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校园让师生“泛在交往”成为可能

2018-05-10 12:12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课题组
新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助学社群导学

文/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课题组

教师关键词:社群、导学、助学

案例学校: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泛在学习是由“泛在计算”衍生而来,是指无所不在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泛在学习又名“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其本质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

同济一附中移动校园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就是通过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包括Pad、手机等)、电子班牌等系列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为师生提供一个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随时使用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环境、资源与方式,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及的学习。

以导学、助学、自学为核心

学校组织教师积极探索适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导学、助学、自学为核心,具有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化特点的六种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前置学习与网络课堂深度研讨相结合的模式:按照“翻转课堂”的理念,学校在网络课堂平台中为学生建立学习的课程。课前,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检索前置学习资料进行预习,并测定学习起点和学习重点,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即时反馈数据,为接下来“教什么”和“怎么教”提供依据和参考;课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交流,实现多维对话与互动——包括网络对话和课内对话,文字互动和语言互动,思维互动和成果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课后,通过学习报告和在线作业练习等手段评估学习过程和效果。这个模式有效地将学生的“前置学习”“深入研讨”“后置成效”结合起来。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微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微辅导是通过流媒体技术解决课堂内需要解决或是课外延续学习的问题。在分层、分类教学,提供个别化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借助移动校园平台制作相关微辅导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由于系统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推送微辅导资源,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实现跨年级的交叉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既往知识或查漏补缺,又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微辅导进行评分,帮助教师及时获取信息,进一步调研分析,改进、完善微辅导。

学生游戏式、生活化学习与积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平台中“网游学霸”“每日十题”等APP,是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意思地学、更有效地自主管理而特别开发的。特别是“网游学霸”,目前主要用于英语、语文、历史等学科,由学生自己出题、自我挑战或互相挑战,并通过“英雄榜”(积分排行榜),激励学生不断刷新自己的学习纪录,提高兴趣,体会成功,获得自信。其他学科教师也探索着适合学生的第三方学习应用,“晨读美文”“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化学帮手”等第三方APP已运用于课堂实践。游戏式、生活化的运用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突出系统性的微课程序列教学模式:系统性的微课程建构应基于知识点、学习方法、思维训练、技能训练等多种角度,具有更强的目标性、系统性、连贯性。多个备课组已根据课程标准,在对学情进行充分分析,合理确定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就某个专题进行互有联系的切割设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专题的微课程制作,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或是教师课堂教学应用。

突出辐射性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运用慕课以及数字化平台中的“网课设计”功能,为“同育联盟”中的初中学校编写以提高学生创新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跨学段网络课程,供联盟校学生选修;教师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进行指导、答疑。通过学分积累情况,学校评估、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同济一附中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暑期夏令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新素养的早期培养、持续培养奠定基础。

突出平等性的网络育德模式: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QQ、微信、校园平台等多种方式,探索网络育德的新途径。通过网络技术与移动终端,教师主动或受邀加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建立更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加以关怀、指导和干预,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社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则将校园生活与文化通过各种媒体扩散、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态的多样化。

移动校园学习,师生变社群

移动校园使学生可以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连接,获得最快捷的学习信息、自定步骤的学习进程、随时随处地教师指导与同学社群的帮助。多样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通过编二维码、设计APP、制作网页等主动参与到学习资源的建设中,在“利他”的同时发展、成就了自己。

数字化移动学习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而进行教学设计,微课程、微辅导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不尽相同的每一位学生提供选择性学习;平台上收集的大数据不仅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效,还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科学精准的分析;节假日网上作业检查也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学生在移动校园中逐步适应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理念与方式,认同主动学习、自主管理的要求,掌握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移动校园的构建,媒介素养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浸润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设备。除了电脑、手机、Pad、电子班牌外,音视频互动和动漫创新实验室,互联网+创新工作坊,以及校园“四大节”等平台,都让更多学生可以在互联网、新媒体的世界中遨游,知识、技能、思维、伦理道德同步增长。学生钻研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高涨,有的甚至参与到校园平台的维护与完善工作中。

课题研究促使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也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助学社群导学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社群短命七宗罪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关爱·帮扶·助学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