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霞
[摘 要] 为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招生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在这个扩招的转型背景下,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并且随着数量的增加,质量在整体上也有所下滑。所以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与教学管理制度。
[关 键 词] 转型背景;地方本科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88-01
地方本科院校同重点高校的任务一样,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随着高校的扩招,我们可以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以前的大学有了天壤之别。那么,在这样一种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文主要分析了当下地方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制度改革措施。
一、当下地方本科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服务性差
以院校领导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高校传统教学中的管理理念及制度至今为止仍在沿用。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就会相应地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缺乏客观民主性。例如,“官本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广大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制定、执行教学方案到评价总结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都是院校领导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要求;然后,在日常管理方面,只注重学生应遵守或履行的义务而不注重学生享有的各项权利与自由;只注重违反相关管理规定要接受怎样的处罚而不注重对进步学生的嘉奖等。
(二)高校院系管理缺乏活力
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集中掌握主要权力是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于承担着制订教学计划、控制与评估教学质量等多项管理任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校(院)长、副(院)校长与各院(系)管理领导的权力集中,导致各院(系)对招生、教学以及课程的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上缺乏自主权。
例如,在实际的课程表现与教学计划中,教学大纲、课堂内容、教材具有一致性,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时间、授课教师和专业课程缺失自主选择的权利。目前来说,基本上本科院校都是学分制管理学业和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模式,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项目。
二、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策略
(一)实现服务型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大多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是综合类大学。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都以教学工作为重、树立正确理念。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完善,我们都越来越倾向于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个理念,认为服务性教学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为了建立健全服务型教学管理制度,那就必须要求各大高校放弃落后的传统式教学,积极推进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因此每位老师和教育工作的决策者都肩负有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例如,改善学生的盲目“证书热”。当今这个社会人才辈出,可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大學生在高校中学习的各项技能与个人的能力水平就需要一张当今人才市场都要求必备的证书来证明。现在的毕业与就业,不管是学生还是招聘市场,都很看重这一纸文书,所以形成了盲目的“证书热”。学生放在自己专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功利性地做一些学生会或者是社团类的管理人员亦或是盲目参加各项竞赛与考试。这样一个态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冲击到正常的教育沟通机制。所以,作出相关的具体规定从而保证学校、学生以及校内、外培训机构间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科学的指导与教育制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空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根据每个人制定具体的培养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与就业资源。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所院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依法治校”的根本原则,也离不开人才辈出的实际教学效果。那么,建设一所口碑良好的院校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整改教学计划与策略。实现理论指导实际、实际反作用于理论的双向功能。
那么这就要做到:首先,为了达到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应当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从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和广阔的自主选择性;其次,学籍制度的完善。打破传统的学籍制度管理、以体现“人性化”为目标,创造一个科学的学生发展制度;最后,优化教学评价制度。以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为基点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的发展前进,都需要不断地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也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本科院校尤其肩负着重大使命。所以我们说,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做到“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保障生源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韩栋,王春华.新建本科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4(10).
[2]刘昱,陈友华.略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J].陈友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