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芹 刘学玲
【关键词】:头位;难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77-02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开展,胎位性难产的发生率己逐渐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却有持续升高的趋势。现就我院近期80例头位难产病例进行综合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上半年共收治产妇总数共820例,其中头位795例,占分娩总数的96.9%,而头位难产80例,占9.7%。
1.2 方法 对80例头位难产所发生的类型、识别、原因、处理、预防进行了分析观察。
2 结果
头位定位异常共60例,占75%,其中枕前位20例占25%,其它所致难产原因中原发性宫缩乏力13例,继发性宫缩乏力7例,共20例。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80例中,剖宫产57例,占71%;胎头吸引术15例,占18.7%,徒手旋转胎头后阴道分娩8例,占10%,阴道助产指征为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或胎儿宫内窘迫。
3 讨论
3.1 头位难产的概念 头位难产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以胎头为先露却因分娩三因素即胎儿、产道、产力异常而导致的难产。
3.2 头位难产诊断方法
3.2.1 病史及体检 了解孕妇年龄、孕产史、孕周、身高及既往病史分娩、手术史,难产史及母儿预后注意身高、体重、宫高、腹围及超声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阴道分娩的困难程度有无难产倾向。测量骼前上棘、骼嵴间径、骶耻外径及坐骨结节间径值。如坐骨结节间径小于8cm,应测出口后矢状径,了解骨盆有无狭窄、畸形及骨盆类型,米氏菱形是否对称。测量右手腕围(挠骨头周径),反映骨质厚度(正常值14cm),如右手腕围14cm,骶耻外径与入口平面前后径相差8cm,骶耻外径-8cm等于入口平面前后径,骨质越厚减去的数字越大,右手腕围每增加lcm,多减去0.5cm。
3.2.2 了解宫缩及胎儿宫内情况 注意观察宫缩强弱,持续时间及间歇时间,正常宫缩随产程进展持续时间由20~30s逐渐延长至50~60s,间歇时间由5~6min逐渐缩短为2~3min,宫缩强度不断增加,注意胎心基线率、变异性和反应性有无减速及减速类型,可作连续电子胎心监护,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同时协助判断宫缩强弱、频率及协调性。
3.2.3 肛门检查 了解宫颈容受情况、宫口扩张大小、宫颈厚薄,胎头下降程度、有无水肿及颅骨重叠,胎膜是否破裂,并了解骨盆后半部情况如骶骨弧度,骶尾关节活动度、坐骨棘是否突出,骶坐切迹宽度。
3.2.4 阴道检查 阴道检查是产程中识别头位难产最主要的检查手段,阴道检查应当了解:①宫口扩张程度;②宫颈有无水肿、水肿程度及部位,如前唇水肿应当警惕前不均倾位;③胎膜是否破裂如未破可行人工破膜,了解羊水的量及性状;④胎头下降程度,尤其是有产瘤或颅骨重叠时,应检查胎头双顶及胎耳的位置,这样可准确了解胎头位置的高低;⑤胎方位的确定,通过触及胎头的骨标志、颅缝及卤门的位置加以判定,在胎头产瘤和颅骨重叠明显时,胎方位不易查清楚。因此在活跃早期产程图一出现异常时即应及早进行阴道检查,以协助诊断。由于此时胎头水肿及颅骨重叠多不明显。易于查清卤门及颅缝。在试产一段时间后,如无进展或进展缓慢可作第2次阴道检查以决定分娩方式,胎儿耳廓的方向也可帮助确定胎方位,耳廓的指向为枕骨的位置,不过由于耳廓位置较高,需要检查者的手完全进入阴道才能查清,多在宫口开全、阴道助产时使用;⑥骨盆内测量:阴道检查能准确了解骨盆内部情况,包括对角径、耻坐径、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耻联后角,骨盆是否内聚,坐骨棘是否突出,估计坐骨棘间径,骶骨弧度,骶尾关节活动度。
3.3 头位难产的处理 头先露不一定是正常分娩。头位难产既不过早干预也不要失去时机进行必要的试产和相应处理,综合分析才能确定选择最佳方式结束分娩。主要体会如下:①临产后潜伏期内维持有效规律宫缩,并给予安定静脉注射,观察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情况,如试产失败考虑行剖宫产;若双顶径位于棘平产瘤大者即使宫口开全也不轻易决定经会阴手术助产,避免婴儿遭受更大损伤;②进入活跃期,如出现停滞或延长,立即检查确定胎头位置,估计胎儿与骨盆关系,及时发现头盆不称,适时人工下破膜促胎头下降,调整宫缩情况,为经会阴分娩创造条件,如产程无进展,应行剖宫产。
3.4 头位难产的预防 胎头位置异常是构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因素,因此,纠正胎头位置应是预防头位难产最主要的措施。可在孕期或分娩早期利用体势或手法将胎头位置转正,也可在临产后宫口开达7~8cm以后,经阴道徒手转胎头,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还应对孕妇进行合理营养指导,避免营养过度并适当活动,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收稿日期: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