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草书《醉翁亭记》不是苏轼的手笔(之二)

2018-05-14 10:18费学信
书画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

内容提要:苏轼书法作品向以书写的不激不厉,书体的秀媚端庄、扁平温润的风格特征闻名于世。然而,千百年来,有一卷书体特征与苏字的书体特征极不相称的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一直以苏轼的名义流传于世,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本着对历史和社会负责的精神,为了厘清真伪,本文从苏轼的有关法帖中选取了《醉翁亭记》中出现过的若干例字,从书体特征的角度,与《醉翁亭记》中的同一例字进行翔实的分析比较。通过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赝本也”,“不必置疑”。

关键词: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书体特征;赝本

苏轼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向以书写的不激不厉,书体的秀媚端庄、扁平温润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然而,干百年来,有一卷书体特征与苏字的书体特征极不相称的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以下简称“草《醉》”),一直以苏轼的名义流传于世,至今还有—定的市场。本着对历史和社会负责的精神,本文选取了真假作品的若干例字(篇幅所限,不能多列),专门从书体的风格特征的角度对真假苏字加以考辨(关于章法等问题,作者已在另文中论及),力争说清为什么,以进一步厘清真伪,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所选的苏字都是草《醉》中出现过的字,并严格按照同比的原则选取,即尽量选择苏轼法帖中的草字。在找不到草字时,不论真假例字,要么都选行草,要么都选行书,或者是尽量接近的书体,以充分体现“公正”的精神。兹分析比较如下:

苏字之“得”(图1),草书,圆形,两笔写成。写法是:侧锋落笔一竖,然后是横折折弯钩点。其中一竖与右边断开,横折时稍做折筆就迅即向右下一路弯去,使右边形成圆转的半圆形。整个字十分圆润。

草《醉》之“得”(图2),草书。结字顺序与苏字相同。

主要不同点:一是字体形态不同。苏字呈圆形,草《醉》呈长形。二是折与弯处不同。苏字稍折即弯,折笔与弯笔交接处相连;草《醉》折笔稍长,折笔与弯笔交接处脱离。三是折转形态不同。苏字折转后力度加大,收笔略作顿笔,以一点收笔,笔画丰腴圆转;草《醉》用力均匀,线条均匀,只是盘旋而已。四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

苏字之“若”(图3)的写法是:点、撇,紧接一顿(作草头之横)而折弯,弯末上翻右行而折折,最后回锋出笔。整个字连绵不断,一笔写完。若以断开为—笔,整个字两笔完成。

草《醉》之“若”(图4)的写法是:点、撇,紧接而横折弯,上翻而横折折撇。其中,上翻后写横时另起一笔,以笔断意连之法处理了这些笔画的交接关系。若以断开为一笔计,整个字四笔写成。

主要不同点:一是“草”字头的写法不同。苏字两点下的一横稍有横笔动作,准确地说是一顿,而草《醉》的这横则是明显的一横;苏字草头的第二点(撇)与一横相连,而草《醉》第二点(撇)与横画则断开。二是笔画的连接不同。苏字从第二笔开始连绵不断,一笔写完整个字,而草《醉》的第二笔与第三笔、第三笔与第四笔之间则为断开另起笔,中间两处断开。三是质感不同。苏字的开始一点起笔圆满,整个字线条柔韧,而草《醉》的开始一点起笔处则为方笔,整个字线条生硬。

苏字之“起”(图5)的写法:向右上一横,横末向左上一带而向左下一竖,另起笔而横折提,提末与下笔之横相连而横折钩,紧接再向左下而竖弯,弯末回笔出锋而完成。整个字四笔完成。落笔呈方,行笔果断,线条富有弹眭。结字逢折必折,体态向右上而稍扁。

草《醉》之“起”(图6)的写法:向右下—个短横,横末笔不离纸而竖折(横)竖,竖末回锋右上而横弯钩,再另起笔竖弯而结束。由于行笔较快,第—个竖画与横画交接处没有出头,两个竖画均向左下,上短下长。中锋用笔,线条细瘦,结字逢折必转,左边末笔至右边结束出现飞白,露锋收笔。整个字三笔完成,体形呈方。

主要不同点:一是起笔不同。苏字方笔入纸,一横较长,横的宽度盖住下面,笔势向右上;而草《醉》是笔尖入纸,横画很短,笔势向右下。二是第—个竖笔不同。苏字之竖出头,草《醉》则不出头。三是第二横不同。苏字的第二横另起笔,草《醉》的第二横是由上笔带入;苏字笔势向右上,草《醉》笔势向右下。四是右边的“己”字不同。苏字是“横折钩,竖弯”,逢折必折;草《醉》是“横弯钩,竖弯”,逢折必转。五是质感不同。苏字线条劲健而厚实,草《醉》则线条浮滑而细瘦。六是体形不同。苏字较扁,草《醉》较方。

苏字之“从”(图7)的写法:左边侧锋落笔一竖,竖末向右上一带而两点,两点均侧向左下,其中右边一点较长(实际成了一撇)。然后一笔写完横折横折反捺而收笔。整个字基本呈方形,左边尤重。方笔入纸,折角外方内尖,行笔干净,结体严谨。三点水的一竖重而厚实,稳稳地抓住了右边,使字形稳重而活泼。

草《醉》之“从”(图8)的写法:左边细细的一竖,竖末向右上引带而两点,然后向右上一横,再从一横中间入笔而竖折竖弯钩而写完。其中两点左卧右立,左重右轻,左边一点几乎卧倒,右边一点很短。整个字左轻右重,上紧下松,上重下轻。中锋用笔,线条瘦细,结体松散。

主要不同点:一是三点水的一竖不同。苏字是方头落笔,一竖宽厚且较直;草《醉》圆头落笔,一竖细瘦,且上下均有弧度。二是右边两点的不同。苏字是向左下斜势的两点,两点所占的上下长度超过了整个字长度的三分之一;而草《醉》的两点则是左横右竖,所占上下位置很少。三是两点之下的笔数不同。苏字的两点以下一笔写完,反捺收笔;草《醉》的两点以下则是两笔写完,以竖弯钩收笔。四是左右轻重不同。苏字左重右轻,结体严谨;草《醉》则是左轻右重,结体疏松。五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

苏字之“霜”(图9)的写法:横,点,点末回锋右上而横钩,撇折回锋引带而横,横末向左上引带而竖钩,再向右上而提折、点。其中上面“雨”字的一横侧锋落笔,点和钩均较重,点呈三角状,钩的顿笔明显,横钩之横直且较细,侧向右上。“雨”字中间的笔画和下部的“相”字逢折必折。结体长方,上部较宽。侧锋用笔特征明显,点画入笔露尖,笔路清晰简净,笔画锋利自然,用笔到位,各种笔画特点应具尽具。

草《醉》之“霜”(图10)的写法:点(横),横弯钩,钩末笔势向左上而竖折,折末向左下引带而横,再另起笔而竖钩(其实是竖末向左一折,只见折笔不见钩),再向右上一提而下转,最后一点。中锋用笔,逢折必转,体呈长方,左紧右疏。

主要不同点:一是“雨”字之横不同。苏字是向右上侧势的一横,草《醉》是向右下侧势的一点。二是“雨”字一横下的外框不同。苏字是点、横折,草《醉》则是横弯钩。三是“雨”字中间的部分不同。苏字是撇折而引带,草《醉》是竖折而引带。四是下半部分“相”字的右半部不同。苏字是提(横)折、点,草《醉》是提(横)转、点。五是上下部分所占的位置不同。苏字上部宽于下部,草<醉》上下部分基本同宽。六是体形不同。苏字近于方形,草《醉》则为长形。七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逢折必折;草<醉》中锋用笔,逢折必转。

苏字之“行”(图11)的写法:向左下一竖,竖末回锋右上,笔不离纸地向左下撇折撇,其中上撇短下撇长。侧锋用笔,一笔写成,左短右长,收笔宽厚自然,体形较长。

草《醉》之“行”(图12)的写法:两笔写成。第一笔,左边一个竖点,上尖下宽;第二笔,侧锋落笔向下一竖,竖末向左下撇出收笔。其中第二竖落笔宽,越往下越细,收笔像条鼠尾。两竖之间没有引带,左低右高,左短又长。中锋用笔,行笔生硬,体形瘦长。

主要不同点:一是结构不同。苏字左边是一竖,右边是连笔的上下两撇,草《醉》左边是长点,右边是一竖;苏字左高右低,草《醉》则左低右高;苏字左右之间以引带相连,草《醉》左右之间则没有联系。二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苏字收笔宽厚,草《醉》收笔则像条鼠尾。三是体形不同。苏字长而不瘦,草《醉》则瘦长。

苏字之“意”(图13)为行草。上面“立”字为行书,中间“日”和下面“心”为草书。“立”字头上之点写成短横,中间的两点相互呼应,下面一横明显长于上面一横。“日”字也写成短横,下面“心”字的两点均斜向右下,近于横画。整个字稍长,上重下轻,重心在中间的横画。若以断笔为据,整个字三笔完成。笔画到位,连绵不断,侧锋为主。

草《醉》之“意”(图14)也是行草,与苏字“意”写法相同。若以断笔为据,整个字六笔写成,其中上面“立”字三笔,中间“日”字一笔,下面“心”字两笔。“立”字头上之点呈三角,两横均露锋落笔,其中第一横落笔稍带一弧度,横与中间两点相连,第二横与中间两点断开。“日”和“心”由三点组成,三点间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三点的斜度均较大,约45°。整个字长形,重心在下,中锋用笔。

主要不同点:一是“立”字头的第一点写法不同。苏字之点为侧横,草《醉》之点为斜三角。二是“日”字的写法不同。苏字呈短横,草《醉》呈斜点。三是“心”字写法不同。苏字两点稍斜,基本呈横斜;草《醉》两点斜度很大,最少45°。四是体形不同。苏字略长,重心在中;草《醉》很长,重心在下。五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草《醉》中锋用笔。六是笔数不同。苏字三笔,草《醉》六笔。

由于草《醉》中的“穷”字是行书,按照同比之原则,兹以《黄州寒食帖》中行书之“穷”做比较。

苏字之“穷”(图15)的写法:“穴”字头,苏轼把它作为宝盖头处理(在此,姑且用宝盖头称之)。宝盖头上之点,上大下小,平宝盖之点用笔外拓,两个点都写得圆润饱满。横钩之横较平,稍向右上侧,两头宽中间细。横末一顿钩出,钝角明显,钩若鹰嘴,饱满而锋利(宝盖头的这种形状是苏字的特征之一)。宝盖下的撇点写成一横,既代表“穴”字下的撇点,也代表“身”字起笔的一撇。“身”字的其他笔画各在其位,不越雷池。“弓”字的笔画也同样是笔笔到位,折角明显。“身”与“弓”长度大致相同,整个字略呈长方。侧锋用笔,笔画饱满,干净利落,到位而不越位。

草《醉》之“穷”(图16)。穴字头上的一点笔尖落笔,顿笔后向左一带出锋。平宝盖之点(穴字头的第二点)写得较长,笔势内擨,出笔向左,仿佛是个短竖。横钩之横上拓明显,形成一个上弧。横末直接下按,没有顿角,亦未钩出(也可能是石碑风化之故)。宝盖下的撇点写成点、撇,其撇既是“穴”字的一点,也是“身”字一撇的借笔。“身”字中间的一横向左跨出了“身”字的一竖。右边的“弓”字明显短于左边的“身”字。中锋用笔。整个字较长,线条单薄瘦弱。

主要不同点:一是宝盖头上点的不同。苏字之点圆润饱满,草《醉》之点则落笔、收笔均出锋,显得单薄。二是宝盖头的第二点不同。苏字之点行笔外拓,圆润饱满;草《醉》之点则行笔内擨,收笔向左,像个短竖。三是横钩的不同。苏字的横钩,横画较平,稍向右上,中间内擨,横末一顿钩出,顿角明显,钩若鹰嘴,饱满而锋利;而草《醉》的横钩,横画中间上拓,形成一个上弧,横末直接下按,没有顿角,没有钩出(也可能没拓出来)。四是宝盖下撇点的不同。苏字的撇点以一横代之,草《醉》的撇点则写成了一点一撇。五是下半部的“身”字不同。苏字“身”字除了起笔之撇借笔上笔之横外,其他每个笔画各在其位,不越雷池一步;而草《醉》“身”字的中间之横则向左跨出了“身”字的竖画之界。六是下半部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同。苏字的“身”与“弓”长度大致相同,而草《醉》的“身”字明显长于“弓”字。七是质感不同。苏字笔画饱满,干净利落,用笔中侧兼备;而草《醉》则线条柔弱,“身”字有几笔拉拉扯扯不够干净,用笔中锋为主。

苏字之“游”(图17),行书。写法是:点,竖,竖末向右上引带而横,横末向左上引带而竖,竖末向左上引带而撇提(回锋),再撇折(横),折(横)末回锋而横折,斜弯钩,横。这些笔画相互呼应,一气呵成,每一笔应到尽到,应有的特点清晰可见。整个字呈方形,三部分衔接自然,连绵不断。用笔侧锋为主,行笔转折分明,笔断意连,笔笔到位,交代清晰。三部分长度大致相同,右边稍长,重心在右下。

草《醉》之“游”(图18),行草。写法是:竖,横,竖,提,撇,横折斜弯钩横。其中三点水的一竖中间外鼓,提手之横稍向右下侧,竖提之间以引带相连,右边的撇、横两笔写成一撇,然后一笔写完“子”字。“子”字是提笔绕转,没有折角。整體为方形,右边部分下部短于左中两部分,重心在中。中锋用笔,线条较匀。

主要不同点:一是三点水的不同。苏字两笔,草<醉》一笔。二是提手之横的侧势不同。苏字笔势向右上,草《醉》笔势向右下。三是提手之提写法不同。苏字用“才”字旁一撇的行书写法,撇后回锋,而草《醉》则直接写成一提。四是第三部分的撇横不同。苏字写成撇折(横),草《醉》写成一撇。五是最后的“子”字写法不同。苏字明续暗断,折转分明,草《醉》则是一笔绕成,以转为主。六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为主,落笔折笔棱角分明,草《醉》则全是中锋用笔。

苏字之“夕”(图19),行书。写法是:撇,横撇,点。其中第一笔的短撇写成向左下斜侧的短竖,收笔处不露锋尖,而后回锋写下横撇。横撇和一点均见锋尖,各得行书其所,甚至具楷书的特点。结体紧凑,字体稍长,侧锋用笔,笔画厚重。

草《醉》之“夕”(图20),行草。写法是:撇折(或者说是竖折),横撇,四个动作完成。在这儿要说的是,这个字的特点是撇不成撇,点不成点。撇写成了竖,点写成了横。其中点直接与第一撇相连,写成撇折(或者说是竖折),后面的一撇也不是撇状,而是写成向左下的—个长竖。体形修长,棱角分明。撇不见撇,笔画扁平,像个断木节,首尾一样粗。

主要不同点:一是写法不同。苏字是正常行书的写法,而草《醉》的写法则有点另类。二是笔画形态不同。苏字的第二笔和第三笔完全是行书甚至是楷书的形态,撇和点饱满而有锋尖;而草<醉》的撇写成了干巴巴的斜竖,收笔成了干枯的顿角,点写成了横。三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草《醉》中锋为主。四是体形不同。苏字稍长,草《醉》修长。

苏字之“携”(图21)。此字的写法,如同该字正常的结体,即提手旁一个“佳”字,下面一个“乃”字。整个字呈长方形。笔画间有机相连,主次有度,相互呼应,一气呵成。侧锋用笔,落笔和收笔处均呈锋尖,笔画灵动,折转分明。

草《醉》之“携”(图22)。写法是:提手,顺势右上而撇折竖,再回锋右上而连笔写下点(横)横,横末引带与“乃”字一撇成一笔,撇末向左上出锋,而后横折斜(折)撇写完。整个字六笔完成,体形很长。其中上半部的“隹”字向提手的右上错位,左宽右窄,左低右高。用笔中侧兼备,线条柔韧自然。

主要不同点:一是提手的不同。苏字的一钩与一提相连,而草《醉》的一提距一钩很远。二是“隹”字的不同。苏字“隹”字的四横清晰可见,而草《醉》“隹”字的四横则减成了两横(一点一横);苏字单人的一撇稍有撇意,草《醉》单人的一撇则写成短撇。三是结体不同。苏字上半部的左右两部分基本平齐,而草《醉》上半部的两部分则左低右高。四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用笔,落笔、收笔均呈尖状,笔画灵动,折转分明;而草《醉》则以中锋为主,最后收笔呈散锋状。五是体形不同。苏字长方,草《醉》则修长。

苏字之“月”(图23)。作为独立的—个字时,苏字之“月”基本是长形。写法是,撇的收笔处稍带弧度上挑,笔画丰腴饱满(撇的这种写法是苏字笔画的主要特征之一)。横折钩之笔,折(竖)笔中间稍有内撅之意,钩时笔稍停顿而向左钩出,干脆饱满(横折钩的这种写法也是苏字笔画的特征之一)。钩完顺势写下两点,笔画干净而连绵。

草《醉》之“月”(图24)。写法顺序与正常相同。其中横折之横落笔点向左超出了撇的起笔处,折笔一竖的起笔与横画断开另起笔。竖钩之竖中间内撅,两头翘起,钩笔之钩是顺着竖末笔势回锋左上直接挑去。字呈长形,中锋用笔。

主要不同点:一是撇画的不同。苏字“月”字,撇的末尾稍重而有弧度;草《醉》这一撇则上下一样粗,显得生硬。二是横折之横的起笔不同。苏字之横是写完撇画,笔势向左上一挑,引向上面的横画而一横,撇与横之间,笔断意连,笔势圆转;草《醉》的横折之横,明显是另起笔,且落笔点超出了撇的起笔处。三是横折之折的写法不同。苏字之折,折处略作停顿即顺势而下;草《醉》之折则是写完横笔后,另起一笔,折与横断开。四是钩笔不同。苏字写钩时有个向左上的动作,折与钩处形成明显的棱角(这是侧锋用笔的自然形态);草《醉》写钩则是顺着折笔末尾的顿笔直接挑起,折与钩处形成尖角(这是中锋用笔的自然形态)。五是用笔不同。苏字用侧锋,草《醉》用中锋。

苏字之“林”(图25)字的写法:侧入一横,逆入落笔后一竖,竖末回锋左上而一撇,撇末回锋右上而一点。点末向右上出锋,再侧入一横,逆入一竖,一撇,一反捺。入笔有侧有逆,笔画自然饱满,结体左窄右宽,整体稍扁。

草《醉》“林”(图26)字的结字顺序与苏字相同。具体写法是:方笔侧锋而一横,横末回锋左上略顿而一竖,竖末略钩而一撇。撇末向左上微微出锋,顺势向右上而一横,横末回锋左上而竖钩,而后顺势一撇一反捺完成该字。整个字笔势很浓,字方势圆。中锋、方笔为主,笔画清瘦。其中右边“木”字之横极细,似笔锋掠过纸上,极轻薄。结体左右较匀。

主要不同点:一是第一笔之横不同。苏字的一横很短,草《醉》的一横较长。二是左边“木”字的撇、点(捺)不同。苏字是一撇一点(捺),草《醉》则有撇无点。三是左边“木”字之竖的写法不同。蘇字落笔逆入圆头,竖末虽钩而不显钩,草《醉》则在一竖的落笔处绕了一个圈,竖末之钩明显。四是右边“木”字之横不同。苏字之横短而沉着,草《醉》之横则很长,且极细极浮。五是左右两部分的宽度不同。苏字是左窄右宽,草《醉》则左右较匀。六是形态不同。苏字整体稍扁,笔画饱满厚重;草《醉》则整体方形,笔画瘦硬。

因草《醉>中的“轼”字是行书,此处也以苏字的行书之“轼”为对照。

苏字之“轼”(图27),大体为方形,左小右大。左边“车”字的一竖,上下出头都短。右边“式”字的斜钩之钩很长,且直接向上钩去,而不是向右上。斜钩的内侧向右上,外侧向左上,钩画显得饱满而锋利(这是苏字笔画的特征之一)。最后一点离一横较近,收笔无回锋。用笔侧锋为主。

草《醉》之“轼”(图28)。草《醉》中有三个“轼”字。其共同点是:大体为方形,左右大体均匀。左边“车”字的一竖,上短下长。右边的“式”字,由于斜钩一笔较长,而使右边稍长于左边。斜钩之钩呈散锋状,没有钩出。一点距一横较远,收笔有回锋。

主要不同点:一是左右所占的位置不同。苏字的右边明显大于左边,草《醉》的左右则大体均匀。二是左边“车”字的一竖不同。苏字的一竖上下出头都短,而草《醉》的一竖则上短下长。三是右边“式”字的斜钩不同。苏字的斜钩之钩直接向上钩去,且钩的内侧向右上,外侧向左上,使笔画雍容动健,饱满锋利(这是苏字笔画的特征之一);而草《醉》的这一钩则呈散锋状,没有钩出。四是点的不同。苏字的一点距一横较近,收笔没有回锋;而草《醉》的一点距一横则较远,收笔有回锋。五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为主,草《醉》中锋为主。

苏字之“也”(图29)。《新岁展庆帖》中有两个“也”字,写法基本相同,都是行书。二者共同特征有二:一是横折(或横钩)后折笔(或钩笔)与上面之横所形成的内角的角度都很小,折(钩)与横都是几乎平行;二是竖弯钩都是竖笔稍向右下后迅速向右上甩出,使该笔画都形成—个中间宽肥两头尖的月牙形线条。

草《醉》之“也”(图30),行草。草《醉》中有21个“也”字,写法多样,但其共同点有三:一是横折钩之横折处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都较大;二是横折处都形成半个或—个圆;三是中锋用笔。

主要不同点:一是横折钩之横折处所形成的夹角不同。苏字的夹角很小,横与折几乎平行(这是扁体字的自然形态);而草《醉》的夹角却很大,横折处有时形成—个圆,有时形成半个圆(这是长体字的自然形态)。二是竖弯钩的线条不同。苏字两头尖中间肥宽,形似月牙(这是側锋用笔的自然形态);而草《醉》的这个笔画大多首尾一样粗,或有的落笔粗,有的收笔粗(这是中锋用笔的自然形态)。三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草《醉》中锋。

草《醉》文中有九个“守”字,均为行书。此“行”者,其实近于楷书。

苏字之“守”(图31)是行楷,写法是:点,点,横钩,横,竖钩,点。其中宝盖头上的一点以短横代之。第二点以锋尖入纸,侧锋向左下一顿而回锋写完,像个向右侧的三角,上头尖,下面宽而圆。点末回锋向右而写出细细的一横,一横稍向右上,两头上抬,中间下压。横末重重一顿而向左一钩,厚重而锋利。下半部的“寸”字横末回锋左上,逆锋落笔而竖钩,竖钩之竖中间外鼓。最后一点上平下圆。整个字体形稍扁,笔画厚重。特别是平宝盖,重点重钩,一横细而中间下压,是苏字的代表部首之一。

草《醉》之“守”(图32)的写字顺序同苏字。其中宝盖头上的一点向右下斜侧,第二点写成个两头外翘中间内压的一个短竖。横钩之横两头下压中间上鼓,横末顺势下压而钩出一钩,没有顿角。钩末顺势左下引锋入笔而一横,横末上带,逆锋落笔而竖钩、点。其中竖钩之竖两头外翘、中间内压,最后一点由钩末连笔绕个圈而完成。整个字结体稍长,中锋用笔,线条细瘦。

主要不同点:一是宝盖上的第一个点不同。苏字是个横点,草《醉》是个向右下侧的斜点。二是宝盖头的第二个点不同。苏字这个点似个向右斜倾的三角,草《醉》这个点则写成一个短竖。三是横钩之横不同。苏字是两头上抬中间下压,草《醉>则是两头下压中间上鼓。四是横钩之钩不同。苏字是横末一顿而钩出,顿角明显;草《醉》则是横末下按而钩出,没有顿角。五是竖钩之竖不同。苏字中间向外鼓,草《醉》中间向内压。六是最后之点不同。苏字是独立的一点,草《醉》则是由上笔带入绕成—个圈。七是体形不同。苏字稍扁,笔画宽厚而劲利;草《醉》稍长,笔画瘦细。

关于“亭”字,苏字和草《醉》都是行书(或可说是楷书)。但写法不同,特点迥异。

苏字之“亭”(图33)的写法:侧锋顿笔稍撇而一点,顺势而一横。然后是两竖两横。接着侧锋入笔向左下一顿而一点,再回锋向右而横,横末顿笔向左下一钩,然后下面—个“丁”字。其中第一笔之点方笔入纸,左撇极短。一横的落笔收笔均为方笔。平宝盖的入笔之点和收笔之钩重而短,中间之横向右上斜侧且又细又平(这是苏字的特征之一)。“丁”字的一横两头方笔,竖钩的起笔与上面之横相交,婉转饱满而锋利。整个字呈长方,行笔果断,干净利落,侧锋特点十足。

草《醉》之“亭”(图34)的写法:逆锋落笔一个圆点,点末引向下笔而一横。中间—个“口”字,再往下—个平宝盖、一个“丁”字。开始一点圆而饱满,一横方入圆收,“口”字的两横与左边的一竖脱离。平宝盖的一点侧向左下,上窄下宽,较长。横钩之横不见落笔,似笔锋掠过纸上,中间之横向上鼓起,横末顺势下按而向左一钩。“丁”字的竖钩之竖与横画不交,竖末向左下略撇以示一钩。整个字除了开头一点引向横画、平宝盖之钩引向横画外,其他笔画各自独立,相互间没有呼应关系。字呈长方,中锋为主,笔画粗糙,笔力柔弱,结体疏松,给人—种粗俗之感。

主要不同点:一是点的不同。苏字是露锋方点(向左下侧撇),草《醉》是逆锋圆点。二是中间部分不同。苏字是两竖两横,草《醉》则是个“口”字。三是平宝盖特点不同。苏字的平宝盖一点和一钩短而重,一钩的顿笔特征明显,中间之横细而平,且侧向右上(这是苏字的特征之一);而草《醉》的平宝盖一点较长,上窄下宽,中间之横向上鼓,一钩在横末顺势下按,没有顿笔特征。四是“丁”字不同。苏字的“丁”字两笔相交,而草《醉》的“丁”字两笔脱离。五是整体特征不同。苏字侧锋用笔,下笔果断,笔画饱满有力,用笔到位,结体严谨而干净,字呈长方,稳重而劲健,平和而生动;而草《醉》则中锋为主,笔画粗糙,笔力柔弱,结体疏松,给人—种粗俗之感。

苏字之“闻”(图35)。苏字之“闻”为行书。“门”字是繁体行书的写法,即点,点,竖,横折钩。其中第一点与一竖的左侧平齐,两点之间及点与竖之间相互呼应。横折钩以侧点落笔,折角明显,钩得锐利。“耳”字为草写,即横折(撇),撇(斜竖),其中横画长,压住了下面的两笔。一个字六笔完成,侧锋用笔,落笔露尖,转折和顿角明显,钩笔锐利。

草《醉》之“闻”(图36)也是行书,写法与苏字基本相同。但“门”字的第一点明显超出了一竖的左侧,横折钩的起笔不见住笔,没有点,一钩没钩出。“耳”字的写法是横折横折(或叫横撇横撇),其中第一折与横笔断开,横画很短,明显短于第二横(折)的宽度,且后面几笔相连。

主要不同点:一是第一点的位置不同。苏字这个点与一竖的左侧平齐,草《醉》的这个点则明显超出了一竖的左侧。二是横折钩的写法不同。苏字的起笔有明显的顿笔动作,顿处形成点状,而草《醉》则是直接横去,没有顿笔;苏字横折钩之折顿角明显,草《醉》则没有顿角;苏字横折钩的钩笔锋利饱满,而草《醉》则没有钩出。三是“耳”字的写法不同。苏字是横折(撇)、撇(斜竖),草《醉》则是横折横折(或叫横撇横撇),草《醉》比苏字多一横。苏字“耳”字的一横长,压住了下面的两笔,重心在上,而草《醉》的这横则较短,“耳”字重心在右下。四是用笔不同。苏字侧锋为主,草《醉》中锋为主。五是总体感觉不同。苏字外紧内疏,草<醉》则分布比较均匀。

以上按照同比的原则,对十八组例字书体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这些例字以及苏轼的大量法帖与草《醉》中同一个字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苏字与草《醉》书体的不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用笔不同。苏字基本都是侧锋用笔,少数侧中兼备;草《醉》则是中锋用笔,极少数的字杂有侧锋。二是体形不同。苏字以扁为主,有时为方,很少体长(《黄州寒食帖》属特例);草《醉》则以长为主,偶尔或方或扁。三是结构不同。苏字结体“清水出芙蓉”,顺其自然,略向右上侧,不作欹倾,左右结构的字不作上下错位;草《醉》则时有左倾右倒,左右结构的字时有上下错位。四是质感不同。苏字用笔纯熟,线条宽厚沉着,富有弹性;草《醉》则线条细瘦,有时飘浮,有时生硬。五是严谨度不同。苏字笔画到位,笔画间相互搭配交代清晰,结构严谨;草《醉》有的字线条缠绕,笔画交代不清,有的字结构疏松。六是转折处不同。苏字转折处必折,折处成角;草《醉》转折处必转,折处成圆。①

由此可见,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绝不是苏轼的手笔。“赝本也”,“不必置疑”。②

注释

①费学信:《再论草书(醉翁亭记)不是苏轼的手笔》,《书法》杂志2018年第5期。

②清《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四十六、七百四十七页。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
浅析《醉翁亭记》中的太守形象
醉翁之意乃在酒
《醉翁亭记》中“乐”与“悲”的共生探究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对《醉翁亭记》作者深层心境的解读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