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欢
摘要:移情能力的发展是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学校适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系列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试图探讨教育戏剧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更加适应学校生活。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生;移情;人际交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核心概念界定
1.1 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也译作“戏剧教学”,顾名思义,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法。(马利文a,2011)教育戏剧是在社会文化及普通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戏剧方法,也就是把戏剧元素作为教育方法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李海英a,2010)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张生泉a,2009)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从事于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张晓华a,1994)
本研究将教育戏剧界定为,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指运用戏剧的元素和架构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1.2 移情
移情(empathy),也被翻译为“共情”、“同理心”等,是儿童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张凯,2007)弗拉维尔(1985)认为,个体在面对他人的情绪表现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移情反应。根据前人的研究,在研究中将移情界定为,移情是在特定情境下,个体认知并体验到特定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且这种认知和体验是和这一情境相匹配的。
2.选题缘由
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重视,改变了传统只关注认知发展的格局,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对人物情感情绪的认知和体验被局限在通过文字和过去经验的联想,缺乏真实体验他人和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情境,也缺乏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线索,因此学生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面临着挑战。因此,如何为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注入新的元素,乃至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提高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水平以及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任务。
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戏剧又被称为戏剧教学法,根据台湾学者张晓华(1994)的定义,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简称DIE,是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从事于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以人的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教师领导者有计划与架构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其使学习者获得美感体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 因此,教育戲剧是将戏剧的元素和架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想象和参与,进行充分的人际互动,将过去的经验带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并在情境中完成新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环境,学习是在情境中通过互动而建构实现的,每一位参与者都不仅是经验的获得者也是经验的生成者。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角色转化,揣摩角色,这种换位思考为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本文拟探讨教育戏剧在促进儿童移情发展方面的实践效果和心理机制,为促进儿童移情的发展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方式。
3.研究意义
(l)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开展本研究,能进一步丰富教育戏剧和移情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探寻教育戏剧促进儿童移情发展的有效性。
实践意义:运用教育戏剧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改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移情能力的提升,使其更加理解他人、理解周围的世界,进而促进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2)选题价值
促进教育戏剧这一教学方式的本土化研究,探索适合实际学情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身心全方位投入课堂,在充分参与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移情能力,增加对别人的理解,提升个人修养同时改善人际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小见大,逐步提升。
二、文献综述
1. 教育戏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研究:教育戏剧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迅速发展,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从2013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在悉尼西区各小学开办“莎翁戏剧进小学”的教育项目。促进儿童成长是教育戏剧的核心目标。DICE(Drama Improves Lisbon Key Competences in Education)项目是第一项探索教育戏剧和儿童核心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该研究长达两年,包括12个国家的4475名学生。欧盟教育委员会DICE项目研究成果报告(2012)中指出:教育戏剧对使用母语交流、学会学习、进取精神、文化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教育戏剧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国内研究:教育戏剧在20世纪七十年代引入台湾,在1997年7月,台湾公布《教育艺术法案》,法案要求将表演艺术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中,这促使以戏剧为核心的表演艺术课程普遍在各级中小学内实施。在香港,教育戏剧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受到英国教育戏剧理念的影响。数十年来,已经有诸多戏剧团体及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致力于教育戏剧的传播与发展。香港绝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戏剧课外活动,很多教师都将戏剧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2000年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教育戏剧。在实践中,教育戏剧以开展专门的戏剧课和学科渗透两种主要形式推进。相关研究表明,将教育戏剧运用于各年龄段学生的情绪调节、自主性发展、创造力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移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研究:关于移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Hoffman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Hoffman的理论建构中,移情被称为移情忧伤(empathy distress),因为多数情况下移情是针对处于忧伤情境中的个体。Hoffman(2000)提出了五种唤醒移情忧伤的方法,分别是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直接联想、间接联想以及角色选取。
国内研究:常宇秋和岑国桢(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6-10岁的儿童在面临道德情境时所做的道德移情反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Dadds等(2008)对澳大利亚4-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认知移情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情感移情能力并未发现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是,史晓红(1993)针对小学生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情感的自我感受性降低,高年级的小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移情水平低。
3.教育戏剧与移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角色采择最早来自于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在米德那里角色采择是一个认知活动,而不是一项外显行为。在教育戏剧中,儿童通过暂时扮演他人的角色,以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由于没有固定的角色,在扮演完其中的一个角色之后,他们可以继续扮演其它角色,甚至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阳光、雨露等等,这种真实的角色轮换,让参与者有机会认知和体验自己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并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和别人进行互动,体验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效果。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设
(1)研究目标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证实教育戏剧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移情能力,促进儿童移情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简单的关系模型,探寻教育戏剧在促进儿童移情发展方面的心理机制。同时,试图证实教育戏剧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儿童移情,发展儿童的移情能力。
(2)研究假設
1.所选定的教育戏剧课程可以有效地影响实验对象儿童移情水平的发展,而且这种变化可以显著地在测量工具(基本移情量表)上得到体现。
2.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实验结果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可以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操纵变量——教育戏剧的独特作用。
3.角色采择可以合理地成为教育戏剧和儿童移情的中介变量,能够顺利建立教育戏剧——角色采择——移情这样一条线性路径。
2.研究内容
通过量表法(基本移情量表BES),进行前后测,比较教育戏剧课程实施前后实验组儿童移情水平的变化,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移情水平的变化程度。通过观察法和录像分析法,比较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儿童的移情反应(面部表情和外显行为)的强度。
在以上结论成立的前提下,探讨教育戏剧在儿童移情能力发展方面能够发挥作用的独特心理机制,寻找教育戏剧对儿童移情发展的中介变量,试图建立教育戏剧——角色采择——移情这样一个线性路径,从而为教育戏剧在儿童移情发展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收集有关教育戏剧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成果,并进行全面和有重点的学习,将国内外的优秀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研究顺利实施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
运用基本移情量表(BES)在教育戏剧课程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进行测量,保证初始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证实教育戏剧课程可以而且更有效(相比于传统课程)地促进儿童移情水平的发展。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戏剧教学和研究,不断总结反思,将好的经验运用于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让心理、班会等课程能够行之有效地不断开展。
(4)观察法和录像分析法
在教育戏剧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以及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录像,对儿童的移情反应和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捕捉典型的移情表现及所出现的情境,进一步分析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教育戏剧融入小学心理、班会课的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形成一些有效的教学范式,加以推广。同时,通过对典型学生的观察,探索其移情能力发展的心理机制,进而完善本研究。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我校学生的基本移情水平,通过将教育戏剧形式融入心理、班会课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移情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和谐相处,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
难点:由于认知水平发展有限,小学低年级的移情水平很难用量表测量,需要通过大量观察来取得数据。同时,移情能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证明本研究的有效性也需要深入思考。
五、研究的实施计划及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3月-8月)
进一步进行文献研究,学习教育戏剧有关的理论文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确定被试,通过测量工具完成对学生初始状态的评估。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20年6月)
实施教育戏剧课程,进行观察和录像,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过程中,课题组开展交流研讨,进行行动研究,不断调整、完善方案,提高研究的时效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7月-2020年12月)
完成后测,课题组成员进行数据和录像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完成资料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
《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
2.论文
《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
3.其他附属资料的辑录(管理手册、教材、教案、学案、学生成绩等)
(1)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前测调查问卷
(2)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案例课堂实录
(3)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案例教学设计
(4)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案例评价表
(5)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案例教学反思
(6)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移情发展的影响研究后测调查问卷
(7)学生成果(小组作品、个人小报等)
参考文献
[1].Bailin,S.Dramaas experience: a Critical View.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3.18(2).95-105
[2].Haine,G. In the labyrinth of the Image: 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rama in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tice.1985.24(3).187-192
[3].Rosenberg. Creative Drama and Imagination.(New York) CBS College Publishing.1987.4
[4].Wagner,B,J. Understanding Drama-based Education. Body and Languag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Drama.2002.4-18
[5].W.Peng etal. The Effects of a Serious Game on Role-Taking and Willingness to Help.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723-742
[6].陳建娜.人的艺术:戏剧[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19
[7].弗拉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54-156.
[9].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4
[10].张凯&杨立强.国内外关于移情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学.2007,22(93-94):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