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只有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把机遇物化为成果。立足校本化培训,基于微课的开发和应用,探索构建了“四维一体,双驱动,做学教合一”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校本培训体系,为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了实践样例。
关键词:中职教师;校本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微课开发应用
基金项目: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微课开发应用促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作者简介:胡宏勋,男,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0-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是必然之势。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手段等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职信息化的推进也在不断提速。2013年,教育部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其明确指出“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1]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2]要更好的开展信息化教学,要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够勇挑重担的只能是我们中职教师,而加快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3]教育部2014年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中国国情和对中小学实际调研情况,从技术素养、计划与装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和学习与发展这5个维度,分别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来规范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养内容。但这个标准没有区分职业学校教师和普通高中教师,国家并没有出台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在本研究中,参考教育部制定的能力标准,我们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理论素养、技术能力、课堂驾驭、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力。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工程的建构
谈到教师培养,肯定会想到教师培训。近几年,江苏省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回到学校层面,每年选派出去的教师比例很小,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是全员参与,如何做到全员培训,如何做到因人制宜、分层提升,笔者认为,只有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才能以校为单位,充分做好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工程。
笔者所在学校借助课题引领,探索构建了以微课开发应用为核心的“四维一体,双驱动,做学教合一”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校本培训体系。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这一校本培训体系的核心是微课开发和应用,之所以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重要的工具和数字资源——“微课”,因为微课有着技艺一体(技术和艺术完美的融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短小精致的特点。只坐在培训课堂中听是做不出微课来的,必须动脑动手。所以,把研究的关键点定位于“微课”的开发应用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关系中来,就是希望通过基于微课开发应用的校本培训的开展,能帮助我们的教师消除对信息化教学的畏惧感,能熟练应用相关制作工具开发制作微课,能在具体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为学校培养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化教学团队,进而助力学校发展大计。
本培训体系以微课开发应用为抓手,构建了“功能”“层次”“时空”和“方式”这四个维度为整个系统的支撑要件,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个维度出发,将培训训练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在场所、时间、方式等培养要素上相互交叉、互为融合,一体化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基于各个层次的培养需求,开发了“信息化理论提升”“信息化技能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升”等培训项目,并有机融合于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并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舞台来检验培养成效。
(一)四维一体
1.第一维度:功能。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们根据信息化能力要求,设计了这个培训体系应该承担的四大功能模块:教师信息化理论素养提升功能模块;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功能模块;教师信息化课堂驾驭或者设计能力模块;教师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能力提升能力模块。
2.第二维度:层次。学校教师团队因学科属性、年龄结构、发展愿景等都存在差异性,构建培训体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既要考虑普及性知识的传授,也要基于个性需求的内容的提升,为此设计了“以点带线,从线到面,形成共识”的推进思路,把研究重点定位于各科组年青骨干教师,但也不忽略其他教师的现实需求,基于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培训预期设计为三个层次:(1)基本应用层次。通过这一层次的培养,使参培者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微课的特点和功能,学会简单的制作和应用。(2)骨干示范层次。通过这一层次的培训,能成为各个教研组的信息化骨干,能引領带动其他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具备熟练的信息化软硬件操作和制作能力,在各类信息化大赛中表现出色。(3)卓越引领层次。通过这一层次培训,能成为学校所在地区的信息化专家,对信息化教学有独特的理解,在信息化领域有不俗的建树。
3.第三维度:时空。本培训实践体系的构建不是基于全日制的培训,而是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有序的组织而有效串联起来的。在这一维度中,时间层面包括在校的时间和在校外的时间,又可细分为教研组时间、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课余自主时间、外出学习时间,等等。空间层面包括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各教研组、各竞赛团队、微课制作室、线上线下、学校、高校、课堂,等等。作为立体化培训体系,将根据各个层次的培训需求和培训要求,借助各种时空的组合,来因人而异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例如,各科组的信息化骨干培育对象,他们要参加大众化的培训,同时要参加针对骨干的提升培训,还要参加科组对他们进行的更有专业针对性的培训,在场地的选择上就会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场所、名师工作室等,使培训得以开展落实。
4.第四维度:方式。作为一个校本化培训实践体系,其组织的主体肯定是学校,依靠学校方方面面的资源来组织开展,在这过程中必须充分借助各类学习提高的方式,如各类专题讲座、团队互助学习、自主学习、以赛促提升等,其中,既有一对一的专门指导,也会有小团队间的思维碰撞;既有大课堂的专注聆听,也会有个体的独自学习;同时,从体系构建的角度,从能力提升的角度,从获取资源的角度,仅靠学校这单一的力量肯定难以胜任,因此,还必须通过借助优秀教师外出培训获取资源的机会,借助邀请学者专家来校指导的机会,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等来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通过这四维度的设计,为培训实践体系的构建搭建了框架,而四个维度都是在微课开发应用的环境下搭建的,都是基于微课开发应用的实践来有效整合四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从而最终构建了四维一体的模型。
四维一体的本质就是以微课开发应用为核心,以功能、层次、时空和方式四个维度为支撑,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旨在促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一体化系统培养。同时,本培训体系还充分体现了全过程和交叉式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指各培养层次对象在时空、方式、功能各方面存在交叉进行的状况,存在全过程参与的状况,而只有通过全过程和交叉式,才能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和时间,充分整合一切可整合资源,提升培训质量。
(二)双驱动
双驱动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驱动是由上至下的驱动。学校领导团队身先士卒,在信息化教学改革领域,不只是停留在筹划、布置、监督层次,而是真正投入研究实践之中,用切实的行动推动教师紧跟步伐,开展研究。第二层驱动是由里到外的驱动。基于教师发展需要出发,开诚布公、坦率诚恳地和教师做交流做沟通,出台各项激励举措,激发教师深藏内心的那份对事业追求的渴望,只有源于内心的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实践的开展。
(三)做学教合一
做学教合一是从教学做合一演变而来,做学教合一倡导: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开展教师培训,在组织环节如果不重视理实结合、不注重做中学、做中教,带着问题去学、去解决,那么教师肯定乏味无趣,必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校本化培训必须注重做学教合一,只有让教师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主动学习,择机而教,才能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结论
校本化培训借助这立体化培训体系,借助信息化教学领域的热点事物,借助学校实实在在的组织和落实,学校教师通过方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了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6-1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3] 王卫军.信息化教学能力: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45-53.
Abstract: Sinc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firmly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of integrating IT skill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so that opportunities could be taken and good outcome could be achieved. Based upon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 clas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teaching training system featuring Four Dimensionally Integrated, Double Driven Combination of Do, Learn and Teach Uni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improve teachers working efficiency and set a practical example as well.
Key words: School-based training; e-teaching ability; Micro-cours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責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