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庆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路径,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的,即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为学习目标而教,学生为学习目标而学,评价为学习目标而设。
笔者聚焦特教学校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问题,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深入镇江市4所特教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此次课堂观察因没有现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科学量表,所以笔者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以及观察的需要设计了如下观察工具,以保障课堂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序性。
根据如上三个观察点,笔者采用了不同的观察手段,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几乎没有“完全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作为观察样本的课堂教学最普遍的问题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教的设计与教的行为严重不一致,上交到学校备查的教案和实际实施的教学存在较大差距,即“备教分离”。其二,教与学不一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得费劲;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糊涂;课始对学习目标不明确,课终对学习成果不清楚。其三,教、学与评价不一致:第一种情况是有教学无评价;第二种情况是教学与评价不匹配;第三种情况是作业布置与目标检测游离,无法校测当堂教学。当然,本次课堂观察距离课程标准颁布不到半年时间,教师普遍还没有建立起“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思维也无可厚非,但这正说明了积极引导广大特教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作为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是教师执行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标准。课程标准不仅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方面有宏观层面的规定,而且还在学段和具体领域方面有着微观层面的要求,因此教师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随意设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教案设计的起点与核心,必须恰当、具体、简明,并始终指引着教学、学习与评价活动,因此,目标清晰是“教学评一致”的最根本前提。需要指出的是,目标必须源于课程标准。以《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例,它除了给出了总体目标与内容这一概括性的目标与内容外,还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从小学至初中这三个学段中每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是课程标准中最为明细的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的直接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之作为课时目标来直接使用,而必须将之从学段逐步细化为学年、学期、单元教学目标,并最终分解落实到课时目标上。
美国课程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于1999年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他们指出:只有设计好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才能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因此,当目标确定以后,我们紧接着就要开展检测学生学习结果任务的设计。这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式,即在目标设立之后,便根据教材设计教学活动。就传统的教学设计来看,评价总是滞后于教学,无法确保教学目标始终为教学导航,无法帮助教师根据评价活动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最终便无法确保目标、评价、教学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时需要关注“评什么”“怎么评”“何时评”这几个维度,并确保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高度匹配,那么我们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的一致性,实现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
只有按照“从目标设计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过程设计”这样的“逆向教学设计”逻辑开展教学过程规划,我们才能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这里,我们不妨借鉴“教学评对应式”的备课框架,这样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关联整体,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将三者“一一对应”起来,即:有目标就有评价设计,就有教学活动设计,三位一体,且确保内在的关联度和一致性。在实施环节,我们要关注如下三个问题:其一,教学的关键行为始终指向目标的达成,处理好“有序”与“开放”;其二,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教学评始终在一起,用评价为课堂的教与学理性导航;其三,机智巧妙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同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还必须根据特殊学生的差异,参照通用设计学习的原理,从课程与教学调整的多个维度思考如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如在输入方面,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难度方面,可以调整概念、技能或操作水平;在参与度方面,可以调整学生的参与度;在输出方面,可以调整学生反应(作答)方式;在支持程度方面,可以增加对特定学生的个别辅助;在时间方面,可以调整学习、作业或测试时间;在数量方面,可以调整学习内容的数量,甚至也可以采用替代课程或替换目标来适应个别需求。当然,教师也可以基于“多样化的表现”“多样化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这三个原理设计差异化的学习设计策略,来满足特殊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当然,所有的差异化调整都必须以提高特殊需要学生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立足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支持,来帮助他们学习得更多、发展得更好,以期待他们发挥潜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