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模式探析与实践

2018-05-14 09:38刘文庆林佳燕
职教通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贫困生高职院校

刘文庆 林佳燕

摘 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也是保障高校和谐稳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保障性资助为主,呈现出权利和义务不对等、重经济解困轻实践育人、授人以鱼而非助人自助等局限性。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赢、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他助与自助的统一。而贫困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度作为发展性资助的有效实践模式之一,可行且效果显著,实现了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贫困生;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积分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育人为本视域下高职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16YB18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16/03/18)

作者简介:刘文庆,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林佳燕,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0-0072-04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奖、助、贷、补、勤”资助体系的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存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体现了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和谐。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和逐步完善,更多的贫困生得到了经济上的补助和精神上的支持,但贫困生面临的不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1]传统的资助模式以保障性资助为主,虽然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困生认定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体系、重经济资助轻服务育人、无偿资助模式滋生“等靠要”心理等,导致资助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育人成效差强人意。因此,探索更有科学性、时效性的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引导学生逐渐在他助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自助、精神自助和能力自助,实现身心、能力、个性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传统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透视

(一)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无偿资助

西方国家的资助理念主张“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而我国传统的贫困生资助措施中,除勤工助学外,基本都是无偿资助,贫困生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就可以无偿享受受助的权利。这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资助模式,易导致贫困生的责任意识模糊,逐渐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助长不劳而获的心态;无偿资助导致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免费午餐”式的资助以及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困难滋生了“伪贫困生”的出现;感恩意识缺失,贫困生往往把无偿资助理解为自己应得的,淡化了受助后心存感激、努力学习、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更有甚者,因未能得到某项资助而出现愤愤不平的消极心理,由此资助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得不到保障。

(二)重经济解困轻实践育人的消极资助

传统的资助模式是一种消极资助,以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它把经济解困作为资助的核心概念,把资助经费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终点,这种传统资助模式下的贫困生培养体系与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积极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应当被树立。[2]符合积极职业教育理念的资助模式必然是以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积极资助,它强调贫困生潜能与优势、特长与个性、习惯与责任、技能与精神、人格和心灵的培养。

(三)授人以鱼而非助人自助的临时资助

贫困生面临的不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贫困生的弱势不仅在于经济弱势,更在于能力的弱势和心理的弱势。传统模式的资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弱势地位,这种直接授人以鱼的资助模式成为了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救助,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建设,也未能引导他们拥有自力更生真正脱贫的能力。不乏有一些自尊心很强拒绝接受资助的贫困生,凭借课余时间的多份兼职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在自主、自助、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起步更早走得更远。贫困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的资助数额是有限的,资助工作若能聚焦贫困生的长远发展,授人以渔、助人自助,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为贫困生全面、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二、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模式探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贫困生面临的不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发展性资助正是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让贫困生在实现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激发他们更高层面的追求。基于传统资助模式的弊端,发展性资助的理念引起关注并逐步实践。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是指在保障性资助充备的前提下,学校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为贫困生创设各种实践和锻炼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生的发展性需要,让他们通过自立自强自助的方式,实现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人格完善、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资助。发展性资助模式本质上是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让贫困生学会自助[3],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资助原则[1],鼓励贫困生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经济自助、精神自助和能力自助。

(一)公平与效率双赢

資助公平与资助效率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两大基本主轴,二者不可偏废。发展性资助模式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赢,一方面,它是对现有资助政策的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更加完善、合理、科学,能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切实有效的帮扶,实现真正的资助公平;另一方面,发展性资助是以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积极资助,以贫困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为抓手,确保有发展主动性、综合素养、个人品质、能力优势更高的贫困生得到更多切实有效的资助。贫困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意味着更好的就业和前景,在实现家庭和自我经济脱贫的同时也将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资助的效率得到有效体现。

(二)权利与义务对等

发展性资助模式不仅重视贫困生的受资助权,更强调在资助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隐私保护等权利,实现了“让贫困生更有尊严地受助”的资助目标。同时,贫困生在充分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如贫困生认定中信息资料提供的诚实问题、诚信还贷、正确合理使用资助资金等。此外,发展性资助是对现有无偿资助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它要求贫困生参与到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如勤工助学、项目主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这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发展性资助模式,在有效避免“伪贫困生”出现的同时,增强了贫困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也促进了其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真正实现全面育人。

(三)他助与自助统一

发展性资助理念强调,他助是资助工作的起点,自助是资助工作的归旨,也是资助育人成效的有效体现。发展性资助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帮助他们实现经济解困的同时,更注重调动贫困生的潜力和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多元化的科研、实践、教育、培训中去,引导贫困生通过“经济自助”“精神自助”和“能力自助”,实现经济与精神的双重脱贫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发展性资助倡导以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参与实践活动等有偿资助的模式逐步取代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无偿资助的形式,贫困生在实现经济自助的同时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发展性资助强调对贫困生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学会自我调适,实现精神自助,迈向积极人生;同时,发展性资助理念强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能力自助。

三、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实践——以贫困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度为例

(一)贫困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贫困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是高校发展性资助的实践模式之一,这一模式首先在广州大学的资助工作中被实践和推广,并称之为“公益积分政策”。它鼓励受助学生参与到学校、社会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并把履行志愿服务义务作为申请贫困资助的前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于近两年实施了“贫困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度”,要求贫困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志愿服务活动,如公益劳动、无偿献血、敬老助幼、扶弱助残、慈善捐助、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每次活动需要如实记录在《志愿服务积分手册》,由活动主办方或负责人签名,并附上本人参与活动的照片等佐证材料;每学期志愿活动满两次,方有资格申请下一学年的各类资助;同等条件下累计志愿服务次数越多的同学享有优先受助的权利;一旦发现弄虚作假,取消该生所有的奖助学金的申请资格。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服务积分制度试行近两年来,在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实现了学生身心和能力的综合发展,体现了资助育人的效率、资助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以及他助与自助的有效结合,也回应了发展性资助模式的诉求。

(二)贫困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的局限性和对策

1.引导学生端正志愿服务动机,提升志愿服务参与积极性。通过实践,贫困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热衷于参加短期志愿活动而对需要长期连续性参与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如福利院儿童每周一次的成长陪护;少数贫困生为资助而公益,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端正;参与志愿服务缺乏内在动力,达到志愿服务次数的最低要求后,再参与活动的热度不高。基于这些问题,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鼓励学生明确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对自身的意义,将外在的志愿服务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使命和行为习惯,逐步消除为资助而公益、为公益而公益的消极心态,并由义务服务转向自觉参与的行动阶段;另一方面,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驱力,如每学期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予以公示,在评优评先中增设“志愿服务之星”等荣誉,并以演讲、展示等方式来宣传志愿服务标兵。

2.拓展志愿服务参与途径,提高活动与专业匹配度。志愿服务积分制度较好地督促、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锻炼了贫困生的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但制度在施行中仍存在一定阻碍。首先,志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志愿活动以公益劳动、敬老爱老、助残扶弱、寒暑期社会实践为主,且志愿活动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其次,志愿活动时间与学生个人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有心无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市社会福利院以及多个民间公益组织长期合作,活动多安排在工作日,导致活动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成为制约活动参与率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一方面,学校要努力拓展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的范围,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中;另一方面,重点挖掘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形式,形成一专业一品牌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回馈社会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专业认同感,如组织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学生为敬老院清洗空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进福利院、培智学校进行绘画教学等。

3.扩大志愿积分的使用范围,实现全员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的考核对象是贫困生,但在实践中发现,不少非贫困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颇高,但高校对他们参与活动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因此,该制度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學院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所有有志于奉献爱心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4],逐步实现全员志愿者服务的培养目标,并将每位学生的志愿积分作为评优评先的考核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发展性资助是一种将经济资助、心理引导、素质拓展和能力扶持等结合起来,着眼于贫困生的长期发展,以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成才、个性充分发展为目标的全新资助模式。而志愿服务积分制度不失为发展性资助实践的有效模式之一,通过志愿服务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行且效果显著,实现了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季枫.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3(5):66-68.

[2] 崔景贵.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J].教育研究,2015(6):64-69.

[3] 夏辛萍.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9):190-191.

[4] 刘歆.公益积分制度对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的促进作用研究——以广州某民办独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9):188-189.

Abstract: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aid work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ensures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education equity. At present,the subsidy system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the guarantee of the supportability, which have the limitations as follows: rights do not correspond to obligations; more emphasis is put on financial support instead of education; it aims to give students fish rather than teach them how to fish on their own. The developmental subsidy mode adheres to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oriented,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first and helping them grow healthily, which realizes the win-win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e reciproc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the unity of help and self-help. The integral system of voluntary service for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as one of the effective practice models of developmental subsidized mode,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achiev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velopmental support;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voluntary service integral system

[責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贫困生高职院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