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楚生的印学思想

2018-05-14 10:18杨贺
书画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篆刻书画书法

杨贺

来楚生

1904年生于武昌,1975年在上海辞世。原名稷勋,字楚生、初生、初升,號老来、后归仁里民、楚凫、负翁、后悲庵主、然犀、一枝、木人、大讷、安处、非叶、怀旦,斋号有然犀室、一枝室、一阳楼头、安处楼。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并加入莼社、东南印社、天风书画社、西泠印社等。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和上海文史馆馆员,并担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委员等职。其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均不涉前规,风格鲜明,时人称其“印书画三绝”。

一、不求形似,遗貌取神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此语本是对绘画而言,但书画本同,都是重神采而追求气韵生动。石涛又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经黄宾虹等人的推演后,这一论艺思想便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后世艺术家。来楚生更是注重简练概括,不求形似而遗貌取神,这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一直贯穿于他书画印的创作和实践中。

来楚生所作《来楚生草书干字文》,篇未有方传鑫《凝练老辣,惊矫纵横》一文云:“《来楚生草书千字文》是临摹《智永千字文》的精心之作,册页题示‘大意临之,如对照智永原迹,在神似与形不似之间……入帖不是目的,只有出帖才能形成自己的书风。来楚生后期近10年中,临摹了大量碑帖,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功力,体察古人的奥妙,更多的是融汇各种笔法,融入绘画、金石的意境,在临摹中出帖,以形成自己的书风。这无疑是—种有效的方法。”[1]可见,来楚生在临摹古人时也是在似与不似之中,取其精神,化为己有,为我所用。其临摹汉碑也是取其精神,融入自己的构思,学古而不泥古,神似而不形似。来楚生画大写意画,也是关注物体的精神。他崇尚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笔墨简练而不简单,他虽然遗貌取神,注重不似之似,但也不是全然不顾形状,而是有所取舍,抽象概括。他常说:“我不画细笔,但要懂得细笔;我不画花卉组织的细部,但要了解花卉组织的细部。”他是在了解了物体的形状之后,做了一些取舍,求其精神,把形似放置在第二位的。在《金石书画三绝的来楚生》一文里,他自己曾说:“学书如学画,不重形似,取其神韵,才能得到精华,有所创造。”求其精神是来楚生治艺思想的精髓。

1972年,来楚生刻《粗枝大叶》《大刀阔斧》,从印章本身,可以窥探到,章法上疏密变化较大,疏处更疏,密处更密,笔画粘连也比较浑朴自然。字的大小、穿插也是苦心经营。《大刀阔斧》一印,“刀”字的上部嵌入“大”字的底部, “阔”字和“步”字大小不一,但通过巧妙的穿插和排叠而能融为—体,另外加上刀法的大刀阔斧和不拘小节,使整方印看起来坚实劲挺、浑厚朴茂。这两方印无论在印章艺术本身,还是在文字内容上,都真正表现出来楚生简练概括、不求形似、遗貌取神的艺术思想。

表现这一艺术思想还有《宁少少许》《惜墨如金》等作品,《宁少少许》正体现出其简练概括的艺术主张。无忌在《画坛一杰——来楚生》一文中道出:“来先生非常讲笔墨情趣,他的画简练,但没有单调的感觉…-简得不能再简了,但几笔就能擎天立地……”[2]他画猫,先画了几十张稿子,对猫的形态进行各方面了解之后,在创作时通过简单的几笔就把猫的神态勾勒出来,把整个形态提炼到只有精彩的几笔,而且能把物体的形态表现得形神兼备。这是来楚生所追求的艺术思想,并为此坚持—生。与此相对应的《惜墨如金》也是这种思想的表现,边款云:“楼钥题崔老融戏墨诗云:古人惜墨如惜金。壬子正月,初升胃病小瘥。”本义是指惜墨像吝啬金子一样,后来指治艺态度严谨,力求精练,这也正反映了来楚生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他到晚年对这—理论更是注重,简练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求得神韵。其在晚年,无论是文字印抑或是肖形印,都是笔简意赅,形神兼备。如1974年所刻的《肖形印羊》,文字与图形合为一印,羊的形状也是存其大概,用刀不衫不履、大刀阔斧,羊的身体斑驳残泐,但于细微处——羊的头部和腿部又不失其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显得古意盎然,简练而不简单。右边的文字“志豪”,也是笔画斑驳,笔断而意连,与图画结合得相得益彰,了无痕迹。

《花香不在多》《为容不在貌》两方印作与上述《宁少少许》等印相结合,表现其不求形似、遗貌取神的艺术思想。《花香不在多》吻合他的艺术观念和追求,其晚年所作的书画印都是简单概括,神完气足。与《花香不在多》所对应的《为容不在貌》一印,这两方印可谓是珠联璧合,把其艺术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言简意赅。“为容不在貌”,喻示其艺术不在于形态似与不似,而在于精神是否神完气足,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是来楚生刻肖形印的思想,广而大之,又是其治艺思想的精华,其书画印艺术都表现出不似之似而遗貌取神。

“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可以从来楚生晚期边款艺术中展现一斑,其用刀快、准、狠,以冲、切刀为主,再加上到了晚期书法渐入佳境,无论结字抑或章法都神采奕奕,随心所欲,其边款艺术抽象概括,风格统一协调。其肖形印亦是不求形似,在似与不似之间求得气韵生动,遗貌而取神。他在《然犀室肖形印存》中跋语记录:“肖形印不求甚肖,不宜不肖,肖甚近俗,不肖则离。要能善体物情,把握特征,于似肖非肖中求肖则得之矣。”这是来楚生刻肖形印的思想,又是其治艺思想的精华。其晚年所刻肖形印都简单概括,形神兼备,文字印包括边款也简洁明快,风格统一,精神卓越。

二、领略古法,志在新奇

《领略古法生新奇》是来楚生于1973年刻的一方印章,边款云:“初升刻山谷句,癸丑冬。”黄山谷此句“领略古法生新奇”是来楚生治艺思想的又一精华。

回顾来楚生的学书之路,其学行草书最钟情的是黄道周的《榕坛文业》,并临摹了几十年,后旁涉智永、孙过庭,并坚持一直用行草书创作唐宋诗词,最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行草书风。他得到唐云所藏的金冬心的隶书后,认真研习,直到唐云都劝他换换字帖临。来楚生对唐云说:“得之皮毛,不如得之精髓,你看现在已经不是金冬心了。”来楚生在掌握古法之后,学古而不泥古,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最终领略古法而生出新奇。童衍方《心血为庐,熔铸古今——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一文中谈道:“黄山谷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来楚生不满足于一家的形似,而远溯汉魏晋唐,近踵明清诸家,于碑版刻石、木简残纸,无不兼收并蓄,撷取精华孕育变化……将绘画、篆刻的特点糅合于书法之中,故其书富于变化,敢于夸张,善于变形。这使他的草书自然不同凡响。跌宕奇肆,刚健婀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3]

对于传统的学习,来楚生是非常重视的。他在教人绘画时曾说:“好多人認为花草好画,实不知花草最见笔墨功夫,要下苦功多临多画。常言,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我们要临摹万张画,才能领悟古人之法。”这虽然是对绘画而言,却能表现出来楚生对艺术的态度,以及对传统的深入学习。对于书法和篆刻的学习,他可以说是用尽了—生的心血。他的传世墨迹和印章作品很多,并且质量很高。来楚生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代大家,与他的良好的时间观念和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是有很大关系的。据张用博统计,从1973年5月至1974年初冬,他治印100余方(自留的),仅1x2尺的画就创作了200多幅。书法方面,单是隶书,用笺纸将各种汉碑就通临一次。这些仅是他自定的“晨课”,外来的应酬就无法统计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出这么多艺术作品,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由此可见,来楚生在向传统学习上用功颇深,甚至到了晚年依然不断地向经典学习。

于印章方面,他在学习秦汉印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汲取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前人营养之后,便开始印外求印,取法秦汉古玺、钟鼎彝器款识、陶文、砖文、汉碑额、瓦当文、钱币文等文字,最终融会贯通,创作出个性鲜明的篆刻印风。具体到细节,正如张用博先生说:“他学习、借鉴古玺的高明之处,不在于仿效古玺的形神俱似,而是以古玺的章法去布局小篆印文或将古玺的大篆糅合于—体,结果都会形成一种别致而新奇的风格。这些变化往往令人不知其依据为何。”[4]

从来楚生的篆刻艺术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思想。例如他于1973年刻的《尽驱春色入毫端》《春蚓秋蛇病子云》为两面白文印,款日:“东坡句,安处刻.癸丑除夕。”“尽驱春色入毫端”出自苏轼《次韵秦少游元旦立春》:“好遣秦郎供帖子,尽驱春色入毫端。”“春蚓秋蛇病子云”一句出自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春蚓秋蛇”一词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行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此两面印—褒一贬,可视为来楚生借此以自勉。来楚生此时已步入暮年,由于其时刻提醒自己,以古为徒,并入古出新,其晚年作品才毫无萎靡、颓废之感,反而气韵生动、生机盎然。

《大蹋(踏)步便出》边款云:“人谓坡公书如奇男子大踏步便出,不作儿女态,初升。”语出《池北偶谈》:“林艾轩论苏、黄云,譬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若女子便有许多装裹,此坡、谷之别也。”来楚生在艺术理念上与坡公相似,为艺在真,大踏步便出,不加修饰,一如本真。这正可与其所主张的“大刀阔斧” “粗头乱服”等思想相吻合,艺术应该真实生动,不故弄玄虚。

他在1 948年刻的《素心童阖家生肖》一印,方形的印章,仿汉代四灵印,周边安排一家人的生肖,内部为“素心童主”四字。边款云: “一家生肖合刻一印,古无是例,以古四灵推而广之,正不妨自我作古也。素心盦以为然否?戊子花朝,楚生记刻。”古代有四灵印,而生肖印不知何人为滥觞,但来楚生把四灵印推而广之,确为不争的事实。他的肖形印中,有佛像、生肖、花鸟、虫鱼等,更把汉代四灵印的意义扩大化,推而广之,借古开今,法为我用。

郑重在《金石书画三绝的来楚生》中记录:“你为什么要写得这样奇特呢?”来楚生简短地回答:“艺术的可贵,就在于要打破常规。”来楚生说:“汉简中的隶书,那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汉简是墨迹,当时的书家直书其上,那才是汉隶的真面目。”[5]他能在古代碑帖中寻找到源头,对于汉碑和汉简有其独到见解,并能在古法中汲取所需的营养。他又说:“学书如学画,不重形似,取其神韵,才能得到精华,有所创造。”可见来楚生非常注重学习的方法,懂得取舍,入古出新,别开生面。来楚生的“领略古法生新奇”是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传统深入学习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

参考文献

[1]罗绍文.来楚生书法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无忌.画坛一杰:来楚生[M]//艺苑寻踪(上海文史馆选辑:第七十一辑).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 253

[3]童衍方.心血为庐,熔铸古今: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M]//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6

[4]张用博.独辟蹊径,大器晚成:来楚生书法的成功之路[J]中国书法,1992(04):14

[5]郑重.金石书画三绝的来楚生[J].朵云,1985(9):140

猜你喜欢
篆刻书画书法
小小书画廓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画
书画
书画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