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莲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在学生预习和巩固环节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且使之成为常态。教育可以用粗暴的方式扼杀天才,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大家”。
【关键词】课外作业;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种宝贵认识,为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思维的创新”,而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的有机延伸,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机械重复、单调乏味、僵化封闭的风格一直统治着整个语文课外作业领域,立足于语文教学的现实,重新审视语文课外作业很有必要,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所以,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外作业内容的多维化、形式的多样化、作业评价的多元化。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外作业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一、激活学生思维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前预习除了培养学生自学等能力外,更能凸显学生独立思考与个性解读能力,因为学生面对生疏课文,一定会产生不掺杂任何干扰的自我认识与理解,拥有极大的探索空间。且“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作为教学的导引者,要巧引学生设疑,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巧引学生设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巧设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学习鲁迅的《祝福》,基于学生常规关注点:写了哪些人、哪些情节、怎样的环境等问题。为了让学生深入读进去,思考进去,我抛出了“祥林嫂死了,谁杀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阅读兴趣,才可能进行下个环节。又如学习《边城》,我设置了他们感兴趣的“爱情”话题:你喜欢翠翠吗?她是你择偶标准吗?说说理由。有“趣”且有启发性设疑,使学生更具敏锐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二)用机制激发学生高质设疑
学生课前预习质疑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会不会,二是质量高不高。第一点比较容易解决,教师可提供模式,或学案,或 “学习目标”“我的收获”“我的困惑”等框架,或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进行有目的性和指导性的预习。而第二点操作难度较大,因为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提问中不久就成了无所用心的陪客。为此,采用以下方法:
其一,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个人设疑,也可以学习小组共同设疑(学习小组可以是按兴趣爱好组建专题研究小组,根据学生成绩交叉组建研究小组,自然形成的学习小组,也叫“小群体”),之后把问题交给值班负责小组筛选优质设疑题,给个人和小组加 分,激发其质疑兴趣。为此,学生在预习中或查阅资料,或深入文本等,努力提出更有启发性和开放性问题。如学习《鸿门宴》,学生提出:“樊哙闯帐,项羽为什么那样处理,如果你是项羽该怎么办?”这样是开放性问题,也自然激发了学生去思考、探索。
其二,建立评价机制。选出优质设疑题就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还有课上引导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如学习《故都的秋》,学生质疑“本文虽是名篇,你不认为第12段写得太绕吗?”结果学生问:“如果你来写,该怎么写?我觉得这个问题设置欠缺。”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高质设疑,也势必激发其思维发散能力。
“好的教育是打破青年们头脑中的思维定式,使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的。”激活其思维发散点,使之有感知、有思考、有理解、有联想、有辨别,创新性思维也因之而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后作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合作中,解释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观点,讨论异点,出现新知,实施再创造性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价值最大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我设计了《读懂秋天》一 课,要求学生自成“小群体”,选取与秋有关的素材,自选角度与主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最后学生归纳选取了海子诗《秋》、周邦彦词《关河令》、张雨生的歌曲《我是一棵秋天的樹》、苏联画家列维坦的油画《金色的秋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小组成员先读大量材料,之后筛选,拟订初稿并修改,老师指导,小组再修改,最后定稿。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完成读文、选文、写稿、改稿、展示等环节;展示环节有朗诵,有赏析,有总结;有幻灯、配乐等多媒体辅助。这些环节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单调而狭隘的方式,合作中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生师对话,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学生以集体智慧进行了再创造,新想法、新思维在合作探究中自然产生,思维的创新性自然得以发展。记得第一稿交来时,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清,语言也不顺,杂乱无章。为此,我又给同学们做了示范,经过4—5次的补充修改才成型。展示时,同学们声情并茂,理解透彻,分析到位,各学习小组也获得了不同奖项。
当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做法和专利的产生,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在学生预习和巩固环节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且使之成为常态。教育可以用粗暴的方式扼杀天才,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大家”。
参考文献
[1]段心仪.我们这样教国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