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哲
摘 要 醉翁亭记是我们高中时期要重点学习理解的一篇文言文佳作,关于对这篇课文的赏读,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欧阳修的身世遭遇和宋代文人的醉酒情怀这些层面来赏析。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欧阳修是以酒为载体,用“醉酒”的方式来反思,以“翁”的姿态来面对大众。用文字表达意志,用酒寄托情感,所以我们说是“醉翁之意乃在酒”,而不是文中所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关键词 醉翁亭记 醉酒情怀 醉酒情趣 醉酒情绪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佳句一直为人们传诵和认可,从我学习这篇文章,我就反复通读、理解、琢磨,破译了醉翁的醉意,并且认为醉翁之意就在酒,而非山水之间。并且我认为对《醉翁亭记》的重新解读应该建立在古代醉酒传统和当时宋代文学理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单单通过这篇文章本身。
1古代文人的醉酒传说
通过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我发现很多文人喜欢把情感或者志向寄托在酒身上,李白有“诗仙”的称号,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名句,一代枭雄曹操也曾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关于喝酒和醉酒,一直都以人们的愁绪烦闷展开,或是对人生、前途、社会的无奈,或是对自身亲人离世、壮志难酬的痛苦。他们看似洒脱醉酒,却也是想从酒、醉酒中麻痹自己,使自己暂时脱离现实的残酷局面。他们的醉酒不是西方的那种狂放和释放,而是在颓废间寻求醒悟,仍然充满很多理性因素。醉酒本事可以麻醉理智,开放感情,放任自我的方式,但在中国,自古就有“唯酒无量不及乱”的说法,自古历史中,文人士大夫的饮酒中始终没有超过这种界定。尤其是欧阳修在醉酒状态下挥笔写下了万人传诵的《醉翁亭记》。之所以说醉翁之意在酒,是说欧阳修以就寓文,他那种浪漫豪放的情怀,正好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内心深处的无法洗去的文人素养,也折射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那种心怀天下的博爱精神,也使得欧阳修的人生求索不失仁德的美好品格。
2宋代文人的醉酒情怀
柳永通过写“拟把疏狂图一醉,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自己借酒浇愁的情怀,或许宋代文人在调整自己心情状态时需要酒为辅助,宋代文人的优点是他们的文学精神中还充斥着理智,比如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些文人,面对当时复杂、不如意的局势,他们的精神和现实世界都处于接近颓废的情景,选择这样一种调整自己的审美心态而沉醉其中,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抛开顾虑,以酒为乐,纵情山水,不问世事,用诗、酒、乐聊以自慰。竹林七贤也是如此,他们不满当时社会官场,选择终日林间玩乐,不修边幅,以天为顶、以地为榻,也算逍遥自由。
《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在文中的描写中是舒适、从容的形象,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旷达、超脱的典型人物,作者在描写自己中选择淡化自我情感的方式,其本意本不是消弱情感表达,而是用这种弱化写法超越强烈的情感表达,使自己的形象达到那种平静、豁达的状态。这也很好突出了文学的功能其实就在于像这样的溶化和转化,就是我们说的用理智压制情感,而寓情于酒则是这种形式的外在表现,作者就是在这种心态转换中醉酒的。
然而,就是因为对这种转化方式的不了解,很多人才会对《醉翁亭记》产生误解,才会认为这首名篇只是表达作者舆情山水,淡然闲适的情感,但是这与欧阳修本人竭力反对的西昆体明显不同。
笔者觉得造成人们对《醉翁亭记》误解的原因是他们并不了解理智的宋代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从事文学创作,这些文学创作对创造者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文学创作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作者精神的确立,二是作为作者调整心态的方式,作者面对人生境遇蹉跎,面对世事皆不尽人意却无可奈何,心中愤懑无处排解,只能以文学创作为发泄途径。
这种自我调整是比较迂回的形式,是作者坚持精神、自我的形式,将自己内心的忧愤、无奈转化为文字中的阔达、清逸,以此消除内心的不快。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微笑面对生活的苦难,以平常心面对一切挑战,我觉得这就是宋代文人的巧妙之处。
我们看欧阳修当时,正是遭遇贬谪,满腔热血就此被打压,心中当然不能完全释怀,而且纵观他一生在官场沉浮,他主张革弊兴利,并且终身忧国忧民,用酒消遣,以“醉翁”自诩,就是这种自我精神的迂回表现,纵使他纵情山水,醉酒当歌,他心中装的依然是国家、百姓,他依旧保持着最初的赤子之心。
3醉翁的醉酒情绪
當时《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是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做太守的第二年,琅琊山的壮阔美景填补了他在政治官场中的失意,反得一身轻,与好友共饮美酒,与百姓同乐,听山间鸟儿歌唱,共赏夕阳西下,这种美景风光,这种逍遥时光,使欧阳修才情大发,写下了这《醉翁亭记》。而这首篇章的流传,不仅因为它描绘的美好风光,更因为它的韵味隽永。
当时欧阳修自号“醉翁”,但他当时仅39岁,还不算是翁,可见他用这种自称,是因为内心已经“老化”,生活困苦,政治失意,仕途坎坷,全都借这个翁聊以自慰。
醉已经成为了欧阳修的一种生活境界,是欧阳修在滁州生活的常态,喝醉是对酒的最低标准,也是最高要求,醉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脱离现实,落得暂时清静,以此获得快乐心情。这个醉,也照射出他以酒释怀,以醉解愁的无奈。但这种醉却像屈子所说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并不是一种真的醉的忘乎所以,欧阳修其实还是清醒的,一位如此理智的文人,又怎会让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不问世事的“醉”中?而且,这种醉中还包含着一种酣,饮酒恰到好处,兴尽而意不乱,酣,就是甘,是通过饮酒达到的一种境界,正如文中写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欧阳修通过宴酣饮酒,达到与民同乐的雅致,实乃人生一大乐趣,欧阳修与人为乐,以食为乐,以景为乐,以情为乐,还以意为乐,欣赏山水乐趣,得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太守乐在其中,也乐在酒中。
4小结
通过结合以上宋代背景和宋代文人士大夫饮酒醉酒的情绪,我反复探究摸索《醉翁亭记》,并且得出醉翁之意乃在酒的定论。欧阳修将情寄托在酒上,以酒减弱愁绪,以醉酒平复心情。
参考文献
[1] 徐海霞.《醉翁亭记》教学再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0).
[2] 宋聚梅.诗情画意 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J].西江教育论丛, 2003(01).
[3] 万国宁.《醉翁亭记》教学再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