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忱
[摘 要]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有助于职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教改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PBL教学模式;小组合作;高职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156-02
一、问题的提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当今国内外盛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问题提出、查阅资料、探索实践、问题解决等系列过程,借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纵观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活动有效开展方面仍存在许多困境,有待研究解决。
二、PBL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PBL教学模式强调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同伴间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此模式的理论背景,来自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维果茨基的“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对新知识的构建,正是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中的互动、协商和互助等方式来完成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习得的。根据其理论,能力较强的学生被视为知识的“传递者”,他们能为学困生提供策略来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最近发展区”,通过合作学习中的互帮互助,相互弥补不足,碰撞出更多知识的火花,使学生掌握比单靠自己所能吸收的更多的内容。
(二)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教改实验路径设计
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改实验路径设计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1)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层面。研究对象为大一的来自两个不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共123人,在第一学期的前半阶段,教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良好的交际策略,为之后的有效互动奠定基础。在后半阶段,将PBL教学模式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调查问卷、课内录音、深入访谈、实验前后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检测等形式,研究PBL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实践探索:(1)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培养学优生的综合能力?(3)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困生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1.教师层面
(1)语言交际能力的指导
在学期开始阶段,教师先对学生按4人一小组进行划分,并根据英语入学测试的成绩确保每一组各安排有一位学优生及学困生。在第一次发布任务给学生小组讨论的课堂中,教师随机抽取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讨论的过程。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对组内成员的交际策略进行点评,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存在着不能按照正常母语交流习惯进行沟通的问题,对习惯于采取回避策略的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每一个学习成员都相对均衡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对学生中能够协助他人、提出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等行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树立榜样,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系统性的教学阶段
整个实验阶段是使用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职场英语》,以单元式教学形式设计PBL教学任务,每个单元教学持续两周,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出阶段、创设情境阶段、合作活动阶段以及扩展阶段而有计划地实施PBL教学模式。在问题引出阶段,教师在课前布置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资料,激发学习动机;在创设情境阶段,教师运用线上兼线下渠道,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他们进一步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互动阶段发生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领者在教室中给小组提供协助;在扩展阶段,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升华教学任务,通过上课角色扮演、PPT汇报、制作微电影等不同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合作互助、综合语言应用的能力。
2.学生层面
(1)学习焦虑感的面对与处理
语言学家Crandall认为,小组中同伴的支持,对害羞甚至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具有强有力的激发作用。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尤其在口语表达方面,普遍存在恐惧与自卑心理。因此,在设计小组互动学习任务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口语交际的侧重点放在关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而不是语法或机械的词汇记忆。教师鼓励学生全程用英语会话,而对学困生无法表达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母语支持也是被认可的。
学优生的引领示范以及有效的交际策略很能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使大家不再做课堂中的沉默者。通過实验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实验班学优生及学困生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发言次数平均值的对比发现,在没有对学生进行交际策略培训的实验初期,学优生在小组讨论中占压倒性比例;在实验后期,学生明白在小组讨论时应按次序发表意见,而当学困生沉默时,其他成员要对其进行点拨与指引,从而使每位成员都获得相同的机会。
(2)促进新知识的获取与内化
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互动学习有利于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当学困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头绪时,他们不会像在传统课堂中那样不知所措,而是能通过回答其他成员的问题或从同伴的回答中引出自己的新观点。以第三单元“旅行”课堂的一段课堂实录为例,录音记录到了学困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对新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优生首先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We need some seafood for our meal.(餐饮中我们需要海鲜)”学困生不理解“Seafood(海鲜)”这一单词,于是问:“What is seafood? (Seafood是什么?)”学优生回答:“Like lobster.(例如龙虾)”另一位学生参与讨论:“What is lobster?Is it 菠萝?(Lobster是什么,是菠萝吗?)”学优生进一步回答:“No,it is龙虾!”于是学困生明白,原来“seafood”的意思是“海鲜”。
三、教改实效
(一)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口语交际兴趣
通过课堂观察与和学生的深入访谈,发现成绩薄弱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他们在课堂中比较害羞,由于语言能力不足以及成绩薄弱,导致了他们“(outcome-based motivation)基于结果的学习动机”下降,这就更增加其在口语交流中的焦虑感。然而经过一学期采用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学生从中普遍形成了积极、肯定的态度,大大降低了对口语交际的困惑感。根据实验前后阶段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体验反馈内容可见,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的兴趣度、与他人友好关系的建立、个人责任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克服害怕开口以及个人责任感的建立方面,各提升了平均62个与39.3个百分点。
(二)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PBL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无论是从书本或网络平台查询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效解决了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通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采用PBL教学模式前,大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是通过百度解决问题,对常见的英语学习网站使用率则不高,因此常常得到错误的答案;在采用PBL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多渠道查阅权威文献资料的比例显著提升,他们学会如何使用更具说服力且正确性更高的资料,在学习过程中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PBL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外经常使用英语学习平台,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助于终身学习。
(三)PBL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PBL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全省的英语等级考试能较公正与准确地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没有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前期测试中,两个实验班与其相同专业的两个平行班在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中没有明显差距,但在实验后的12月份全省英语等级测试结果中,实验班的成绩都明显高于其平行班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对不同的学习方法所导致的不同学习保持率(即学习后还能记住多少知识)做过研究,其中依靠“听讲”的学习保持率最低,只有5%,以循此增加的分别是阅读(10%)、声音/图片(20%)、示范/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演练/做中学(75%),而最能记住知识的是通过马上应用/教别人(90%)。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倾听只能让学生获得“抽象的经验”以及“观察的经验”,这些知识是容易被遗忘的;而通过系统的PBL教学设计,组员在问题引出阶段就获得文字、图片等抽象的经验,在创设问题与互动交流阶段,则依靠互动交流获得观察的经验,在扩展阶段,学生以小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巩固并内化了知识。
综上所述,本实验研究致力于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观,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关注过程”的教学观;确立以适合和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的诉求,让学生在互联互依、相互尊重和欣赏中把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实现其学习的长足进步。本实验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应用PBL教学模式对高职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并对今后的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高莉莉.基于合作学习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2]楊玉芳.心理语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