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在气管插管中的初期应用及效果评价*

2018-05-10 08:38江植成陈裕光鲁少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4期
关键词:头位声门背板

江植成,陈裕光,鲁少军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 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104)

气管插管为心肺复苏、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1-3]。目前,开放气道主要是手法开放气道、自制肩垫等方法,均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4-5]。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可在临床抢救中能快速、操作简易而有效的开放气道装置,减少操作人数的局限性,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和便捷性。基于这一思路,笔者于2015年初开始对进行实验的抢救床进行了改造,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插管时辅助气道的快速开放,经两年多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需行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自主呼吸突然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和治疗者;②严重呼吸衰竭,不能满足机体通气和供氧而需机械通气者;③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容物返流或出血,随时有误吸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36.7±3.1)岁;各类休克8 例、脑出血13例、药物中毒6例、心跳呼吸骤停12例和各类疾病导致的严重呼吸衰竭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方式,观察组则在有背板头位下扳装置的抢救床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 12 例 ;年龄 18~63 (35.9±4.4) 岁;出血性休克5例、感染性休克1例、脑出血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药物中毒1例、心跳呼吸骤停5例、重症哮喘3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6 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0例 ;年龄18~65(37.2±3.0) 岁;心源性休克2例、脑出血7例、药物中毒2例、心跳呼吸骤停7例、重症哮喘5例、MODS 5例和癫痫持续状态2例。本院伦理委员会委员认为该技术项目新颖、实用性强、且患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可控,同意该项目实施;此外,本研究履行了告知义务并经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装置的研制 抢救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主要由活动关节组件、液压杆和支撑架等构成;于头位背板约35~40 cm处切割分开,分离部位用螺丝及滑轮等活动构件连接,另增设新的控制把手及液压杆,把原背部升降把手及液压杆位置更改;通过升降把手控制,可使背板整体升降或头位独立下扳,互不影响。使用时,患者平卧于抢救床上,术者可简单按压下扳装置把手,在背板头位下移的同时使患者头颈会因重力而同步后仰,到合适的角度后放开把手时即可自行固定,使头、颈处于下斜的位置,可以完全、迅速的开放气道。

1.2.2 插管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在进入急诊重症观察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并采用积极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仰卧于抢救床上,按常规气管插管方式,使口、咽、喉呈生理弧线,导管前端涂抹润滑油,经口沿咽、喉弧线插入所需的刻度并固定;插管深度:男22~23 cm,女20~21 cm;向导管前端的气囊注入约5 ml空气,双肺闻及均匀呼吸音及胸廓平稳的起伏,则表示插管成功。

观察组患者平卧于带有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的抢救床上见图1、2,术者可简单按压下扳装置把手,在背板头位下移的同时患者头颈同步后仰,达到迅速开放气道,其余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当患者双肺呼吸音清,胃内无呼吸音,胃无充气,胸廓起伏正常;呼气时导管管壁有雾气,吸气时消失,按压胸廓时可听到气流从导管流出;肉眼可见导管在声带之间,纤维气管镜见气管环与隆突,二氧化碳呼吸波平稳则表明插管成功。

图1 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 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局部示意图

1.3 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初次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次数和首次插管失败率等指标;插管时间为:从术者准备好喉镜及气管导管后,完成开口及保护口唇动作开始计时,至导管插入预定深度并完成导管前端气囊注气固定时止;声门暴露时间为:从术者准备好喉镜及气管导管后,完成开口及保护口唇动作开始计时至插入喉镜达声门清晰可见时止;首次插管失败即是第一次气管插管时导管未成功插入气管或误入食管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1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00%(18/30)(χ2=7.285,P=0.012)(其余患者均第二次插管成功);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初次声门暴露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插管失败率为3.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0.00%(12/3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插管效果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插管效果比较 (±s)

注:观察组都为单人独立操作,对照组则是双人协作完成。

组别 例数 插管时间/s 初次声门暴露时间/s首次插管失败率/%1次 2次观察组 30 8.1±2.5 22.1±3.2 5.7±1.7 3.33对照组 30 16.3±4.3 38.3±5.6 9.8±2.2 40.00 t/χ2 值 3.94 3.97 6.28 5.26 P值 0.044 0.043 0.027 0.031

3 讨论

呼吸心跳停止是疾病和意外伤害的终末阶段,当原发性呼吸停止仍有心脏搏动时肺内残存的氧交换,但无法满足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在原发性心搏停止时,可出现不规则的喘息或濒死呼吸。无论是原发性心脏停止还是呼吸停止,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则会在短时间内呼吸心跳均停止[6-8],因此当呼吸不足或骤停时,进行紧急人工通气以保证气道的畅通十分必要。人工气道应在心肺复苏中尽早建立,由于存在各种引起气道不畅的因素,如舌后坠、软腭部松弛致气道阻塞,除手法开放气道外,可使用口咽或鼻咽气道、食管堵塞导管以及通气等方法,尽可能早地建立确切的人工气道。多采取气管内插管,会给气道管理带来很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后可不再因人工通气而中断连续胸外按压。心脏骤停最初数分钟内,心、脑供氧受到血流中断的影响最大,此时胸外按压较人工通气更重要,应尽可能避免因建立人工气道而影响胸外按压[9-10]。尽量减少因分析心律、检查脉搏和其他治疗措施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中断胸外按压时间 <10 秒[11-12]。

相关资料显示,困难的气管插管成功率较低,声门的暴露不完全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选取快速有效的途径用以暴露声门、开放气道在抢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基层医院用于辅助气道开放的设备相对较少,可探视下进行气管插管难于实现,且医院工作人员配备不均等限制了抢救的最佳时间。以往临床常用压额抬颈、垫高肩部等方式来辅助气道的开放,部分患者并不能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气管插管,难以满足急救需要。

大量研究表明,抢救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是行之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13]。虽然美国在《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已经将气管插管从复苏的金标准中移除,但心肺复苏中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人工气道建立方式;具有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等优势,相比于气道切开等抢救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14]。本研究中报道了一种安全有效、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推广的抢救床下扳装置,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其应用价值。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的首次插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其中1例首次插管失败的是药物中毒并发抽搐的患者,因声门暴露不清而引起导管误插入食管,经用肌松药后气道开放良好,再次插管亦一次成功。对照组首次插管成功率明显较低,其中存在原因主要是因声门暴露不完全、口腔及气道口异物影响视线和协作人员气道开放不良等原因造成;从而明显的加长了插管的时间和增加插管次数。两组患者插管次数和插管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提示使用抢救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可以有效改善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使得插管更加容易,一方面减少插管所需次数,另一方面降低插管时间,而且可单人独立操作,无需中断胸外心脏按压,保持了心肺复苏的整体连贯性。头部下斜状态可减少口腔异物或分泌物进入气道的机会[15],气道的充分开放能使术者在清晰的视野中快速、连贯的完成气管插管,从整体上提升了插管成功率,降低了插管难度。通过改善气管插管效果,及早的改善心、脑供氧,提高抢救质量、抢救成功率,从而可望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出院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使用的抢救床背板头位下扳装置更方便快速的暴露声门,便于气道管理,明显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和缩短插管时间,可望改善抢救效果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希望通过临床的应用,将设备存在不足的地方不断完善、更新,为日后的抢救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

[1]党晓燕, 殷美静, 潘龙飞, 等. HC可视喉镜在急诊科紧急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 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10):1376- 1377.

[2]Lee DH, Han M, An JY, et al. Video laryngoscopy versus direct laryngoscopy for tracheal intubation during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 2015, 89(6):195- 199.

[3]Park SO, Kim JW, Na JH, et al. Video laryngoscopy improves the first-attempt success i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mong novice physicians[J].Resuscitation, 2015, 89(6): 188-194.

[4]于布为, 吴新民, 左明章, 等.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J]. 临床麻醉学杂志 , 2013, 29(1): 93-98.

[5]林贤昌, 廖跃斌, 李国贤, 等. 急诊心肺复苏初期气道开放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 2013, 18(35): 48-49.

[6]罗毅, 刘路培, 黄振宇, 等.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急诊科的应用[J]. 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3): 570-571.

[7]庄贤锐, 陈文娟, 张康胜.84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的影响因素分析[J].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5(1): 102-104.

[8]马俊祥.球囊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应用对比 [J]. 临床研究, 2016, 24(7): 167-168.

[9]王健秀.心肺复苏中早期气管插管与持续胸外按压两种方法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比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27(12): 1009-1010.

[10]张宁, 董致郅, 赵景成, 等. 71例心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医学, 2017, 39(1): 48-51.

[11]吴彩军, 李春盛, 杨军, 等. 室颤与窒息法心脏骤停动物模型复苏后PET心肌代谢的比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26(10): 1144-1148.

[12]沈洪, 刘中民. 急诊与灾难医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 240-243.

[13]于虎, 沈开金, 敖其. 我国心肺复苏研究新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21(3): 235-237.

[14]Billi JE, Eigel B, Montgomery WH, et al. Management of conflict of interest issues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2000-2005[J].Circulation, 2005, 112(24 suppl): IV-204-IV-205.

[15]林碧荷, 肖华英. 斜形体位气管插管在急救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 , 2007, 14(24): 86.

猜你喜欢
头位声门背板
一种护理床的起背机构运动滑移分析
乐凯太阳能电池背板:强劲支持光伏产业
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的相关因素
158例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分析
支撑喉镜声门区暴露困难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尴尬的打嗝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声乐学习中“声门适度感”的掌握
浅谈背板制作及发展趋势
头位难产8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