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婷
【摘要】对于写作,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会教”,学生“无话可说”。鉴于此,笔者通过对课题“生活微作文提高习作水平”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突破习作难、言语难的问题。
【关键词】微作;儿童生活;策略行动;言意结合;写作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用微作唱响童声,助力儿童的素养提升
生活微作文是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生活,把生活之事随时随地随心表达,是一篇微记叙文、微小说、微散文、微随笔、微评、微博文、微日记等形式的统称。为了更具系统性,笔者设计了微作文本,来进行微作文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认为有意思、有趣的事情用文字定格下来,把自己最真的想法、话语记录下来。周一到周四每天一小段话,中高年段第一阶段均为150字以内,我们称为微作。周末以日记形式,称之为大作。微作设置中,根据《课程标准》拟定了各年段的目标,更好开展工作。
生活纸上记,微作笔下留。通过多元评价,多方位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作。把生活中的小事,用文字表达,拉近了学生与习作的距离,让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
二、借助童言微录,提升表达能力
(一)激活兴趣,提内驱力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的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激励他们用筆说话的意志。
要想学生每天坚持一写,老师的鼓励甚是重要,时刻提醒学生:“微作”是自我的表达和与人交流,不是作业,是能带来成就感的。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等级评定”:第一等级为“最佳记录者”(坚持记录),第二等级为“最牛观察员”(用心观察),第三等级是“最赞微作家”(表述清楚),第四等级(真情实感)。
(二)观照生活,丰盈素材
贾平凹先生说过: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必定是取材于生活与平实的生活。所以学生们一旦懂得去发现身边的小事,那他们的写作题材就太多了。学生的困难点在于不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有什么可写,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罗列整理,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写,哪怕是自己的担忧、饿肚子的感觉、上洗手间……例如:
喜感·饿肚
漫步在温暖的阳光下,我心里甜甜的,说不出的喜感。嗯?为什么我会在阳光下有喜感呢?
我摸摸饿扁的肚子,想它消停会儿,可谁知它竟然唱反调,唱起了“空城计”来了!妈妈见我这幅模样,拍了拍我说:“等会,马上好!”我心头乐开了花,因为妈妈明明手头上的活放不下,可一听到我肚子在叫,马上为我去做,这感觉,真好!
通过学生的作品总结,不难发现,学生的观察点可以通过常态生活中的小事情。比如感官系统听到、看到、想到、闻到、尝到的事,可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反映某种现象、发泄个人情感的文字,更可以是自我的思考、独特感受……当一个人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能够把生活中微小的事情看到背后的情感力量,这何尝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这难道不是童心与言语共生么?
(三)专题技巧,习得语言
当学生能够把微作的观察点把握好,那么就到了从微作到大作的阶段,这是真正考验技巧的时候了。教师应有系统的指导意识,对每周、每月微习有所规划。如中高年段微习课堂的设置:
以上是微作课堂的训练点,包括写景的、体验式的、想象的等等类型的微习作训练。那么,在具体每天的微作中如何操作呢?以六年级下册为例(见表3):
我们都知道“微作”是习作的补充,在孩子对“微作”感兴趣的前提下,懂得捕捉生活小镜头作为观察点时,我们不妨结合单元习作进行专题微训练。有人说,训练最高境界是无痕迹。确实是这样,只有当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抓住读写结合的言语训练,在情绪饱满之时,通过微指导,挥笔抒发心中所思所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习作水平是必然的方向。
(四)多元评价,表达实效
微作的评价是多元灵活的。教师印章高效评,教师每天对微作进行快速阅览,盖章评级。专设课堂师生家长评,一周一次微作讲评课,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见表4)
三、微作擦亮童年底色,言意共生
(一)于寻常处拓开童眼
微作,从内容上,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着手,让孩子关注自己生活圈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不断地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我们致力于寻常处拓开儿童的视野,转变“非常态生活”才值得习作的观念。
(二)于纸笔间留住童真
微作,从形式上,可以是“百字作文”“日记”,换种说法,换种传承。生活纸上记,微作笔下留。微作带领学生用文字珍藏童年,坚持三两年,这不正是献给成长的精神典礼吗?有的孩子坚持写生活微作文,既留住了生活的瞬间,记录了纯真的童年,又提升了他们的写作素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于言意中共享童趣
微作正契合课程价值观,言语和人,文字和人,从来就是一体的,儿童趣事言语间,通过展示交流,共享其美,言意共生。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法。微作,就是更好地让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而培养孩子的写作核心素养:想象、观察、思维+选材、立意、结构、语言。我们一路探寻,一路实践,一路矫正,但不变的是让思想在笔尖舞蹈,让行动在园中耕耘。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我,也因“微”不凡。
试引微作之水,润童心之脉。再现生活之常,留童真之源。且记日常之行,表童言之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高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