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罗充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符合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尝试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解释生物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自然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生物教学;渗透
自然辩证法是讲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其学科性质是哲学性质的一门学科。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研究表明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量到定性的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一、实践—认识—实践的观点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生物科学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漫长历程。如遗传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在17世纪90年代卡梅拉鲁斯通过雌雄同体的植物进行实验研究,证明了植物存在性别;18世纪科尔罗伊德在卡梅拉鲁斯的研究基础上用去雄套袋的方法发明了植物人工授粉,但是并没有对动物的遗传做出解释;随后19世纪早期耐格里融合遗传中认为:生物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后,在雙亲染色体上存在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随机的混合,就像人为地把一瓶红墨水和一瓶蓝墨水倒在一起,很快混合液就呈现出不同于混合前任意的一种颜色;随后孟德尔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得出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穿插科学史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理论创立是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艰苦历程,这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而且可培育学生尊重科学和热爱科学的情怀。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与此观点相符合:就农田生态系统而言,该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既能适应其环境,同时又能影响环境。在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以看出蝗虫的数量变化会直接影响青蛙的数量,青蛙的多少间接对蛇的数量产生相应的影响。从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观点,适当穿插人文社科的知识,这不仅让学生对这个生物知识记忆深刻,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矛盾是发展动力的观点
大自然之所以丰富多彩,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所引起的结果。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增多,而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并由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推动了生物体不断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消亡,其中在植物叶绿体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就是很重要的一对矛盾。从这对矛盾的存在特点而言,矛盾和斗争在较大程度上才是推动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动力来源,这在动物界也同样存在。可见,矛盾的存在推动社会科学,甚至是教育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体,形成积极看待问题,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习惯。
四、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质变,不是偶然的、莫名其妙出现的,而是经过量变过程有规律地准备起来的。例如:正常人血糖浓度为0.8~1.2g/L,如果长期食用高浓度糖类食物,体内糖浓度逐渐升高,在一段时间内糖浓度持续上升,超过160g/L时,被诊断为糖尿病,此时病人身体内的一些指标相应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量变是一种缓慢的、不明显的变化过程,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多或降低,而不是根本性质的变革。不难看出辩证法的思想在生物学中随处可见。
综上所述,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不断的上升。生命科学所取得的科研结果与实践成就,为自然辩证法中实践—认识—实践、普遍联系原理的观点、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的观点、量变和质变等方面提供了生物学上的有力证明。
五、学科知识渗透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素质的养成
教师作为引导者,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如生物教师有较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在生物课堂中就会采用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做到较好的发展。从而对学生基础素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二)学科知识的迁移
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都属于自然学科,在原理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共同发展。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应该注意加强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本着实际、适用、实效的原则进行有效教学,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迎会,徐岚.辩证法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9(04):160.
[2]王明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学习,2011(07):157.
[3]陈喜乐.自然辩证法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许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5]张铭.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