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P范式对我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分析

2016-10-31 11:50汪雷
时代金融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间业务绩效集中度

汪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渐渐的脱离了早期大统一式的银行体制,但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仍然是银行业中最重要的业务。随着时代发展,我国金融业逐渐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一些国外的优秀商业银行进入形成了竞争。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率市场化脚步的加快等,都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便成为了平衡盈利与成本的最佳选择,从未得到了我国银行界的青睐。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商业银行己经开始发展中间业务,而我国的银行业中间业务起步比国外晚了三十多年,从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所发展。尽管这些年来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良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尚需改进。通过SCP的分析框架,经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集中度与中间业务绩效之间拥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需要通过提高市场的集中度来提高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绩效。

【关键词】银行业 市场份额 中间业务 集中度 结构 效率 绩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由于其重要的金融地位得到了颇多重视。从1986年起我国的银行业先后经历了银行体制的改革、不良资产的剥离、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上市等阶段,现如今我国的银行业已经拥有一定规模,在国际银行界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体系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型商业银行并存发展为基础。其中,在国内市场中牢牢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而在资本、软硬件设备等方面并不占有优势的城市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利用其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也拥有着不俗的竞争力。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尽管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关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己经超过了170多年,但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时间并不长。Benven(1954),Beyger(1987)提出“道德风险”理论,在该理论中他们认为是金融监管机构所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在间接驱动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投资不足”理论的提出者是ChristopherJames(1989),他认为中间业务的优势在于比银行原始的储蓄存款对存款准备金要求低,这一优势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并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McAndrews James.J(1990)认为表外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释放分别来自货币市场和大型企业的双重资金压力的良好途径,表外业务的盈利效果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愈加依赖手续费和佣金等服务带来的收入。经过对中间业务在欧洲区域的迅速的发展进行研究,Heffernan(1997)提出商业银行承压的主要原因包括:欧洲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利率市场化以及非常多的强势客户加入。提出“规避税收效应”理论的提出者Pennacchi(1998)指出,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监管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税收”成本。国外的学者主要运用了金融创新理论对中间业务发展方面进行研究。由Panzar J·C,WilligR·D(1981)等提出“范围经济”是中间业务经济效益研究的出发点,范围经济是指同步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比分别生产单一产品所需成本总和低的情况。在商业银行中同样存在范围经济。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的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历史较短,我国的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我国的研究集中于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杨星(1997)通过对中间业务的成因分析指出通过表外业务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是必要手段。戴国强(1998)指出通过借鉴优秀的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例子,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银行业。刘巧艳(2004)、涂玉华(2005)认为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时存在以下问题:产品种类少同质化程度高;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产品的收费没有固定的标准;缺乏专业人员和相关的先进技术。才宏远和王新华(2005)提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才能在国内更好的发展中间业务。柳青艳(2007)从扩大银行业务领域、构成银行新利润增长点、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等方面论述了在我国商发展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李义奇(2007)认为要引导商业银行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行为,不仅要依靠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林惠英(2010)从商业银行和客户两个不同的主体去研究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刘佳(2011)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国内银行界中间业务的现状,指出法律体系不完善、利润贡献度小等是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时喆(2013)认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界中间业务基础工具的普及率低,同时客户服务项目的品种数量少,需要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企业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等方面的各种关系及其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总和,其实质反映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壁垒。

(一)市场份额

为了反映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或垄断程度,我们用市场份额表示某家或某几家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比例,一般用行业中前几位企业销售收入占比来表示,即CRn其计算公式为:

N为X产业内全部企业数,Xi为X产业第i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子表示前n位企业销售收入之和。从银监会统计信息平台与各银行历年年报上的数据可得,2009至2014年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收入前4位到前8位银行的市场份额变化分别为:CR893%、CR484%(2009年);CR891%、CR481%(2010年);CR892%、CR480%(2011年);CR890%、CR478%(2012年);CR888%、CR475%(2013年)。

2009年至2014年,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它们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特别是从2011年以来这种趋势变得尤为明显。相比前4家,前8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市场份额也逐年下降,但它们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而且2014年市场份额还上升了3%。这些情况说明随着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份额逐年下降,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快速抢占中间业务市场,拓展了它们的市场份额,所以可以看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的中间业务市场具有明显的寡占特征。

(二)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反映了市场的垄断或竞争程度,也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包括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熵指数及洛伦兹曲线等。这篇文章中我们选用H指数来衡量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的集中度,H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X是指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的总规模;Si代表第i位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Xi代表着产业中第i位银行中间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n为银行业中的银行总数。通常来说市场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就越高,H值越大,也就是说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当市场上为独家企业垄断,此时H值为10000;当市场上拥有众多的企业,并且均匀占有市场,则此时该指数等于10000/n,当n趋于无穷大时,H值趋于零。根据上面公式,利用银监会统计信息平台与各银行历年年报发布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得出2009到2014年之间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的H指数分别为:2360.76(2009年),2117.13(2010年),1864.50(2011年),1651.42 (2012年),1502.59(2013年),1533.51(2014年)。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关于市场结构分类的有着划分标准:寡占型市场的H指数在1000以上,竞争型市场为1000以下。H指数在3000以上的为高寡占I型,指数值在1800~3000的为高寡占II型,而指数值在1400~1800的为低寡占I型,其中指数值为1000~1400的为低寡占II型,H指数的值介于500~1000的为竞争I型,500以下的为竞争II型。那么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结构正在从高寡占II型向竞争因素有所增强的低寡占I型过渡和演化。而美国司法部的指引则将H指数的值小于1000归为非集中行业,指数介于1000~1800的则为适度集中行业,指数高于1800就划归为高度集中行业。可以得到大体相似的结论。该结果与前面用市场份额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结构的判断一致。

(三)产品差异化

品种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仍然较少,而且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认真研究和科学的市场细分,我国商业银行各行之间的同业竞争普遍都采取无差异竞争策略,导致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可复制性强,劳动密集型特点明显。缺少产品自身特色,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很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进入壁垒

依据壁垒的定义Bain认为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和阻止进入的策略行为都是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但Stigler认为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化等并不构成壁垒,Stigler十分强调政府管制产生的壁垒。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由于银行业在资本机构、合约、信息公布已经风险方面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世界各国都对其实行较为严格的准入管制。对此,已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论证,我国实践中亦是如此。

由于政府严格的机构准入和业务准入管制等因素的存在,这就造成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结构具有寡占型特征。自2005年开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结构中的竞争因素有所增强,这将对改善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的意思是各个企业在市场上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行动从而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更大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竞争力或其他目标。企业的市场行为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的同时,通常也受到市场结构特征的限制。

(一)价格竞争及定价行为

在西方市场竞争中无论使用价格竞争手段还是非价格竞争手段,西方商业银行追求的战略目标都是长期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润。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使用价格竞争手段,则是一种明显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为了体现当期业绩,片面追求短期内的利益,没有长期战略目标。各行之间竞争激烈甚至不惜倒贴的行为导致了竞争的无序性,对产业的发展伤害很大。西方银行业表现为合作博弈,即既有竞争、更有合作,大银行之间一般不会展开“价格大战”之类的激烈竞争,常常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自律价格,共同分享市场收益。而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价格竞争导致同业机构签订的一些自律性质的同业公约很难得到真正执行。

(二)非价格行为

企业最基本的非价格行为包括研发、技术进步和广告,而技术进步经常会被看作是研发的结果。这些行为在企业中所起的核心作用都是为了扩大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根据科恩的研究,企业对研发进行投资,不仅是为了追求新产品,而且也是为了发展和保持它们吸收和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保持策略性优势。产品研发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由于研发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投入时间长等特征导致研发活动的成本很高,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本来的研发投入就少,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干脆放弃自主研发产品,一旦别人研发出新的产品,就开始抄袭跟风,同业之间的竞争极不规范。在广告投入方面,我国银行业大力投资广告宣传,每年都呈增长趋势,但是在中间业务上的广告投入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关于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及建议:一是中间业务市场绩效和市场份额、规模之间并没有正相关性,它们的正相关假设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就算是规模、市场份额大的银行,它们的中间业务绩效也许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业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规模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下而非市场力量作用下形成的,国有商业银行过大的规模非但没有实现规模经济,还导致了非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扩张中,切忌盲目追求规模与市场份额,而应高度关注其管理技术水平是否能适应,否则市场份额的提高必然以牺牲绩效为代价。二是中间业务绩效和集中度是具有正相关性的,所以我们要寻找在市场化竞争中所主导的银行集体,通过它们来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的绩效。三是中间业务绩效与银行效率之间也是显著正相关的。我们要通过提高效率来提高中间业务的绩效。四是中间业务市场绩效与证券市场成交量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证券市场越景气则银行业中间业务市场绩效越好。

参考文献

[1]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

[2]卫志民.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J].国外社会科学,2002,(5).

[3]代志华.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经济师,2006,(1).

[4]陈伟光.银行产业组织与中国银行业结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

[6]徐传谌.产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约翰.A.戈达德.欧洲银行业:效率、技术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黄志豪,于蓉.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

[9]肖兴志,张嫚.产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间业务绩效集中度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营改增”对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保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河北省各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