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园俊
一、汉字书写的文化内涵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如其心,如其行,如其境,如其情,如其格。西汉文学家扬雄曾说过:“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
字如其人,表达了人与字、字与人之间无法分解的关系。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里提出:“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接着,他列举了历代书法家在笔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个性和不同特点,强调说明字如其人的道理。苏轼曾以拟人的方式,描述书法时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清代王澍说“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刘熙载从字的内涵来喻示人的内在素质时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总之,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意,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趣。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汉字书写被历代文人雅士认为是—个非常神圣的行为,引领着中国的文化人在人格修养构建的旅途中遨游。古人主张以书修德,以德养书,给书法赋予了道德的力量。古人认为人品高.书品自然高雅;品格高尚的人,书法肯定脱俗;品德清纯的人,书法自然潇洒;若是忠臣烈士,字则端正、刚毅、厚重。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特别推崇颜真卿人品同他的字格一致,说道:“予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写字是人生的第一门功课。乡试、殿试中字写得差,考官有权将试卷作废。于是汉字书写被赋予了智慧的力量,书法中包含着无穷智慧,书写者的智慧全部要体现在书写的结果上。天下文章的呈现方式,无法离开汉字书写的外在形式的呈现和内在智慧的浸润,书法便成了智慧和学问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越来越成熟而丰富。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中国文化逐步转入自我觉醒和理论认知的阶段。人们对情感表达的需求和渴望越来越强烈,形式也逐步走向了多样化。诗文、书法、绘画等能够表达文人内心世界及其情感的艺术样式,逐步成熟起来。抒发情感的形式由简单走向丰富,由无意识逐步过渡到有意识,由被动的流露转化为主动的抒发。于是汉字书写被赋予了情感的力量,书写本身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被赋予自觉的理想与追求。从外在形式的美感到内在精神美的塑造上,汉字书写强调主动意識的自觉注入,书法被纳入美的自觉创造和欣赏的范畴。书法走进了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走向了艺术审美的理想家园。
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引领人们生命与灵魂的主流思想为儒、释、道,其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入世为民、独处修身、出世修心三种思想修为与境界。而这三种思想与境界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构成了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而这三种精神力量的具体固化与传播的基本依赖,完全是汉字书写的有形性支持。就在固化和传播这三种思想交替发展的过程中,书法被赋予了—种健康的力量,从内在和外在都生发出—种强大的向上的精神力量。包括书法在儒家思想中正能量的支撑与传播,或对道教思想中内化修养的渗化与体验,以及对佛家思想超越境界的对接与延伸,都充分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反过来,在这—传播和延伸的过程中,书法对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心灵的净化发挥着积极作用。正是在这种健康力量的发挥过程中,书法才得到了历代主流意识的认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出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保护和延伸了自身的存在空间。
当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书法仍然以传统文化艺术身份,同其他文化艺术学科一样,发挥着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人格的综合修养方面,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在历史上,书法对应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足迹前行;在具体的内容上,书法对应着教育方针的全部内涵。在德、智、体、美的综合修养中,书法仍然发挥着道德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汉字书写是一个内化自我、外化环境的文化行为艺术创造。写好毛笔字,做好中国人,已经引起当代有志于个体人格综合修养的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汉字书写永远在中国人的心里,也在中国人个体人生体验的路上,或者是前行的征程中。
二、汉字书写中雅俗审美观的辩证统一
中国文化是—个有厚度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不断创造着雅俗立场的角色互换,从而不断确立并逐渐改变着对经典的划分标准与立场,在对经典的传承与批判中,转换着对雅和俗的审美认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雅俗审美观,引导着人们追求高雅,远离低俗,并不断引导人接受雅俗共赏的文化理路,推动文化前行与发展。
朱自清曾经就雅俗共赏做过解读。他引经据典,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核心问题在于说明雅俗共赏的转化规律。雅是原有的文化经典,俗是新型文化得以推广的动力。大凡新型文化样式,在产生时必须经历所谓广泛的大众认同后,方能进入雅的境界和范畴。这是具有社会学立场的认知和解读方式,没有俗的广泛认同,就无法确立新的雅文化的标准。没有雅文化的传承和引领,俗文化就无法回归雅的视野和领域。
由此看来,雅和俗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规则。只要是具有生命力的俗文化,就必然会走向雅的方向。当雅文化在社会难以延续时,雅的生命力也会逐步减弱,乃至走向消亡。于是雅俗共赏应当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最近路径,这里并不排斥社会还一时难以接受的高雅文化传承。在社会发生和经历变革之后,为了矫枉而出现过正,会出现雅文化一时断裂和断代的现象。这时雅文化需要得到社会的逐渐认同,方能进入社会文化的新领域。
汉字书写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化行为。汉字书写的整个发展过程,始终反映着雅俗立场的互换与创造。在文字没有完全规范和定型之前,始终存在着统治者的规范正体与民间应用书写的俗体。它们反复交错,不断发展。宫廷汉字倡导的雅,与社会民间应用的俗,双方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智慧,推进着汉字书写的繁荣和发展,直到定型后,继续赋予它抒情的审美功能和应用的实用功能。汉字书写一方面成为高雅的书法文化,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无限情怀;一方面又走向社会,为更多的应用者进行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互换。按照雅俗的概念进行分解的话,汉字书写正是在经历雅俗共赏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积淀了无数个历史经典样式,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经典体系。就在这个体系中,人们需要用时代的审美观,定型经典,在经典中根据自己的雅俗观,进行界定和选择。
书法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有些人倾向于王羲之雅俗共赏的审美,有些人走向康有为倡导的碑学之路,或者说是民间书法之路,有些人还走向了以现代艺术立场为支撑的现代书法创新之路,等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雅俗并不决定于形式的新与旧。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新的创造,但这个新必须是有文化继承和有思想支撑的智慧叠加。传统的可能还会更雅,现代的也许会表现得恶俗。雅俗的分界,核心应当以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生命力大小为标准,生命力越大、越久远,就应当越具有雅文化的基本素质。生命力越短暂的创造所带来的客观影响,要比众多人所能接受的所谓俗,还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钱锺书认为:“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又是—种雅俗观。他将本来属于雅文化的官方显学划归于俗的行列。这种立场将文化人的高端个性化的清醒态度,单列为学术研究的雅文化立场。这是针对学术研究中出现的人云亦云现象而提出的分野标准。当然只有饱读经书并独具思想的钱锺书,才具有这种学术思想和见识,才能提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雅与俗的分野标准。就像笔者这样连很多经书都没有碰过的人来说,只能在认同的基础上,在雅俗共赏的文化之路上不断前行。在汉字书写的体验过程中,我们不断感受汉字在历史演化道路上的雅俗交替与变迁,从而确立并深化认识书法经典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对当下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认知现状,逐步理清书法与汉字应用书写的个性与其性,还原到审美层面,分清雅俗共赏的焦点与对雅俗认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就会消除人们对书法文化认知上的无数分歧。
三、汉字书写的艺术接轨
汉字是思想的结晶,书法是美的创造。前者表达了祖先在创造汉字过程中所凝结的思想和智慧,后者则揭示了在书写过程中汉字所表现出来的对美感的不断追求与延伸。书法是在汉字已有的丰富和精彩的世界中,通过书写传承和理眭反思,对接现代学科分类,适应社会与学术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的一门书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殊学科。其追求的核心元素是美的多元性、美的经典性以及美的时代性,还有美的文化内在属性和形式的外在属性,包括对美的传统认知的继承和创造。
书法之美既包含形式的继承与创造,又囊括内容的深厚与延伸。这里美的内涵,包含着对中西文化跨界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更加强调文化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所包含的道德范畴,包括哲学、美学、艺术等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概念和形式,全部呈现于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庞大的文化范畴之中。
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哲学、美学、艺术学引领着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新型学科的成熟与发展。西方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来自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与引领。这一成果形成了对人自身心性的延伸与解读,强调人的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在哲学中关注心灵的存在,在美学中强调美的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的融合,艺术学更加强调创作者的个体性情,特别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具体体验。
西方的艺术作为认识社会和事物独立存在的思维形式和方式,就艺术的思想和内容而言,只是创造者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并不包含对特定社会意义的寄托与期待。创造性和独立性乃至唯一性是追求的原始本质。当然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整体规则;特定的艺术形式,必然萌生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形态。但作为艺术的倾向与追求基点,确实存在着个体和自我的追求属性。
中国的学科分类是20世纪初期借鉴西方而进行布局和设置的,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学科,一直归属在文学艺术的大门类和范畴之中。直到2013年,中国的大学科门类中增加了艺术学,标志着中国艺术学科的完整与独立,但艺术学的建设和学科研究还任重而道远。在此之前,给美术、音乐学科的毕业生发的都是文学艺术的学位证书。这一客观事实和现象,可以说明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同一学术概念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及其认知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应当是漫长的,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永远要固守原有立场不变,而应当是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给予书法之美以完整的诠释,让书法之美既有文化的独立性格,又有同社会学科能对接的渠道和接口。
四、汉字书写的艺术境界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形式。它同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一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与境界,镶嵌在永恒不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廊之中,不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同时,书法同文学和绘画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中国文化流淌的历史轨迹。先秦时期,文学有歌谣与诗,绘画有岩画、壁画,书法有先祖在创造和完善文字过程中形成的甲骨、金文、石鼓、汉碑、写经等一系列文字承载形式。它们集中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并将还无法轻松而完整表现的心理与欲望,历史地显现于各自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非自觉状态。
伴随着中国诗歌的不断完善,文章的严密说理与轻松的描述和抒情,小说和戏剧的民间化与生活化,民族文化艺术逐步形成。同时,由作为民间宗教的图式,到作为宫廷的装饰品,加上文人的参与和介入,绘画逐步形成了不同风格和语言。书法也同样走上了历史文化艺术的舞台,在汉字书写的完美创造过程中,留下了无数让世人惊叹不已的以記事与表情有机融合的经典闪光之作。
如果说,篆、隶、楷三种书体是官方正体,它们通过内容而表达情怀,在书写和制作中具有简洁的表情意味,那么,行草书从创造到基本定型,却包含着书写本身所具有的强烈抒情特征。也就是说,行草书中的内容和书写形式具有表情的同一性。其书写的过程就是—个表情的过程,书写的结果就是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所构成的特殊状态和环境,也构成了书写者表达情怀的最高境界,于是创造了独特的书法经典样式。
中国文化艺术走到今天,在弘扬、继承、传播和创造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传统的经典作品,掌握基本的艺术语言和精神境界,从经典艺术语言中,感受、体验、吸收,并形成基本的审美要素和完美格调。在保持原有艺术形式的纯洁性和纯粹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系统地认知当下学术和艺术互动所形成的新型审美观,即文化艺术的呈现方式,实现同时代审美的对接。
如果将多元的文化艺术审美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类的话,传统的经典审美和现当代的时代性审美,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经典审美缺失时,艺术就会成为纯粹的现代艺术,就会失去传统境界的元素与表达。如果拒绝现代审美观念的吸纳与介入,艺术就会走向保守、复古、封闭、重复的思维模式。当代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应当也必须系统地消化两个审美所形成的对立障碍,以永恒的经典审美为主体依据,以不断变化的时代审美观为观照,创作出具有经典语言与浓厚意味,并富有浓烈时代审美气息的作品样式。这应当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这个目标需要不断地努力追求,因为永恒的经典审美同多变的时代审美有机结合的时刻,就是时代作品涌现的特定机遇。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审美,若用僵化的思维去理解与模仿时,我们必然会被艺术新潮淘汰。智慧的艺术家,是经典审美和时代审美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时代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和时代艺术审美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