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霞
[摘 要] 本文以中国汉语言环境下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为例,系统分析了儿童外语家庭教育“语言关键期”派、“母语基础论”派、“语言学科”派的主要理念,针对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具有整合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特点,提出了儿童外语家庭教育应该逐渐建立对双语概念及优势的正确认知、浸入真实外语环境、与儿童认知学习有机结合、去除功利心的坚持和积累等策略。
[关键词] 非目的语环境;学龄前儿童;外语;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147-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27
非目的语环境下儿童外语学习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无法充分实现语言的工具功能,导致学习中只重视语言本体要素的学习而忽视对语言工具功能的认知,使学习与运用严重脱节。家庭作为重要的社会语言环境[1],在儿童外语学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汉语言环境下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为例,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外语家庭教育现状的剖析,从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特点出发,探索非目的语环境下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家庭教育理念与策略。
一、学龄前儿童外语家庭教育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龄前儿童母语学习的惊人成就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龄前儿童的外语教育逐步进入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外语学习的理念和态度渗透到与儿童的互动模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2]。
(一)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理念
De Houwer, A.指出单语和双语环境下,儿童的语言发展环境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对于语言的信念和态度构成,父母的信念和态度会影响父母的语言选择以及与孩子的互动策略,继而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现实生活中,这种信念和态度往往会局限于某一种理论,或者受身边儿童外语学习实例的影响。一般而言,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理念有三类。
1.“语言关键期”派。“语言关键期”派认为学龄前是儿童外语学习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会丧失儿童外语学习的宝贵时光。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磨耳朵”,大一些就开始送到各种英语机构学习英语,等到孩子上了小学才发现花重金砸出来的英语优势却也仅仅只能维持一两年,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优势就不明显甚至不存在了。本文认为,“语言关键期”的理念是有研究基础的,学龄前对儿童进行外语教育是对的,但是焦虑的心态和盲目的做法却并不可取,家长需要认识到儿童外语学习的开始方式和立足长远的规划更为关键。
2.“母语基础论”派。“母语基础论”派认为母语是最重要的,在儿童母语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让儿童学外语,会让儿童感到茫然和迷惑,容易造成思维混乱,不利于儿童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虽然母语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学龄前由于接触外语而影响儿童智力和学业的实例。处在多种家庭语言环境中的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对几种语言进行语音分辨、语言理解和加工,因此他们开口说话的绝对时间比单语儿童晚是正常现象。这种“沉默”的付出对儿童认知概念与不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很有价值的。
3.“语言学科”派。“语言学科”派认为外语学习是一门学科学习,需要从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开始,逐渐到语音、词语、词组,再到句子循序渐进地学习,而且要等到学龄后由老师进行正规教学,才不会让孩子受到不正确语言输入的影响,正如同大部分父母学习英语的历程,因此认同“语言学科”派的父母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忘记了自己英语学习时投入与产出比例的悬殊,忘记了自己英语学习与运用严重脱节的困惑。“語言学科”派理念在越来越迅速的全球化进程中,是需要摒弃的外语学习理念。
(二)外语教育理念的分析
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理念存在的各种分歧,是研究领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在家庭领域影响的反映。双语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双语劣势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性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双语优势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三个阶段。Peal& Lambert的研究开启了双语优势阶段,被誉为双语学习与认知发展关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3][4][5]。近10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双语与个体内在神经机制原理的关系成为可能。双语与儿童大脑执行功能发展的研究表明,双语经验能够促进儿童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儿童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易保树、倪传斌的研究表明,双语者在抑制控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具有一定的神经基础,双语儿童比单语儿童更多地激活了大脑中负责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的脑区[6]。焦江丽等的研究发现,平衡双语儿童(即两种语言均达到同龄儿童的水平)在注意定向中的抑制控制能力优于单语儿童,双语学习促进了平衡双语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双语效应”的出现依赖于双语儿童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7]。
本文认为,双语者具有的优势来源于两种语言的学习给予大脑的超水平锻炼。在两种语言选择和竞争时,完成执行控制任务的脑区和神经网络产生出多重激活的运作经验,促使人脑的执行功能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对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学龄前是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学龄前对儿童进行双语的接触和训练,有助于增强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和执行功能,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学业、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一)整合性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习。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每个系统的学习都与其他系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整个学习系统会受到某一个学习系统发展的影响而进行调整、吸收与发展。学龄前儿童的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像学习走路和说话一样,是在儿童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无痕的状态中发生的。吴丽兴认为整合学习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探究了儿童语言学习与儿童全面发展的关系,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儿童语言学习系统,充分体现了儿童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动态系统中不仅强调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强调儿童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肯定了儿童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8]。儿童的外语学习也处在儿童的整合性发展系统内,但是由于缺乏外在语言环境推力,儿童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如何做到“有心而无痕”,使儿童在无痕状态下习得外语,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儿童发展的各方面整合,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选择内隐式的方法。
(二)整体性
整体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学习内容、方法、要素和语言符号识别四个方面。在语言学习内容方面,学龄前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社会、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都将在语言中体现,是相关相融、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语言学习方法方面,学龄前儿童会通过多感官、多模式、多类型的方法习得母语,只有通过这种整体性学习方式,儿童才能尽快掌握母语这种重要交际和思维工具;在语言学习要素方面,学龄前儿童的母语学习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意识是同步发展共同促进的,学龄前儿童听、说、读、写四个语言要素是整体发展的;在语言符号识别方面,学龄前儿童对听觉语言符号和视觉语言符号的识别具有整体性,有研究数据表明,不同民族儿童的听觉、视觉语言符号识别都具有整体性。Goodman,K.的全语言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是由整体开始,再逐渐进入局部的,整体永远多于各局部的总和,任何局部的价值或意义,都只能在真正的说话实践中,在完整的话语里,才有可能学得完整[9]。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需要充分考虑并利用母语学习整体性特点,在外语学习中贯彻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式,才能将儿童母语学习的年龄优势运用到外语学习中,使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功能性
学龄前儿童的母语学习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即借助语言这个最强大的工具尽早融入人类社会,这个极强的目的性推动儿童母语学习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语言的工具功能是最早被儿童认知的,儿童最早发出的声音也是为了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是在进行一种社会交往,儿童在注意和选择语言的形式之前,已经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功能,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是语言功能先于语言形式。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也需要考虑语言功能先于语言形式的特点,克服没有口语交际环境的缺陷,尽最大可能给儿童提供交际情境,体会外语交际功能的需求。比如给儿童指认其生活环境中的外语文字标识,给儿童看符合年龄认知特点的外语动画片,进行外语绘本亲子阅读,这些都会让儿童充分体会到外语的交际功能,从而在交际功能的体会中逐渐习得外语的语言形式。
三、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建立“双语者”涵义的正确理念
学界对“双语者”这个词的涵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如Oestreicher、Richards,J. C.等认为双语者是流利使用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转换没有障碍,都能像母语者一样地进行口头交流、书面阅读和理解[10][11];Macnamara认为双语者是具有第二语言能力的人,哪怕只拥有少量的听说读写中某一项技能的人[12]。海岚从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目标出发,根据美国国际语言考试中心(Language Testing International, LTI)和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ACTFL)的《语言表现力指导纲要(2012年)》绘制了一张英语语言表现力发展的倒锥六棱体[13](图1)。海岚认为,外语能力发展是多维度的,综合递进的,越往上递进,要求涵盖的内容越多,超高级涵盖的内容可以分为内容、情境、综合性任务和功能、文体、准确度和社会语言文化六个方面。
本文认为,立足于汉语言环境下儿童英语的学习,即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双语者”,其实是一个连续统,是一个从零基础不断接近母语者的过程,越接近母语者的程度,两种语言自由转换的能力越强。“双语者”连续统的涵义充分考虑到儿童外语学习的整合性、整体性和功能性,每一阶段都涉及到儿童认知范围的各个方面,使得儿童在外语启蒙阶段就能够充分考虑外语的内容、情境、文体、准确度、社会语言文化等因素,更加有利于儿童外语能力的长期发展。
(二)建立語言学习的科学理念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能否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思维活动是衡量外语水平的唯一标准。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运用这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只学习了工具和载体本身,而把学习语言的最根本的目的忘了。
2.语言学习是随机的。人类的思维和交际是随时和随机进行的,因此外语的学习也是随机的。儿童被带到英语国家去生活一段时间,英语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那里有交际的需要。在中国汉语言环境下让儿童学习英语,只能人为地创造语言环境,但这毕竟与现实有区别,我们需要真实生活中的交际。如在生活中渗透常用的英语口语句子,给儿童听或看适合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英文原版音频和视频,利用环境文字和绘本文字让儿童充分体会英语的交际功能等。
3.语言学习是渐进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点滴积累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明确的终点,只有坚持点滴积累才能推进语言学习的质变。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框架性理念,做到有意识的渗透,随时随地进行支持和引导,这样儿童语言发展必然在量变的基础上接近一个又一个质变。
四、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
外语学习的关键期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支持第二语言学习开始越早, 双语者的大脑加工机制就越接近单语者, 双语者的第二语言语音也越接近母语使用者[14]。因此,学龄前儿童外语家庭教育需要把握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立足长远的语言学习目标和规划,建立科学的语言教育理念,利用学龄前儿童的年龄优势,使非目的语环境下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尽可能地趋向平衡性双语者,尽可能接近母语者水平。
(一)浸入真实外语环境实现外语交际功能
基于“双语者”连续统涵义,以及双语经验重塑儿童大脑及增强脑执行功能的积极意义,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儿童充分意识到相同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表达方式,用尽可能接近母语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去学习外语,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双语优势,去获得有益于儿童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如今,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学习的原版英语语音视频、图书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生动地再现了英语母语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可以让中国儿童浸入真实的外语环境,体会外语的听、读交际功能,进而使儿童的说、写能力最大可能地接近母语者。因此,我们提倡学龄前儿童尽可能使用原版儿童英语资源,反对学龄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使用正规的教材系列,因为教材系列会将英语学习的目的引向语言本体要素的学习,这是不符合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目的和特点的,不利于儿童英语学习的长远发展。
(二)与儿童认知学习有机结合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内容非常丰富。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接受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逐渐获得有关周围环境的各方面知识,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儿童认知发展的方式也非常丰富。为了尽快融入外部社会环境,儿童需要调动全部感官,使用多种类型模式进行认知。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的参与,语言不仅是儿童认知事物、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理解社会交往规则最有效最快捷的认知手段,而且语言中渗透了各种认知内容。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为他们的认知学习提供了超越母语环境的内容和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外语的学习习得一种新的思维和文化,以及认知事物的不同方式。因此,将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与认知学习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认知内容和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外语学习策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将外语学习渗透在儿童的认知过程中,使外语学习与儿童认知发展互相推动和促进。
海岚主张儿童的英语学习应该与儿童的身体发育、情绪情感发展、社会能力培养、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相促进。学龄前儿童认知学习随机渗透在生活的每时每刻,这决定了儿童外语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随机渗透,以随机性、渗透性为特点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外语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和场所。日常生活中,父母简单的指令性话语以及颜色、形状、身体部位等认知都可以渗透进外语学习中;户外活动时,频繁出现的街道、商铺、小区等的名称标牌等环境文字,以及儿童生活起居中食物的包装、衣物的商标、玩具的说明书等文字都是儿童外语交际功能意识培养的天然材料;原版的外语音视频及图书资源则可以更深更远地拓展儿童的时空认知范围,丰富儿童的认知经验。父母有意识地给儿童指认环境文字,同时把绘本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长期这样坚持,就可以使儿童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外语跟母语同样的交际功能意识.
(三)去除功利心的坚持和积累
任何语言的学习过程都是渐进的,需要不断的坚持和积累。不管是生活中的口语交流,还是环境文字的指认、绘本的亲子阅读,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坚持和积累,需要父母在儿童语言学习的发展理念支持下,随时随地进行引导,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无意识状态中习得外语的交际功能意识和语言要素。父母对儿童进行外语学习渗透时,一定要去除外语学习的功利心理,否则可能事得其反。
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儿童语言学习的渗透性和生活性也契合了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儿童语言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母需要正确认识儿童母语及外语学习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儿童语言学习理念和态度,对儿童的语言学习进行科学健康的支持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兰扎,何霜等.家庭与多语发展[J].语言战略研究,2017(6).
[2]De Houwer, A.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Parent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 In G.Extra and L.Verhoeven (eds.), ilingualism and Migration[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9.
[3]Peal, E.& Lambert, W.E.The Relation 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 [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2(27).
[4]余强.双语教育和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百年探索[J]. 南通大学学报,2005(3).
[5]李莹丽,吴思娜,刘丽虹.双语经验对认知能力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2012(7).
[6]易保树,倪传斌.双语加工的抑制控制研究及其神经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
[7]焦江丽,刘毅,王勇慧.不同熟练双语儿童注意定向中的抑制控制[J].心理科学,2012(5).
[8]吴丽兴.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对早期外语教育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9]Goodman, K.S.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A Parent/Teacher Guide to Childrens Learning [M]. Portsmout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6.
[10]Oestreicher, J.P.The Early Teaching of a Modern Language.[J]. Education & Culture, 1974(24).
[11]Richards, J.C.& Schmidt, R.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12]Macnamara J.E.Problems of Bilingualism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7 (2).
[13]海嵐.全儿童英语启蒙——北美二语教育启示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
[14]杨静,王立新,彭聃龄.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4(4).
(责任编辑:王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