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宁,罗兰芳,林茹萍
(三明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钢铁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家电等耐用品消费的升温,汽车、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造船、机械出口规模的扩大,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1]。然而,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复苏疲软,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断下行的压力。有效需求不足、人口红利减少、投资增速减缓等问题迫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高投资、高速度、高增长的时代已成过去,在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钢铁生产能力形成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加速了产能过剩矛盾的形成,钢铁产业步入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现阶段,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好该发展机遇,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是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一次重要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96年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跻身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并在之后十几年里粗钢产量一直维持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始终保持着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当前,由于世界经济下行、需求持续低迷,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国际上一般把产能利用率作为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直接标准,欧美国家普遍认为产能利用率处在79%-83%较为合理,如果长时期内低于75%,则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2]。从产能利用率来看,自2013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低于75%的状态,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图1所示)。
图1 1996-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与产能利用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自2015年底的供给侧改革逐步开展以来,政策利好促使钢铁企业财务状况出现好转迹象。从2016年大部分钢铁企业中期财报可见,报告期内存货周转率同比上升且总量下降,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得到优化;同时,资产盈利能力、营业总收入和母公司净利等关键财务数据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如表1所示)。从钢铁市场反应上看,钢铁产品价格已实现反弹,大部分企业扭亏为盈。据中钢协统计,2016年上半年,其旗下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25.87亿元,同比增长4.27倍;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2.8%;销售利润率为0.97%。其中,1-2月份钢企普遍亏损,而3-6月份则实现盈利[3]。随着供给则改革的推进,钢铁产业库存周转速度不断加快,去库存已初见成效。
表1 钢铁行业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报告大厅和长江证券网整理所得
钢铁行业上连矿产资源业,中连煤炭、运输、电力行业,下接机械、汽车、轻工、房地产等行业,对产业集中度要求很高,可以说产业集中度的高低从一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钢铁行业的强弱[4]。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2005-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CR4)均值为21.51%,日本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CR4)均值为53.80%,美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CR4)均值为75.4%(如图2所示)。而我国钢铁行业前十家产业集中度从2010年最高值49.4%降到了2015年的34.2%[5](如图3所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CR4<30%且CR8<40%,市场结构仍属于竞争型。这离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前行业前十家企业集中度达60%的目标渐行渐远,过低的产业集中度使我国钢铁产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难以提升产业与国际竞争力。
图2 2005-2015年中国、日本、美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比较(CR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和我的钢铁网整理所得
图3 2005-2015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CR10)数据来源:2006-2016年中国钢铁统计年鉴
据统计,在我国钢材消费构成中,建筑业占到钢材消费的49.5%,机械占18.5%,轻工占6.3%,汽车约占5%[6]。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基础性的中低端产品,如,螺纹钢、小型材、线材等普通钢材[7]。而用于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制造等高端钢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低端钢铁产品已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高端钢铁产品逐步表现出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发展高端钢铁产品成为各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中、低端钢铁产品市场占比过高,产能严重过剩,且难以快速淘汰,而高端产品占比过低(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与日本低端、中端、高端钢铁产品比重数据来源:根据我的钢铁网和兰格钢铁网整理所得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55.8%; 而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是69.6%,超过平均水平13.8%[8]。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9],如果高于60%,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低,财务风险相对集中,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从而导致企业破产。2001-2007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企资产债率均控制在58%以内,属于健康水平。2008-2015年,钢铁产业在前期快速扩张产能与供给端结构性过剩双重挤压下,产品价格与销量不断下滑,钢铁产业从微利时代演变为亏损状态,且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其资产负债率均达60%以上(如图5所示),财务风险不断积聚,这将导致钢铁产业债务问题凸显。
图5 2001-2015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和“我的钢铁网”整理所得
钢铁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不仅对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且对环境也有很大的杀伤力。据统计,中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1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12%,废水排放约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65%,粉尘排放约占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65%,烟尘排放约占全国烟尘排放的8.3%,二氧化硫排放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7.4%,废气排放约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21.31%[10]。当前,我国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无法继续承受钢铁产业所带来的巨大污染。随着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力度不断加大,钢铁产业作为典型的重污染行业成为了环境治理的重点。自2013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部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其中涉及钢铁产业的内容非常具体,环保督察和问责制也将趋于常态化,这使得钢企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如果钢铁行业继续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是行不通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的高速增长,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扩大税收,把钢铁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纷纷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钢铁产业由此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扩张时期,这期间大批投资者涌进了钢铁行业,使得钢铁企业数量激增,而这些企业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中小钢企。这不断削弱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综合实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国内钢铁生产企业有 500 多家,其中民营钢企 400 多家;民营钢企中产能 1 000 万吨以上的 7 家,300到 1 000 万吨的 43 家,100 万吨到 300 万吨的不到 200 家,100 万吨以下的近 200 家[11]。而且这些钢铁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西部及东南地区分布较少,呈现出东多西少,北重南轻的分散布局(如图6所示)。截止2015年年底,北方粗钢产能规模已占全国的60%左右,而东南地区则因缺乏大型钢铁企业,钢铁产品长年供不应求(如图6所示)。
图6 2015年中国各区域钢产能占比数据来源:根据兰格钢铁网整理所得
我国钢铁产业工艺和装备落后程度较高,炼铁高炉中有4 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属于落后的,约占总能力的35%,其中属于限期淘汰的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生产能力约有3 000万吨;炼钢设备中,转炉约有1 200万吨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目前转炉的12%;电炉约有1 000万吨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电炉能力的34%[12]。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由于以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为主导的投资与消费的高速发展,为钢铁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使得钢铁企业只需生产中、低端产品便可在市场中立足,在利润与营销近视症的驱使下,盲目重复建设,一味追求中低端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技术改造与升级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以至于出现中低端钢铁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竞争激烈,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研究、开发费用仅占年销售收入的1%左右;全年新产品研发费用仅占当年销售收入0.8%,而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年销售额高2.5%-4%的水平[13],这也成为制约高端钢铁产品提高占比的又一瓶颈。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普遍举债发展从而背负了高额债务。而迫使钢铁大量负债筹资的原因,主要有产能盲目扩张、环保投入大、产品转型升级和钢铁生产流动资金需求高四个因素。近年来的钢铁产能持续增长状态,离不开钢企大规模扩张和投资,而仅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满足扩张需要;而改善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此外,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钢铁产业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完成产品与技术和升级改造,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钢企依靠长期负债融资成为必然选择。从传统产业的融资行为上看,这些来源于负债的资金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将进一步推高其资产负债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钢铁行业一直以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的粗放模式发展着,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众所周知,粗放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和规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方式的资源消耗和成本都比较高,且经济效益低,对环境的破坏大。特别是我国中小型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小,工艺基础设施差,科学技术含量低,与钢铁生产的规模化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工序能耗、指标、粉尘排放指标,小企业是大企业的几倍甚至几十倍[14]。
钢铁企业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就应运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优化钢铁产业组织结构,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全国性大型钢企。首先,政府应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设立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新(扩)建产能。其次,政府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从大局出发,鼓励钢企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支持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重组困难落后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也可通过并购,着力培养一批临海型大型钢铁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
传统的钢铁产品已失去竞争优势,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既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又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也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与推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钢铁企业首先应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消化过剩的中低端钢铁产品与产能,实现资金回笼,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可考虑将低端钢铁产品生产外包到经济要起飞、搞工业化的东南亚国家。其次,推行精益生产,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现有设备的改造与技术升级,注重增值活动,减少或杜绝生产中的各种浪费与污染,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政府可以采用行业标准、税收等市场手段加快钢铁产业升级,对通过技术改造与升级,实施行业新标准的钢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为转型升级的钢铁企业提供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高负债、高杠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在经济持续增长阶段有利于扩大企业利润,但当经济陷入下行通道时,将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钢铁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努力去杠杆,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削减企业的负债比例,降低运营成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于钢铁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优化来说,完善的财务预算将能够为企业正常运营提供支持,并改善原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成本控制能力,对不同项目投资进行合理平衡,从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费用。第二,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通过改进钢企应收账款的内控水平,必要时采取坏账回收的逐级措施,增强资金回收能力,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减少账务风险。第三,拓宽融资渠道。钢铁企业可从外部金融市场中吸收有利条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资本证券化、债务重组、债转股等金融方式,有效地降低企业债务比重,优化资本结构。第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钢企可加大对外部经济环境与融资环境的研究与监测,科学预测其变化与发展趋势,以降低未来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设立严格的行业与环保标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落后钢企产能;建立与完善节能减排税收体系,弥补现有资源税征收范围小、税率低的缺陷。引导钢企用新的、绿色的、节能的、生态的钢铁产能去替代那些落后的、黑色的、污染的、产生雾霾的钢铁产能。钢铁企业则需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或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的、低水平、低效率的产能。
总之,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技术含量低的扩张模式已不能再适应中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钢铁产业应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调整产品结构,适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强化产业竞争力;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控制好财务风险,改善运营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钢铁产业向绿色化、生态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梅,陈鹏.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序的量化分析与预警[J].中国软科学,2013(5):110-116.
[2] 李方.钢铁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症为何10年未愈?[N].中华工商时报,2016-04-15(3).
[3] 佚名.中钢协: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好转,利润同比增4.27倍[N].证券日报,2016-08-04(6).
[4] 黎玉柱,陈锶.中国钢铁行业结构特征及调整优化战略[J].结构调整,2006(5):21-24.
[5] 陈玉千.2015 年钢铁行业运行状况分析[J].冶金财会,2016(2):4-11.
[6] 时寒冰.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7] 楚振宇.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9):15-17.
[8] 李军.钢铁企业去杠杆途径探析[J].冶金财会,2017(3):19-20.
[9] 刘青,戴经跃.关于企业欲达到预期盈利水平的资产负债率的合理确定[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6-27.
[10] 王岭,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效果分析与前景[J].产经评论,2012(5):81-91.
[11] 刘兴国.以供给侧改革推动钢铁煤炭行业脱困[N].上海证券报,2016-04-20(9).
[12] 张福生.福建省M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网[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 王琼.浅析钢铁企业的低碳营销[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1(4):19-20.
[14] 徐秀芳,胡晓刚.我国钢铁行业扩张的特点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