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珍珍
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是幼儿情绪智力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聋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聋儿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聋儿言语发展受阻,不能通过有声语言接收外界的信息,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存在明显缺陷,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
在认识事物和个性发展过程中,聋儿对家长和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但是难以正确感知他人情绪,导致认知偏差,会出现明显的固执、任性、易躁心理特征。如一位4岁多聋儿,一定要喂他才愿意吃饭。
聋儿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见解,对一件事的看法不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如看见别的小朋友摔玩具,他也跟着摔,没有基本的区分能力。
聋儿受外部环境影响大,遇事冲动,遇到微小的困难或不喜欢的事情就无法克服和解决,自制力差,缺乏独立性、忍耐性。如在手工活动中,表现不如别人或完成的作品不漂亮就放弃参与手工活动。
聋儿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着上述困境,既有生理、年龄与性格的原因,也与家长、学校教育上的缺失息息相关。如何才能促进聋儿情绪表达?在实践中,情感墙的设置成了聋儿表达交流的有效尝试。
所谓情感墙,就是针对聋儿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上的不足,在教室里设立专门的心情表达主题墙面,由于聋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情感墙设计要具备有效性、趣味性、公开性的理念,具体实施如下。
由于聋儿身体上的缺陷,致使他们不能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情感墙,解决其有话不能说的苦恼,让聋儿有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平台。它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位置显眼。在教室正前方比较显眼的墙面上专门留出一块地方,选择适合幼儿的高度,确定墙面位置。比如中班幼儿的平均身高为115厘米,确定情感墙的高度为120厘米、宽度为100厘米。让孩子们只需平视就可以看见情感墙的全貌,易产生亲近感又便于日常操作。
2.色彩鲜艳。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在设计上,情感墙的边框采用彩色卡纸装扮,绿色的大树,红色的果实,可移动的淡黄色的心情脸谱,动静交替,生动可爱。
3.内容丰富。情感墙的正中间贴着一颗绿色的卡通苹果树,苹果树上长着红苹果(每个果子代表一个幼儿),果子上贴着幼儿的照片,大树底下分别挂着表示高兴、难过、生气、害怕的四种表情的心情脸谱(考虑到幼儿对平静与高兴的辨识能力较弱,实践中我们仅选择四种基本的情绪表情)。每天入园后,孩子们将表示当时情绪的心情脸谱挂在自己照片上即完成当天的心情告白。当情绪发生变化时,可随时更换代表新情绪的心情脸谱。
情绪是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情绪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的表现。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不同的。聋儿对外界事物感知能力有欠缺,往往对情绪把握不准确。情感墙,能让其正确辨别和理解面部表情所包含的情绪意义。调查发现,聋儿仅会用“高兴”和“不高兴”来笼统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因此我们专门设计并组织了“看得见的情绪”这一主题活动,帮助聋儿感知情绪变化。
1.在图画中认识“心情脸谱”
我们选择了四幅绘画,每幅绘画都代表一种表情,用大头针钉在卡通果树上,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幅绘画中人物的表现,比如嘴巴的形状、眼睛的大小、头部姿态的不同,认识到代表不同意思。(见下图)
2.在故事中辨别情绪
教师根据表情的不同,创编并讲述故事,让幼儿选择绘画对应的情绪表情。先由健听的幼儿把代表高兴、难过、生气、害怕四种表情的心情脸谱挂到对应的绘画下面,再由聋儿进行重复选择。同时,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分享、感受:“这张图片配这个表情合适吗?为什么选这个心情脸谱”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聋儿丰富有关情绪表达的词汇,并能正确辨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认识到了每个人的情绪有多种变化,但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此时自己的情绪是聋儿情绪表达的难点。情感墙,能让幼儿借助心情脸谱,准确表达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如将自己即时的心情脸谱挂在卡通大树上,高兴就挂一个笑脸,难过就挂一个哭脸,这种充满童趣又能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1.榜样示范,真情告白
刚开始,让健听幼儿学会把自己的心情挂在树上,但“心情脸谱”并不固定,孩子们可以随时变脸。比如刚来园时很开心,但马上会因为做游戏时和其他同学发生争执而生气,这时他会把心情脸谱换成生气。
2.克服胆怯,学会表达
心情脸谱树上挂 供图 郑珍珍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孩子们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内向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随着健听幼儿的真情告白,聋儿从观望、模仿到主动,渐渐克服胆怯心理,学会用简单的情绪词汇、肢体动作或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把心情变化以图谱的形式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出来,有了释放心理情绪的空间。
3.及时发现,帮助疏导
使偶然行为成为自觉行为还需要外在的促进,教师开导就是关键。老师通过情感墙上孩子的心情标识,及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动向,看到有哭脸的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关心他,让他说说不高兴的理由。一方面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明白一些道理,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比如乐乐被选为领操员,他奶奶的脚受伤,就是通过情感墙的表达,乐乐得到其他孩子送花、安慰等关心。他的情绪也由开心到难过,又变成开心,消除他的消极情绪,让健康、积极情绪时刻围绕着他。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有很大关系。情感墙的记录,使教师们及时了解、理解聋儿内心感受,帮助他们逐渐缓解、转移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促进聋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表格记录,观察积极情绪表达
为能长期观察孩子的情绪表达,特地制作了情感记录表,在情感墙边上创设特定的区域,引导孩子们以绘画的形式表达情绪,记录心情。研究发现,周一和周五开心的孩子最多,前者是因为孩子们在家休息了两天,周一回到学校看见同伴会情绪高涨;后者是上了五天的课,周五放学回家可以好好玩,同样孩子们会变得十分活跃。而周二至周四孩子们的情绪相对低落。
用绘画表达情绪 供图 郑珍珍
幼儿心情记录表 供图 郑珍珍
2.调整教学,有意识的调节情绪
针对孩子们的情绪表达特点,可以相应的调整教学手段,比如在每周二、三、四多安排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节目,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情绪。如班级举行了“我来讲故事”的活动。聋儿冬冬从平时的情感记录表中精心选择了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画和大家一起分享,还不时地用他那特殊的肢体语言和大家一起回忆生活中快乐的画面。
我来讲故事 供图 郑珍珍
3.游戏互动,加深对情绪的理解
如利用区角游戏时间组织幼儿开展心情表演游戏,比如在“我的心情你来猜”活动中,搜集各种不同表情的图片做成心情挂图,再把孩子们分成5对,由一名幼儿用身体动作和夸张的表情来描述心情挂图中的人物表情,另一名幼儿(背对心情挂图)来猜,在相同时间内哪一组猜对表情多,该组幼儿获胜。聋儿往往主动要求担任表演的一方。通过类似游戏,让“情绪”动起来,既巩固了幼儿对于情绪词汇的认知与理解,也培养了幼儿同伴间的默契和合作意识。通过游戏,激发聋健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快乐,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
由于手语的表达局限,聋儿往往无法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调节自己的心情。情感墙,让其能表达即时情绪、记录交往心情,促进聋健幼儿的互动交流,帮助聋儿自我调节情绪,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比如下雨了,等待中的家长们往往会不经意地“唉”了一声。但这表情却不知不觉影响到了孩子们。乐乐就皱着眉头把雨伞仍在了一旁,还不时地用手用力地搓着衣服,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我知道是这天气影响了他的心情。怎样用合适的方式去宣泄与调节他的生气情绪呢?我灵机一动,把他们叫到情感墙边上,指着红红的笑脸娃娃,模拟果树要喝水的模样,让他知道可爱的苹果树要长大就要雨水的滋润。接着,我带着乐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到室外活动场地,和春雨来了个亲密接触,听春雨沙沙的“唱歌”,踩水坑、转花伞……在尽情的游戏中释放压抑的心情,使负面情绪得到很好的宣泄,获得一身轻松。看着水花四溅,乐乐开心地笑了。这时有位老师正好抱着头从边上跑过,乐乐一个劲地追了过去,原来他想让老师在他的小伞下躲躲雨呢!那一刻,我很感动,原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是要及时引导与启发的,要在适当的情境中充分理解他人情绪的基础上,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其情绪更加符合社会规范,改善同伴、师生关系。
画心情 供图 郑珍珍
总之,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情感墙为聋健幼儿搭建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平台,帮助孩子们学会了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将之公开,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别人和敞开自己心扉的渠道。使聋儿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情绪理解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得到发展,使同伴、师幼关系更加融合。情感墙的创设,为教师与幼儿之间搭建了一座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的桥梁,教师也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不仅知道其幼小的心灵里藏着细腻的情感,也了解到属于他们的烦恼和忧伤。从此,会更加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做一个走进幼儿心灵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刘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许远理.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关系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章华英.学前聋儿开展聋健融合教育形态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1).
[5]李娜,张福娟,吴季令.听力障碍幼儿情绪理解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6]杨艳.培养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4(Z1).
[7]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8]陈东珍.学前特殊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李蓉.健聋融合教育的尝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