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
摘要 教师在课堂中善用相关图片,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说明文课堂也会变得更加风趣。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图片 风趣 提升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的确,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十几篇说明文还是有些风趣的。如《蝉》中趣味的内容,《梦回繁华》中富有韵味的历史,《克隆》中神奇的科学。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说明文的面孔还是古板了些。没有曲折的情节吸引人,没有鲜活的形象影响人,没有浓郁的情感感染人,再加上有的语文教师好根据文体特点肢解文本,抽血去肉,只剩下“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幾块无滋无味的干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只能是教师课上得生硬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生厌。那如何使学生品尝到说明文中的一点风趣,变“厌学”为“乐学”呢?笔者认为善用相关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课堂亮起来。
一、运用图片,激趣导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几篇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有的远离学生生活,有的又因司空见惯而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还有的因学科性过强而让学生望而生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要了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劲的学习内驱力。因此,课前的兴趣激发尤为重要。
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为了消除学生对石拱桥的生疏感,以及对石拱桥想当然的“粗拙”“笨重”的错误想法,我精选了一些构图精美、实物与意境相生的石拱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如:夜景中的周庄双桥、水波潋滟的苏州吴桥、美轮美奂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铺雪时的断桥……一幅幅图片拉近了学生与石孔桥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对石拱桥的由衷赞叹之情。图片欣赏完毕,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想要了解中国石拱桥了。
再如学习《克隆》一文时,我从学生最喜欢的小游戏“找不同”入手,给出几组图片(克隆猕猴特拉、克隆山羊米拉姐妹、克隆兔子)让他们找出不同。学生们明察秋毫,却一无所获,便质疑每一组图片是否相同,我予以否定并抛出“克隆”话题。犹如一石激浪,学生们的困惑纷纷指向了克隆,“什么是克隆?”“怎样克隆的?”“有克隆人吗?”“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致已很高昂。带着困惑走进书本,读书状态也是极佳的。
二、运用图片,突破学法
说明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若照本宣科机械地区分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那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学生就会陷入枯燥干巴的分析中。为了化解这一问题,笔者依然在图片上动起了心思。
在讲解《中国石拱桥》中的赵州桥时,我没有先让学生在文本中逐句探究,而是投出了赵州桥的图片,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看着图片为大家介绍赵州桥,同时思考,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方面的资料?你为什么需要这些资料?学生有了这些思考,为了介绍需要再走进文本了解赵州桥时,对其中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就理解得更透彻了。后来当学生读到介绍卢沟桥的文字时,他们会在图片中捕捉灵感来描摹石狮子的姿态,在不知不觉的读说中把“摹状貌”这种说明方法掌握了。
学生结合图片为大家介绍赵州桥时,每人采用的介绍顺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追问他们这样介绍的理由,并趁机和文中的介绍顺序比对,学生不但清楚了作者说明的顺序,还明白了采用此顺序介绍的原由。师生在轻松的探讨中又突破了“说明顺序”这一知识点。
再者,在学生看图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抓住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晰处和文中作者的语言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在感受体悟中又突破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图片,化解难点
说明文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难点不易突破。如教授《苏州园林》时,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就颇难把握。有的认为是“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有的以偏概全,认为是“要求自然之趣”或“着眼画意”。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领悟到苏州园林的特点呢?我把文中写到的内容以一组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每一幅图里展现的苏州园林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美如画。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如《苏州园林》中“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这一句学生很难想明白。这时投几张图片,不需要任何讲解,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就豁然开朗了。
四、运用图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初中生要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抓住说明事物特征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但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是不够重视的,很少有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所以学生虽然能写出好的记叙文、散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如果我们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穿插进写的环节,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适时引导激趣,让学生有一写为快的冲动,就能多少弥补写作教学上的欠缺。
如教授《蝉》一文时,笔者出示蝉幼虫居住的小穴以及幼虫掘穴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对此写一段说明性的介绍文字,并告诉他们与法布尔文风接近者为最佳;学习《苏州园林》后,笔者就让学生实地考察学校的假山、池塘、喷泉,并让他们选择最佳角度拍照,配上说明性文字介绍,最后在班级展出。这些结合课堂的片段写作,让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在展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给予了合理的点评与建议,最后对自己的文字加以修正,从而达到了实实在在练写的目的。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图片可谓随手可得。如果把这些资源加以借用、巧用、妙用,让课堂导入有了激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好奇心,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勉为”变为“乐为”,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就能更加丰富多彩。
说明文,你可以板起面孔来说话,但我们的教学却可以凭借一张张图片让你变得风趣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