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意蕴

2018-05-14 14:17郑士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价值意蕴

郑士鹏

[摘 要]中国道路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基础并具有世界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崛起与国家独立探索过多种道路,中国道路是历经历史检验与实践印证之后被科学选择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更兼具重大的世界意义。把握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世界视野;中国道路;历史逻辑;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4-0123-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P16。道路问题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命运和人民的生活幸福。中国道路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是世界视野下区别于任何国家、并具有独特历史逻辑与价值意蕴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2]P36这条路就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人民用生命与智慧凝结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道路和唯一选择,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迅速推进,世界各国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倡导的“共赢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也加深了对中国道路有益于优化人类交流和发展方式的认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择优”的过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形成了无限生机、突破历史、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特色之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深刻解读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拓展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科学路径,是进一步推进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充分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力量”,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选择。

一、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中国道路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来的条件下创造。”[3]P60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2]P22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延续的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历史性的抉择,中国道路是党和人民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并基于对唯物史观及其历史道路理论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抛开历史将无法正确、科学地认识中国道路。

(一)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上绝路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铸就了中国道路,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奠定中国道路的基石。追忆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并在大部分时间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处世心态。历朝历代都不乏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友好往来,而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几经换代,依然保持着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为中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走的道路是一条视野闭塞,唯我独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中,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所秉持的中国中心观和华夷秩序观占据了主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之所以这条道路行得通,是由于古代中国发展的始终是区域经济,并且同时期内世界发展程度有限,中国因而在缺少外敌和竞争的情况下,依托资源与群众智慧创造了“汉唐盛世”,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等局面。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历史开始迈入近代,中国文明逐渐被边缘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日渐凸显。“面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挑战,已进入下行通道的晚清帝国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应对。伴随帝国数千年的沉疴与惰性在新型工业文明的挑战下暴露无遗。”[4]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孤立经济体系逐步被纳入到世界经济中来,中国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缺乏世界平等与线性发展思维的中国统治者依然没有改变“唯我独尊”的心态,这种以自我中心、循环往复封建主义老路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二)中国道路在近代救亡图存运动中萌芽破土

近代以来170余年的沧桑变迁使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道路。中国并非是主动进入世界历史的,而是在“洋枪洋炮”和历史上300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绑架下才走进世界视野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歷史。”[3]P276清王朝的封闭自守最终使中国人民不得不正视民族落魄的现状,正视世界发展的潮流。随着外敌的不断入侵,坚船利炮使中国国门破碎,不平等条约模糊了国家界限,中国被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的艰险时刻,中国社会的发展鲜明地指向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以及人民富裕的根本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历史任务,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力量等并没有消极坐等命运的摆布,而是积极地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在内部生成出强大的自我变革力量。出现了试图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开展了在保持原有封建制度的基础上走西方工业化老路的洋务运动,更有孙中山领导发动的辛亥革命。然而,以上种种努力,皆以实践中的“此路不通”而告终,都未能找到真正挽救民族命运的道路。中华民族的进路不明,退路凶险,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发现了一条“走得通”的路。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个伟大的抉择摆在了中国面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彷徨的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拥有了走向复兴的契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党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经过不懈的奋斗与牺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真正意义上扭转了国家和民族被征服的衰败命运。鲜活的历史实践证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科学决策,社会主义道路是改变中国命运的正确道路。

(三)国际局势变幻中中国道路的曲折探索

中国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余年的探索和拼搏中铺就而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首要任务,由于我党长期进行革命斗争,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因此不断地虚心学习成为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这也使我国的各项制度和体制带有了一定的“苏联烙印”。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党和人民意识到“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尤为迫切。毛泽东曾提出对于外国的长处“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5]P41。不断开阔的世界视野使党和人民拥有了更深刻的批判精神,自力更生、积极探索成为了建国初期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核心关键词。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拐点”,使中国道路进一步向着世界延伸。然而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直至实施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一中国道路最彷徨和艰难的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为此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使党和人民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道路的科学方法,形成了更适应中国的发展观和世界观。

(四)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发展与延伸

改革开放40余年的拼搏与创新开辟了中国道路的光明坦途。马克思认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6]P82强调了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律,也指明了落后国家的发展前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与时代旋律和谐同奏。邓小平曾经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P78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增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结,最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道路开始被纳入世界视野,进一步融入到了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深度调整洪流,参与到了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孕育之中。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遵循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积极响应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道路在新时代中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动力,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道路来源于历史的积淀。中国人民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中国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关系,认识到了中国道路与世界道路之间特殊性與普遍性、个性与共性共存的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中国的世界视野不断打开,中国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二、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国社会各项实践发展起来的并具有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的科学道路。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其实质就是探索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强调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8]在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内涵更加丰富科学,价值意蕴更加深厚。

(一)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原理的运用和体现” [9]。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着的动态社会运行机制。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P588从历史逻辑层面而言,中国道路不是泛泛地谈论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而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各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道路并不是一条历史循环往复之路,也不是单一代表某一阶段的道路选择。在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本质是在当前世界运行规则背景下,积极探索顺应世界发展规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不以殖民掠夺为原始积累,不照搬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府主导,多党合作,发展市场经济,维护国际和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反应出了世界视野下党和人民敏锐的前瞻性发展眼光,体现了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道路遵循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话语语境下,中国参与世界、展现中国魅力,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中国作用的必由之路。

(二)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道路的形成从实践上充分说明这条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不仅使中国成功进行了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保证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使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使中国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非典、地震等各种灾难,使整个国家始终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同时,由于中国道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不复制、不照抄的发展之路,既与西方国家的崛起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又主动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宏观趋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极努力。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发展,没有受限于民族和国家的范围,而是将目光投向世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不断探索发展中国道路的方式方法,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式,具有极高的世界意义和未来意义。

第一,中国道路是对意识形态绝对分立论说的革新,丰富了世界对人类历史的时代认识。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建设,彰显了在世界视野下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方向性价值。中国道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局面,使百年来关于不同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绝对差异和对峙得到了有效缓解。中国道路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全球化进程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一切热爱和平的全球化参与者建立了深层次的利益链条,形成了共同改变世界命运的新型合作关系。面向未来全面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秩序是中国道路的实践方式,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1],这五大发展理念均来自于对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与对国际发展形势的前瞻性预测,体现出了中国道路的发展信心与世界视野。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宏观指引下,中国将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对外开放以及政府效能等方面更进一步提高水平,主动融入国际社会,激发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活力,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

(二)提升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道路世界意义开始彰显,无数“中国奇迹”向世界传递着中国话语,但在世界多元利益激荡和博弈的背景下,中国道路要想一片坦途,必须要积极与世界对话,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首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相结合,加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创新,不断提出国际视野下推进开放与合作的新表述,拓展中国话语的辐射范围。其次,建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品牌”。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国际视野下,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生活的一张“名片”,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掌握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优势。还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传递中国道路发展中的主流价值理念。再次,中国道路的语言表达应更多地采用中华民族特色语言的表述形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话语的价值基因。最后,加快建立具有普遍价值,并包含中国精神与世界理念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世界视野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体现出大国的负责和包容态度。一方面,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在话语传递中体现出积极的责任态度,用行动消除“中国威胁论”,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建设创建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另一方面,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建立应有益于全人类的发展,兼顾世界人民的价值利益,又要包容多元话语体系,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提升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

(三)厘清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

历史运行的规律与因果逻辑关系,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往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体现着历史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人的关系。邓小平讲:“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15]P1364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时间压缩,空间叠加,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前进的道路上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中国要想全面实现现代化,必然要遇见比近一、两百年来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更加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然而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要受到历史规律和遗留问题的制约,无论当前取得如何被世界所瞩目的成绩,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并没有完全改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只有从最大的实际出发,厘清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才能保证中国道路是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中国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不断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推进发展战略的国际对接,为实现各国的协同联动积极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持续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发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集中精力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中国道路指引下的一切发展成果能够实现全民共享。

(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继续拓展中国道路的科学路径。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处理问题的态度,面对矛盾不应逃避、漠视和掩盖,而要用魄力、勇气和智慧直面矛盾的核心。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化解了多次難题和矛盾。解放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的任务主要是打破陈规,消除传统观念,如今中国道路的面临的时代境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解放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们现在出现了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出现了束缚思想和手脚的新教条;把别人出了问题的发展方式看得一无是处,厚此薄彼,出现了新形势下的二元对立、形而上学;对现实中具体、复杂的新问题缺乏客观认识和分析,好大喜功,主观主义有抬头的迹象。为此,新时代下解放思想在原来要求的基础上,应对“新教条”加以严厉批判,对二元对立、形而上学进行深刻反思,避免在收获大量社会建设成果之后的“好大喜功”,摒弃对复杂国际趋势判断的“经验主义”,打破对中国必然问鼎世界的“盲目自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当前的解放思想应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形成为此而奋斗的“共识”。要切中问题寻找原因,厘清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实践思路。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始终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评价标准,用积极的心态直面社会领域深化改革的困难和矛盾,尊重民意、顺应民意,以政治勇气、理性辨析与卓越智慧推动改革事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所反映的最强烈的问题,是发展中国道路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要用心对待的问题。只有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矫正态度、承担责任,才能化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危机与风险。

(五)拓展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

开放包容是世界视野下中国的“入世”态度,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快速的国家之一,在国际秩序的制定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国际上还有部分国家运用战略围堵与安全威胁等方式,长期对中国在舆论、政策与经济等多领域施加束缚和牵制,阻挠中国道路的发展,丑化中国的世界形象,对中国参与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意愿加以扭曲和消极渲染,使中国道路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然而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遏止的进程,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中国道路的外部发展环境不断得以改善。以中国主导建立的 “亚投行”、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主张和倡导,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中国道路开放包容的心态也逐渐被世界人民所了解和认可。但中国道路的前方依然是挑战与风险并存,面对未来,应坚持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和发展态度,用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挑战和质疑。在高度敏感的复杂阶段,中国应不断树立正确的“大国心态”,丰富政治智慧,坚持大道同行,将中国道路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领域,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在世界视野下,中国道路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探寻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也为那些热爱和平与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多元的选择。中国道路不仅有过去的辉煌和潜在的险滩,更有伟大而光明的前景,那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成中发挥出应有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使世界因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更足,使人类现代化进程因中国道路的对世界的贡献而展现出更加光辉灿烂。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勇.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问题[N].中国青年报,2013-06-27.

[9]张有奎.中国道路的内涵、基础与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0-30.

[12]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N].人民日报,2017-05-16.

[14]习近平.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6-11-22.

[15]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