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和常规血脂联合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2018-05-10 08:38齐莹莹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4期
关键词:阳性率硬化动脉

齐莹莹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 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常见于40岁以上及绝经后的女性,是主要累及体循环大小动脉血管病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多见。AS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最大,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例基础,常伴有冠状动脉血管痉挛,血管腔闭塞或者血管壁破裂,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关试验研究表明,除了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传统的影响因素外,脂蛋白a(lipoprotein a, 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作为AS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1],常规血脂检测已经满足不了临床需要。本研究旨在探讨LPa、HCY和常规血脂检测在AS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52例,作为AS组,其中男189例,女163例;年龄范围55~60岁,中位年龄58岁;颈动脉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健康体检者10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50例;年龄范围55~60岁,中位年龄57岁;排除心、脑、肝、肾及肺等器质性病变及感染性疾病。AS组和对照组年龄和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Pa试剂盒由上海申索佑福医学诊断用品有限公司提供,>300 mg/L为阳性;HCY试剂由郑州科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15 μmol/L为阳性。TG试剂盒由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7 mmol/L为阳性;TC试剂盒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5.6 mmol/L为阳性。

1.3 方法

采集AS组和对照组清晨空腹血清5 ml,不加任何防腐剂和抗凝剂,3 500 r/min离心10 min后立即检测,所有标本均无溶血、脂血并保证在2 h内检测完毕。LPa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HCY、甘油三脂(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采用酶法进行测试。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和仪器操作规范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S组与正常对照组单项检测比较

AS组LPa、HCY、TG、TC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S组与对照组LPa、HCY、TG、TC检测结果比较 (±s)

表1 AS组与对照组LPa、HCY、TG、TC检测结果比较 (±s)

组别 例数 LPa/(mg/L) HCY/(μmol/L)TG/(mmol/L)TC/(mmol/L)AS 组 352 451.0±42.1 56.87±11.42 2.98±0.57 7.51±1.42对照组 105 112.0±23.4 7.45±2.65 0.87±0.11 3.87±1.21

2.2 AS组单项检测与各项联合检测结果比较

单项检测LPa、HCY、TG、TC阳性率通过组间t检验,LPa与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和HCY分别与 TG和 TC阳性率比较,并且LPa和HCY对诊断AS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TG和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LPa与HCY的阳性率为60.80%,明显高于单项检测LPa和HCY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TG+TC的阳性率为36.36%,明显低于LPa+HCY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a和HCY分别与TG+TC进行3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3.92%和6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HCY、TG、TC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96%,明显高于单项、两项和三项组合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明显高于各组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S组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过程,其发病机制存在着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是脂质沉淀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2]。大量的实验表明,除了传统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外,LPa和HCY水平的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3-4]。LPa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富含高胆固醇的脂蛋白,能够竞争性的抑制纤溶酶原活性,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自我修复,诱导炎性反应,促使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5-6]。目前LPa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推测LPa可能在体内被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构成脂肪纹从而形成粥样斑块;也可能是因为LPa增强ICAM-1的表达,从而促进单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性和转移[7]。当血浆LPa的浓度大于300mg/L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会提高2 倍,LPa的水平与斑块的面积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HCY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在血浆中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8-9]。研究表明影响HCY代谢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疾病和药物等[10]。目前认为高水平的HCY可以通过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诱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DNA异常甲基化和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独检测LPa和HCY阳性率分别为56.25%和58.52%,高于TG(25.57%)和TC(23.01%)单项检测,与樊文等[11]的报道一致。LPa+TG+TC和HCY+TG+TC联合检测阳性率也都分别高于单独检测LPa和HCY,而LPa+HCY+TG+TC四项联合检测阳性率(80.97%)则更是远远高于其他组合,同时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高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LPa和HCY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其临床参考价值高于单独检测一般脂类;同时监测常规血脂、LPa和HCY对AS的临床诊断意义则更大。

综上所述,常规血脂检测对诊断AS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LPa和HCY的检测要比常规血脂在诊断AS中的意义重大,而多项联合检测则能为AS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实验室依据。因此,将LPa和HCY加入到临床常规基础检验范围中,对AS的诊断和其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柴凌雄, 罗群, 周芳芳, 等. Hcy、hsCRP、Lpa、尿NAG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34): 42-46.

[2]任丽, 王阶, 冯玲, 等.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7): 1875-1878.

[3]Homocysteine Studies Collaboration. 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ischemic heartd disease and stroke:a metaoanalysis[J]. JAMA,2002, 228(16): 2015-2022.

[4]石义永, 余宏, 林传鸿. 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4): 464-466.

[5]蔡旭清, 朱炳森. 脂蛋白(a)、C反应蛋白和胆红素检验在冠心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3):470- 471.

[6]陈珏通, 张建勇, 曾凡超, 等. 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J]. 广西医学, 2013, 35(1):58- 59.

[7]张嘉莹, 景风光, 朱中玉, 等. 冠心病患者中Lp(a)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J]. 内蒙古中医药, 2005, 21(5): 39-40.

[8]张晓东. 脂蛋白CysC Hcy及hs-CRP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24):2853- 2855.

[9]刘君, 万云高, 孙志媛, 等.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1): 116-120.

[10]吴节荣, 张功和, 周猛, 等. 联合测定Hcy 和hs-CRP在诊断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16, 37(21): 3037-3038.

[11]樊文, 李顺康, 朱俊, 等. Hcy、hs-CR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 34(19): 2610-2611.

猜你喜欢
阳性率硬化动脉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