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2016-01-20 06:49彭聪
速读·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互补性求助者移情

彭聪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概念诞生于精神分析系统,弗洛伊德最初把反移情视作“分析师自由理解病人的一个障碍”,他认为分析师的反移情就如同病人的阻抗。但随着鲍拉·海曼(Paula Heimann)关于反移情的文章不断发表并提出反移情的实际价值—用来作为分析病人问题的最初线索,从此有关反移情的研究就成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研究中的热门问题。现如今反移情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治疗,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短程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咨询中,反移情均被认为是丰富的信息源,是理解来访者的媒介。那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恰当应对反移情是需要咨询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反移情的概念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是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反移情”那个反字,很容易造成误解,有些人会把反移情理解成“对方移情出来了,我们要反对他”。反移情是表示方向上和移情相反,而不是表示反抗或反对移情。下面结合咨询的案例具体谈谈反移情的类型以及如何在咨询情境中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2反移情的类型

反移情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患者情感状态的认同,互补性反移情则是指咨询师对患者过去客体(通常是父母)情感状态的认同[3]。

比如说一位20多岁的女性求助者不断指责咨询师过于冷漠,根本就不关心她。咨询师对此感到很受伤和不被理解。并且对咨询工作产生了防御,用批评和指责来进行还击。随着咨询的深入,求助者道出了她在家里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也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尤其是她爸爸。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心中唤起的被贬低和不被理解的感觉就是一致性反移情;咨询师不自觉地用批评和指责求助者来进行还击,那么他所产生的就是互补性反移情,咨询师此刻扮演了父亲批评性的角色。

3如何识别反移情

3.1思考你对求助者的感觉

咨询师要培养问自己“我对求助者有什么感觉?”的习惯,不仅在面谈结束后思考这个问题,在面谈进行时更需要常常问自己。当这些感受不经意间闯入你的意识,你应该对他们予以关注并反思它们意味着什么。

3.2思考和求助者有关的行为

除了探索你对求助者的感受,你还可以思考你在面谈前、之中及之后与求助者相关的行为。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在面谈之外总想着求助者,或者在面谈中举止反常,甚至主动打破咨询的设置,那么你就应该认真思考这些行为潜在的原因,这些行为的产生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求助者的反移情。

3.3倾听你对待求助者的方式与他们其他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似性

有时候,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认同求助者所描述的他自己或另一段关系中的情感。如一位求助者描述了她的母亲从来不关心她的事情,当她在讲话时,你发现你也不太关心她,但你却经常关心其他求助者。如果你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反移情反应,那么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面前的求助者。

4如何应对反移情

弗洛伊德强调心理治疗师应该通过自我分析控制反移情,在治疗中做到中立、不偏不倚和节制。但治疗师们后来发现,反移情是不可避免的,治疗师彻底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也是无法做到的,应对反移情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消灭反移情,而是利用反移情为整个咨询服务。下面谈谈有效应对反移情的一些方法:

4.1通过咨询师自己的感受来了解对求助者的反移情,通过反移情来理解病人的移情

反移情在早期被视作精神分析治疗的障碍,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反移情已成为理解来访者从而促进治疗的有利工具。比如说一位年轻女性求助者令咨询师产生了性幻想,新手咨询师这时容易对自己进行道德批判或付诸行动,如果他能够利用这种反移情的感觉来理解求助者,就会体会到这位女性内心的严重不自信,只能通过肉体或性来获得别人的爱和关注,这样的理解就能更好地促进咨询师对她的共情。

4.2当体验到互补性反移情时要寻找一致性反移情

当一位求助者面谈时经常迟到,你对他的行为感到反感和气愤,这种感觉比你在其他缺席面谈的求助者身上感觉到的要更强烈。当你回忆起他曾说他的母亲对他非常严厉,任何事情都不允许他犯错,你认识到你产生了互补性反移情,你正像小时候他母亲那样对待他。要真正共情理解求助者就需要去寻找一致性反移情,当我们感受到气愤的互补性反移情时,我们推测求助者的愤怒可能是来自于他长期压抑的对母亲严苛管教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这样我们才能主动地去共情理解求助者的内心感受。

4.3借助于心理督导师来协助咨询师个人理解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移情

特别是在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接受督导或个人精神分析能够极大帮助咨询师发展识别和运用反移情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咨询师可以了解正在浮现的反移情所带来的困境,然后可以带着理解继续工作。

总之,反移情是普遍存在心理咨询中,会影响咨询的效果,也是咨询工作中很宝贵的资源。一般情况下,不鼓励咨询师直接与求助者分享自己的反移情,但我们可以利用它去思考什么激起我们的情绪并理解该情绪背后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这些情感是来自于求助者还是我们自身,然后加以区别对待和适当处理。

参考文献:

[1]Joseph Sandler. Counter-transference and Role-Responsiveness. Deutsche Medizin. Oktober 2001,18: 291-293.

[2](美)加菲尔德著.章晓云译. 短程心理治疗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80-85

[3](美)乌桑诺(Robert J. Ursano)等著, 林涛等译.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 短程、间断和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07-114

[4]吕伟红. 运用反移情评估来访者的反思[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10): 1595-1597

[5](美)卡巴尼斯(Deborah L. Cabaniss)等著, 徐玥译. 心理动力学疗法.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95-297.

猜你喜欢
互补性求助者移情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互补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拒绝的正确方式
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心理·学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