而言,除了语感,是否也要不断锤炼自己对课堂的敏锐?这样的敏锐,是文化积淀的厚积薄发,妙语如珠;是睿智外化成机敏,表现出过人的教学机智,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视通万里的境界,运筹帷幄,从容自如似行云流水……这种敏锐,有人称为“课感”,它是一位教师专业水准高低的“标识”。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至少从以下几方面来磨炼自己。

一、丰富文化底蕴及表达

一个专业素养高的语文教师,他的底蕴、视野,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是多层面的。我就暂且管中窥豹,谈谈自己体验最深(也最向往)的点。一个是课堂语言,一些高手的课堂语言则是抑扬顿挫,引人入胜,激昂时令人血脉贲张,悲伤时使人黯然泪下,抒情时让人柔肠百转……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而又富于变化,语言极富亲和力和感染力,缩短了孩子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作用。简言之:“笔弱多临秦汉帖,辞穷多读古今书。”唯有潜心读书,别无他法。毫无疑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言,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语言进行熏陶,如果教师的语言稚气、粗糙,学生还有什么可学的?

另一点就是做文本的知音,正确引领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读书不仅要广博,更要研读,做文本的知音。优美文本往往是作者呕心沥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教师要练就的,则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功夫。叶圣陶老先生有训:“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对,咬文嚼字,反复推敲,使文章其语“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感染学生。并且,唯有咀嚼推敲,才能遵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正确引领学生。一次教研活动中,我的一位同事上《登山》一文,在渲染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景后,列宁下山第二次走险路,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列宁第二次选择走过小路?他还头昏吗?为什么?生:这次他不头昏了,因为有信心了。师:对。与第一次走小路对比读一读,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生:我知道了,遇上困难要勇敢。师:不错。生:我明白了,做人要有信心。师:对。生:……

文章的主旨在对话中完成揭示了。但是显然学生对文本价值感悟是不太准确的。列宁下山主动走险路,这样表达也许更准确些:列宁是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正因为第一次他害怕了,所以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小路挑战!学生说列宁“勇敢”了,还沾一点边,但说要“有信心”,就相去甚远了。但就学生的学习而言,这样的感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老师所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原因可能是教师把握文本发生偏离,或是心里有谱,却引领乏术……无论如何,价值取向一定要准确、高尚。

二、宏阔的课程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破课堂的限制,将课堂教学活动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延伸,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求。由此,教师要在教学理念里增加课程、资源的分量,如果一根筋地以教材为唯一,将会囿于教材而止步不前。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多次采用了把两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目的就是要开拓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扩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如我给学生上四年级第八册语文中的第25课《古诗三首》时,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试图突破自己以往古诗教学的模式

第一首《赠汪伦》,第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发现这两首都是送别诗,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凭借自己对诗的意蕴的领会,把两首诗的共同本质定位在“送别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这一点,为两首诗的整合找到了基点。然后我改变以往一首一首地教,解题——正音——疏通——背诵的模式,用整合解读——分读悟情——整合悟理的方法来教。

(二)以教材为主

补充另两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楼送辛渐》,以两篇带读两篇,优化组合,比照参读,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开放性。

(三)精彩片段回放

在理解了送别诗的共同的精神特征是表达友人之间的感情后,孩子将学习重点放置到送别方式的差异上,由此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师: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为什么?生:我喜欢汪伦那种送别的方式,非常热情,我还可以说出他唱了什么。师:好浪漫的送别方式啊!生:我喜欢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方式。说不出为什么喜欢。师:大概,你妈妈平时就是这样深情地目送你离家上学,直到看不见你为止吧,谁也有这样的经历?

这样的整合阅读能在丰富古诗词解读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在反思中提升教学智慧

所谓智慧,那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机智,是一些突变状态下的精彩生成。哪一位教师不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充满了智慧,既灵活驾驭课堂又不框住学生呢?我们也把这样的智慧称作教学机智。只有教师具备教学机智,才能灵活掌控课堂,应对课堂教学中的万千变化。除此之外,写教学反思也是一种磨炼,通过自我总结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叶澜教授说过:“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人。”我校开展校本培训两年,我也从“被迫”到“自觉”地写起了教学反思,并感受到写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机智提高的促进。

一次我写了一篇教学后记,那天上了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宗璞的美文《西湖的绿》,略读深文,是这样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几分钟后我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只有几个孩子回答,其他人茫茫然像是从没读过课文似的。接着我让学生就阅读体会提问,一个孩子的问题让我大跌眼镜:“老师,‘东坡自是什么人?”原来,宗璞援用了东坡的语句:“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我暗自发笑,于是我告诉他,“自”是“当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东坡当然是最了解西湖的人,于是全班哄笑。我想他也不是看不懂,是看书看得太快了,不假思索就提出问题来了。由此我反思到:要引领学生“倾听”文本,一要给够时间充分地接触文本,二是要指导方法,使学生明确如何走进文本。

几天后我上《毛遂自荐》,正想“故伎重演”,布置读书然后提要求:“尽量用一句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突然想起3月1日所做的反思,当时还后悔学生接触文本及帮助策略不够,我怎么又忘了呢?想到这儿,我赶紧在黑板上写下:

(方法):用本单元学会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学课文。

(策略):提问题:什么地方让我产生疑问;提问题: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什么?

然后是读书、个人思考后在班里交流、检查。

生:我读懂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是……师:对,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毛遂自己推荐自己为国效力,这就是“毛遂自荐”的含义。生:平原君为什么阻止毛遂去呢?因为他不了解毛遂,认为他一无所长,而毛遂是一直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生:为什么楚王身边没有侍卫?让毛遂有机会持剑接近他?我连忙称赞他思考周密……

如果不是反思的启示使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我怎么会看到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如此美丽的火花?是啊,我们太需要敏于关照自己内心灵光乍显的智慧了,但它转瞬即逝,最好是把它记下来,写教学反思的确是对教学智慧有所促进,是教师成长的法宝。

是啊,我们在良好“课感”上离名师有多远?我想,名师是要靠机缘、悟性、勤勉和智慧成就的,普通教师在“机缘、悟性、智慧”上恐怕与名师不可同日而语,那就在“勤勉”二字上做文章吧。所以,选了“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这句话为文题,只有在积累和磨炼中,才有可能成就在课堂上纵横自如、如行云流水般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婉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的实践谈[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

[2]鲁先圣.操千曲而知音[J]. 做人与处世,2017(2).

[3]潘志福.操千曲识千剑,练就真功夫[J]. 现代班组,2017(4).

[4]刘宾胜.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初中生名著教学要精细组织[J].陕西教育,2016(7).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意趣培养研究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