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还存在转型较慢、高职教师深入企业有效实践比较欠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待提高、企业师傅实践结合教学的能力待提升等主体困惑。而要解决这一困惑,必须要增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双师支撑,要将实践素质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落实脱产顶岗作为高职院校师资专业训练的保障,校企充分联动作为高职院校师资能力提升的纽带,教师师傅协同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发展进步的要求。要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师资改革,充分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能力,逐步建构现代学徒运行管理模式,全面搭建校企深度合作有效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黄晓芬,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8-0068-05
我国现代学徒制大规模实施是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2014年底,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目前,共有包括30个行业组织、60家企业、664所高职院校和610所中职院校超过1 500多家单位参加。[1]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训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师资队伍作为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傅”,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个人成长的“领路人”,要有效对接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外延要求,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增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发挥高职院校、企业方、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合力,增进资源整合与信息融合,形成契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师体系。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体困惑
(一)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转型较慢
现代学徒制作为既有我国悠久手工业历史而衍生到现代的痕迹,又有借鉴英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模仿,其发端于职业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长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发力于国家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职院校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深度交融,缩短人才培养的过程,节约办学成本和企业人才适用成本,为技术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岗位搭建平台。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教育属性的特征以及全额拨款的特性,加之我国补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机制落实还不够到位,使得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对于教师深入企业的硬性规定、学生结对“师傅”的实践训练等还处于浅层次。且由于长期以来诸多高职院校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其在思维转换、课程重塑、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思考与研究。而企业出于设备损耗、人力资源成本、技术保密性等考虑,在与高职院校结对“现代学徒制”时,积极性和动力仍然不足,很多现代学徒制协议仍大面积停留于纸面,而开展的具体行动及深度合作还不够。
(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有效实践比较欠缺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近20年来,整体的师资队伍也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高职教师越来越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在规模与结构上越来越趋于国家顶层设计的愿景。但从现代学徒制对于师资的要求来看,高职院校尚不能完全满足,绝大部分的教师是“校门”到“校门”的转换,缺乏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理论能力强而动手操作能力显弱,对于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应该掌握的岗位能力和实操能力还无法完全掌握。推进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师资来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于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但目前,教育部也并未规定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各个省市自治区虽然也定了一些指标,却在比例设置上差距较大,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全国1 298所高職院校中,至少13所学校2016年“双师型”教师比例少于10%,其中,甚至有学校数据为0。同时,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具有“双证”,但其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达到“双师素质”和“双证能力”标准,且很多教师在取得“双证”后深入企业实践的时长及学习训练并未得到真正保障,个别院校甚至存在进驻企业“蜻蜓点水”,以获得企业实践资历而非实践能力为目的。
(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待提高
现代学徒制组织实施的重要一方是企业,是企业具有先进技术技能、丰富实践经验的广大“师傅”们的广泛参与,没有他们的高度介入与主动作为,现代学徒制就难以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或促进办法,但这些制度性安排大多是以鼓励性为主,且实施的主体主要还是包括高职在内的职业院校,而对于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硬性要求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安排还触及较少。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岗位标准、课程体系、实训实习体系等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对岗位要求的差异性、同一企业对不同岗位要求的差异性、技术进步对岗位要求变动的常态化等原因,使得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整理相关的要求,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拟定相关标准,而实际上,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还是不足,很难提出高质量、高效化的教学标准与技术技能标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限的能工巧匠有着固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限要求,在推动其主要利用闲暇时间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在薪金补偿上还做得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傅”们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教师及顶岗实习的学生更多的还是以学习和交流为主,在参与生产的深度上稍显不足。
(四)企业师傅实践结合教学的能力待提升
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层次的“师傅”予以应对,企业的“师傅”们可能在自身工作岗位上都是佼佼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技能,但其在介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必能够完全适应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拥有浑身本事的“师傅”往往在实操能力上行云流水,但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通过讲解或理论阐述时,由于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培养,理论准备不足,在讲解的精确性、通俗性、趣味性等方面还不够,在促使学生理解、消化讲解内容上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2]同时,可能由于师徒之间在技术技能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一方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一方是刚接触新技术新技能的新手,对关于技术技能的理解对接上,往往会出现错位,影响到了师徒之间技术传播、传授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双师支撑
(一)实践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有着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但围绕这些要素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却是亘古不变的。高职院校要在实际办学中加强对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规划并确保实施到位,重点是培养专业教师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能力,确保其在教学过程能够传授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必备掌握技术技能,使学生入岗即上手,上岗即操作,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无缝对接。[3]因此,在建立专业教师规划过程中,一是要从宏观上明确相应的专业教师实践素质培养与提高要有政策、制度支持保障,并以硬性约束的条款纳入到教师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内容;二是要从微观上注重每个教师的年度与中长期实践素质能力提升,帮助教师规划与制度个性化的方案,促进教师既有个人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定位,又有一定压力推动下的主动作为。通过对高职专业教师进行有规划性而又系统化的结构性实践能力素质提升,既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有效推动现代学徒制所蕴含的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所提出的要求。
(二)落实脱产顶岗是高职院校师资专业训练的保障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调配与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与成本控制,高职院校短期或超短期的教师入驻企业不仅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可能还会带来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的紊乱。为合理解决这一矛盾,更优化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必须要保证一定的时长与真实的岗位需求,企业才能合理地将教师安排在核心岗位,教师也才能够接触到重要实践技术技能,也便于企业选配优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训,帮助教师进行系统地学习与训练。对于教师而言,进入到企业进行脱产顶岗,既不能眼高手低,又不能挑肥拣瘦,要切实根据依据自身的专业背景、教学实际、技术技能要求、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全面投入到一线岗位进行虚心请教与动手操作。同时,基于对教师综合性素质的要求,与本专业相关或延伸岗位也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力争在企业相关或延伸岗位进行适当的轮岗,以确保能够全面掌握岗位技术技能需求。再者,不同企业对同一岗位的要求可能会带有差异性,教师在进行脱产顶岗时,要分不同的年度进入不同的企业,摸准企业同一岗位不同的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传输到课堂之中。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顶岗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够让教师深刻地领悟到岗位通用技能和同一岗位的个性化要求,进而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要点,并将顶岗体悟揉和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
(三)校企充分联动是高职院校师资能力提升的纽带
高职院校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校企充分联动,产教深度融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也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都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高职办学的重要财富,而且也是促进产教融合的桥梁与纽带,也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变革的重要支撑力量。校企之间加大沟通、协作与合作力度,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高职办学全过程,能够为高职教师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舞台,能够为现代学徒制有效率、有深度地开展搭建平台。广大高职教师借鉴校企聯动机制,长期与企业人员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能够真实地掌握到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能够跟上企业对岗位标准所进行的调整,进而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予以回应,不断缩短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时间与效率成本。同时,广大高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革,依托较高的专业技能,也能够为企业进行技术调档升级实现转型提供帮助,有利于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教师师傅协同是高职院校双师发展进步的要求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因长期从事的职业岗位不同,必然会造成优势所长各有偏颇,能够集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动手演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技能,对于处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和处于生产一线的“师傅”而言,都是比较困难之事。而高职院校对于“双师素质”的要求会随着我国制造业发展和生产一线越来越高技术技能需求水涨船高,而企业“师傅”的教学技能提高与教学质量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又必须要双方的合力及优势集合才能高效推进。为了排除处于校企双方的困难,有效提升“双师”素质,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高职教师与企业“师傅”可以以结对的方式协同发展,互相了解彼此的岗位标准、互补岗位技能、互换岗位信息,共同进行技术攻关、课程开发与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材编写与修订等,双方充分熟悉现代学徒制所规定的培养模式和要求,合力完成现代学徒的培养任务,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标准。
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师资改革
(一)充分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制度体系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教师队伍的技术技能的稳步提升和与时俱进,其对于最新岗位标准的掌握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败。当前,国家、各省市自治区所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融合等有关规章制度,均对于教师的企业顶岗有着明确的要求,且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但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非常关键,有些院校目前还缺乏政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时,未将其配套到师资队伍建设的学院规章制度之中,也缺乏对于顶岗绩效的考核与评价,从而使得教师企业顶岗弱化、虚化现象普遍存在。广大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企业顶岗的规章,将其列入教师职称评聘、教学质量认定、绩效考核、年度工作量考核等硬性指标之中,约束与规范教师主动到企业顶岗。[4]同时,要出台配套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如其脱产顶岗期间保留薪资待遇、减少有关科研工作考核、配备专项经费予以保障等等,解除教师企业顶岗的后顾之忧,使其一心一意扑在学习技术技能上。
(二)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能力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是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的前瞻性保障,是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有效开展的深层保证。高职院校要整体考虑师资的规模、结构与质量,分层、分批有针对性地打造若干针对现代学徒制培养要求的不同教师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培育现代学徒制国家级、省级、市级、院校级教学名师、科研名师、教学团队,并做好规划落实的保障性措施、经费保障、资源调配与结对培养,有力推动整体师资实力与水平匹配现代学徒制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指导,增强教师的自我剖析、目标择定、专业发展、教学技能、技术技能、资格证书升级、科研水平等一系列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能力,推动教师个人发展与学院整体发展相协调与融合,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动能的渴望,使其主动研究、主动配合现代学徒制开展,在自我提升中完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使命。
(三)逐步建构现代学徒运行管理模式
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必须要伴随着相应成熟的体制机制和高效运行模式,现代学徒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对于我国而言,则是刚刚兴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且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同省份、不同院校,由于发展程度、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由于现代学徒制之于我国仍然算是新生事物,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西方国家的学习与借鉴,结合国情与校情,充分吃透国家有关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建构运行管理模式。(1)充分依靠企业方,校企双方要密切联系、深度沟通,共同研究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程序、标准、考核等内容,增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企业适用性,共同拟定有關教学文件。(2)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企业深度参与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开发,加强教学改革的企业参与,使课程管理与课堂管理具有高效性。(3)建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互换听课、查阅教学文件、调查问卷等手段,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式,企业方可以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认定与评价,学校也可以对企业、师傅等进行评价,最终目的在于双方共同查找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差距与漏洞,有效监控实施质量。
(四)全面搭建校企深度合作有效平台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从本质上来讲,是利于校企双方的,是共赢互利的,一方是承担着职业教育使命的社会单元,既要有公益性,又要有办学效益,另一方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使的社会单元,既有对人才的渴求,又有盈利增长的需求,唯有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合作,才能实现现代学徒制促进双方发展的目标。围绕现代学徒制,校企的深度合作有非常多的平台可以搭建,如校企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的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企业优秀“师傅”,在学校专门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并围绕着大师设立基础设施、教学团队等资源,既是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场所,又是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合作的平台,既可以让教师随时进行技术技能请教与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实际参与工作室建设从而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充分挖掘了大师的“能量”。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师资优势等承接企业的项目开发与服务,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可以增进企业的效益,又在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技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都存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中厂可以为企业进行大量的员工培训与技术技能提升服务,厂中校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项目,让学生随时接触一线生产技术,从而大大节约双方的经费开支与人才培养、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 成洁.试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21):72-76.
[2] 林宇.落实双重身份 完善政策保障 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动态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42-44.
[3] 王扬南.把握质量核心 突出双元主体 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1-35.
[4] 陈利,周谊.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6(2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