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2018-05-05 02:35李书红
关键词:通识外语教学外语

李书红

引 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观*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它注重教育对象“做为全人”的协调发展,强调通过整合知识体系,培养完整人格,尽可能做到“博”与“专”的结合。在大学阶段强调通识教育是希望在专业性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大学教育能更加重视知识广度(博)与深度(专)的结合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博”“专”的结合需考虑专业特点。外语专业教学,尤其是零起点外语教学,更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学生要有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凸显外语专业重要特色;另一方面,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知识广度、思辨能力与人格发展的平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有外语专业能力的高级人才。目前,有关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理论仍不完善,但在外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已成共识,无法回避。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零起点外语教学中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将通识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我国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一点思考。

一、外语专业教学中通识教育的研讨现状及零起点外语教学的特点

通识教育源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指不以谋生或从事某种职业为目的,追求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的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由教育受到了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的严重冲击。19世纪,部分欧美学者有感于大学分科过于专门,知识分割严重,在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由此,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地位和作用便成为大学教育发展史中未曾中断的课题,反映出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通识教育的讨论备受关注。各方普遍认同通识教育具有“非功利性”,它注重知识的广度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完整人格的培养,是打造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 《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现代大学教育,2011(2):96-101.。专家们从中国古代儒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观点,援引20世纪初蔡元培、吴宓、梅贻琦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主张,结合美国哈佛和耶鲁大学的教育经验论证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李曼丽教授总结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理论提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尽可能克服高等教育专业化代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一切才能、素质尽可能完全地发展,最终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人和合格公民而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李曼丽. 前揭书。同时,研讨各方也指出目前通识教育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将通识教育简单地规划为多开课、教学流于形式、师资短缺、难以把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在此大环境下,如何在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中有效地开展通识教育,拒绝片面、局限,关注开放、开拓、探究和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的框架下开展外语教学,找到外语专业与通识教育的平衡点成为外语专业教学讨论的热点。

语言能力是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特色和内容之一。长久以来,外语专业教学强调外语的工具性特征,过于偏重语言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外语人才知识能力过于单一,缺乏思想和创新意识,而外语专业也变成了“没有专业的专业”*杨连瑞等.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外语教育,2015(1):9-15.。上世纪90年代,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模式在欧美地区得到推崇,我国也根据社会需要提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语人才培养的不足,但教学仍过于功利,局限性凸显*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李伯和.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98-201.。进入21世纪,恢复外语教学的人文学科属性、突出外语专业特点的呼声不断*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胡文仲,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243-247;张绍杰. 《》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中国语,2010(3):4-9.,将通识教育与外语专业结合成为必需。王哲、李军军主张外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识教育,可以利用语言是文化载体的特性,采取以内容为主导的方法,用英(外)语扩宽知识,了解世界,使英(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陈坚林和顾世民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无法单独承担通识教育的重任,其根本仍是语言教学,大英课程应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兼顾人文性,尽量实现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内容荷载量的均衡,使之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否则大学英语教学将不堪重负。这两种观点在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尤其是外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中颇具代表性。

遗憾的是,上述讨论的大学专业外语教学均以英语教学为考察对象。实际上,目前在大多数涉及外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关系的研讨中,英语之外的情况鲜见笔端。非英语专业零起点的外语教学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仍有待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较为丰富,能够反映出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参照性,但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起点,入学后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语言技能,做到这些以后,已经没有时间再做其他事情*胡文仲. 前揭文。,以外语为媒介开展知识拓展受课时、学生语言水平和师资等因素影响,很难有效进行,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通识教育的开展。因此,如何在零起点教学中既保证任务繁重的语言技能培养、又兼顾通识教育更具挑战性。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找到外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点,由此入手,便可在保证外语专业学科特色、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努力在教学中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精髓,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开展通识教育,完善外语专业教学。

二、抓住外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契合点,践行通识理念

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李曼丽. 前揭书。。目前我国外语专业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工具性带来的许多问题都可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寻求解决。外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存在很多契合点。

表1 通识教育关注点与外语专业教学主要问题对照表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 1.知识结构既是通识教育的关注点,也是外语专业教学需要完善的问题,二者在这方面有共同的目标;2.外语专业教学中有待加强的思辨能力也是通识教育的关注点(能力结构);3.外语教学中需要完善的学术素养和人文情怀不仅与通识教育中能力结构相呼应,也是高雅情趣、独立人格和公民意识的关注对象。由此可见,外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在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思辨能力和培养学术素养(研学能力)三大方面*表中列出的人文情怀、公民意识、独立人格和丰富高雅的情趣可融合在能力培养当中,在此不单独讨论。十分契合。从这三方面入手,便可寻求外语能力培养与全人教育的双赢。

1. 知识结构:拓展知识与构建体系

语言承载文化,本身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外语教学可凭借语言的文化属性,涉猎文化涵盖的各个领域,有特色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

(1)由点及面的知识拓展和信息整合

零起点外语教学中,语言技能训练比重很大。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在语言讲解中使用含有文化附加值的例句或语料,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文化经典、地域风情、国际热点等多方面的词汇和相关信息,从而对相关国家和问题有碎片化的了解。但含有文化附加值的例句和语料的使用与通识教育的知识拓展仍有差距,要拓展知识,乃至构建体系,不仅要关注例句、语料中知识的含金量,更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并进一步挖掘。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信息的甄选上下功夫,还需注重信息间的联系,拓展要有连续性和持续性,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法,由点及面,要能启发学生,为其进一步的探讨提供基础和可能。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主动探寻,将看似分散的例句变成拓展知识、构建整体的有机部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又开启了延伸的大门。否则,补充的知识往往会成为彼此孤立的单个的点,信息分散无序,既容易忘记也达不到丰富知识和培养整合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需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灵活的把握,善于因势借力地把单纯的语言例句和语料变成层层递进的知识拓展和分析,增加语言教学中“通”的理念分享,传播通识的意识。

(2)知识拓展与体系构建需体现语言教学本身的特点,同以中文为媒介的通识教育相互补充

以外语为媒介的通识教育有别于中文的通识教育,可以利用语言本身的特点,凭借语料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语或表达法,一方面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把握由此折射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深入了解的愿望。例如:法语fille du roi(daughter of the king)字面意思是“国王的女儿”,是初学者即可看懂的词。但这个词本身却有特定的历史含义,专指17世纪受法国国王资助,被派往加拿大与到那里殖民的法国人婚配的法国女子。这些女子多为孤儿或出身贫寒,通常体型健壮可以适应加拿大艰苦的殖民生活,她们在平衡殖民性别、繁衍后代、开疆拓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个词折射的历史背景不仅涵盖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殖民政策,还可以扩展到加拿大乃至北美的历史,这个词中的女子没有“娇艳贵气”,更接近“强悍村妇”,是“国王的女儿”这表面光鲜的五个字无法充分体现的,这个词因而是从简单词汇加以拓展并需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含义的范例之一。外语教学中类似的实例很多,教师可以仔细发掘,适当选取,通过语言学习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自主拓展的意识。

(3)知识拓展与体系构建应突出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一方面,知识拓展与体系构建要与语种相结合,有层次地展开,首先应关注目标语地区的文化和区域研究,以此为基础进行跨文化、跨区域的思考或向其它语种地区延展。另一方面,也是要着重强调的,语言能力是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零起点外语教学在这方面的任务更是繁重,因此,知识拓展和语言点讲解在课堂上的比例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控制。语言能力的精加工应该始终是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毕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英(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区别于非英(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志*文秋芳. 《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此为核心有计划地合理拓展,确保专业特色,避免舍本逐末。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在语言与知识兼顾的教学中传授精华,在有限的课时内,争取最大效益。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外语界研讨的热点。同其它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思辨能力的提升速度明显缓慢,原因之一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外语教学中份额不足*文秋芳等.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目前,思辨能力与外语教学的有机融合仍是探索的课题。这方面,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十分关键。

孙有中教授曾指出:教师应将思辨二字写进大脑,写进自己的教学计划中:一门课虽不能面面俱到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各个方面,但教师至少可以限定自己在这门课上培养有限的思辨能力的子技能;一堂课虽不能每时每刻充满思辨的火花,但每堂课至少要有几个“learning moments”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孙有中. 《在“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上的讲话》. 2015年8月8日,http://teacher.unipus.cn/workshopnew/detail.php?WorkshopID=188. 访问日期:2016年8月26日。。

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有培养思辨能力的意识,使之成为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思辨训练应同具体课堂和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火花虽小,却可以构成美丽的烟火。

实际上,学习一门外语也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文秋芳,孙旻.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外语课堂上,教师可提醒学生关注语料承载的观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视角,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做跨文化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思辨能力。

以零起点教学中比重很大的精读教学为例。通常情况下,受课时限制,精读教学往往专注于语言点的讲解。而实际上,精读教师可在语言讲解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结构和主旨,分析其折射的社会、文化现象,并适时使用课文的语法词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加强了语言习得,又训练了学生分析拓展和逻辑陈述的能力,让学生的造句和外语表达不仅是语法、词汇的练习,更是“言之有物”、乃至“言之有理”的思想的阐述,避免语言教学中出现“以成人的头脑,使用幼儿的语言,表达孩童的思想”的现象。例如,法语二年级精读有一篇关于“法国人阅读习惯”的课文,语言讲解中老师结合之前学到的“对比”表达法和本课生词,启发学生就中国人和法国人的阅读习惯加以对比。尽管只是三五句的陈述,但讨论却涉及了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竞争、文化传统的保持、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虽然受课时的限制,练习时间比较短,寥寥几句,但探究的精神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就在每次的训练中逐步成为学生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表述能力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有想法,但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缺乏层次,逻辑性差。这种小型的表述恰可在这方面帮助学生积跬步,见长效。

3. 培养学生自主研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与学是教育的两方面,教师的努力最终还要学生接受、消化。外语专业课堂上通识教育的开展毕竟有限,但通识教育的意识及其承载的探索精神、开放的视角和包容的胸襟以及人文情怀却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传递给学生,成为学生终其一生的心智习惯*李曼丽. 前揭书。,并体现在学生学术素养和自主研学能力的提升上。

在这方面,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拓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可根据课型和学生语言程度等因素组织小对话、情景小剧、仿写、续写、辩论、模拟国际会议、外事活动、记者招待会等多种活动,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自主研学的综合能力结合在一起,既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又丰富了词汇,强化语言习得,更培养并提升了学生自主研学的综合能力。

以主题宣讲活动(presentation)为例:虽然许多学校都将主题宣讲引入课堂,但如何有效开展、挖掘仍需讨论。主题宣讲是指学生就某一主题加以介绍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要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炼、组织,最后以口头陈述的形式借助多媒体手段将研学成果展示给大家。在这项活动当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how)、结论(so)等问题,除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分析资料、综合梳理、逻辑论述及当众表达的能力外,还可关注学生批判精神、问题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在主题陈述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可在研究方法和论证逻辑上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主题陈述后,教师的公开点评则是同全体师生分享经验,开拓思路和视角的良机。在这项活动中,教师从哪些角度、以何种方法讲评,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如何面对学生的反馈等是这项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值得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把这项活动变成有外语专业教学特色的通识教育的有效手段。虽然各种课堂活动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只要设计和引导得当,都可从不同角度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研学能力。

三、反思

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由来已久,但在大学、尤其是外语专业教学中的推广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的培养任务繁重,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的“博”,尤其是相关知识的整合和思辨培养就容易在外语教学中被忽视,加上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缺乏通识教育的熏陶,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薄弱,缺乏通识教育的意识,从根本上制约了通识教育观的落实。

长久以来,知识拓展、观点表述、跨文化意识在许多学校的外语专业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如果辅之以通识教育的理论,加强教师通识教育意识,便可在原有的教学传统和经验基础上,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有效地引入外语课堂,使外语专业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教师也需充分了解通识教育等多种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拓展、学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获取、问题分析、批判思维及独立研学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抓住通识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的契合点,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有学科特点,乃至有语种特点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一蹴而就,亦非单个教师可独立完成,但却可以通过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点滴汇成;课堂上可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探索和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却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源泉。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导向。因此,教师需在领会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的目的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使通识教育的理念精髓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当中,利用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契合点,有步骤、分阶段,结合课程特点、语种特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不急功近利地开展教学,要让通识教育承载的探究、开放、包容、理性等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影响学生,促使其成为学生可受益终生的心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林晓,何莲珍. 《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61-66.。为此,教师也应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将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通识教育信念的树立除教师主体认识外,还需要微观的学校环境因素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共同推进*冯新华. 《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1-1012501384.htm.访问日期:2016年8月18日。。

结 语

作为一种大学教育观,通识教育既需要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也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深刻领会这种理念,才能在自己的课堂和能力范围内加以实施。大学外语专业教学应在大学教育的框架下,凸显外语专业特点。零起点外语教学也需突破自身局限,加强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开展有外语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为此,可将通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结合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通识的意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在打造坚实语言功底、拓宽知识面的前提下,关注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增加学生整合知识、思辨创新、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扩展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等人文情怀,从而达到通识教育的实质目的。这种理念的内化和落实需要教育者自身在学识上能够深入浅出,并拥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和使命感,才能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外语教学融为一体,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的高级外语人才。

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 《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现代大学教育,2011(2):96-101.

陈坚林,顾世民. 《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外语电化教学,2011(137):3-8.

冯新华. 《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教育部.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5-10-2]. http://flc.hqu.edu.cn/s/51/t/268/1b/71/info7025.htm.

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243-247.

李伯和.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98-201.

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林晓,何莲珍. 《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61-66.

孙有中. 《在“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上的讲话》.2015.8.8.

王鲁男. 《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1):922-931.

王哲,李军军. 《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 外语电化教学,2010(135):3-8.

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

文秋芳. 《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文秋芳,孙旻.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

杨连瑞,陈士法,张琴.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外语教育,2015(1):9-15.

张绍杰. 《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中国语,2010(3):4-9.

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

猜你喜欢
通识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通识少年“种”石油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