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虹
【摘 要】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写话”教材具有如下特色:1.增加表达练习数量,努力衔接第二学段习作要求;2. 对应《语文课程标准》,有机落实写话教学目标;3. 阅读写话整组编排,自然呈现双线结构要求;4.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写话思维水平。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加强并落实从起始阶段就重视书面表达的理念和要求。
【关键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写话;教材解析
一线教师对于表达类课型“又爱又怕”。“爱”是因为知道表达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怕”是因为表达课和阅读课相比,教学规律更难琢磨,课堂生成更难把握,对教师即时点拨能力要求更高。为了引导教师从起始年级就重视研究书面表达,统编教材二年级上、下两册在写话内容选择和编写思路等方面动足了脑筋。以下主要以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解读统编教材在“写话”部分的编排特色。
统编教材二年级写话练习的次数较原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请见下表。
统编教材在上册和下册各增加一次写话练习,同时二年级下册教材在课后练习题和字词句运用中另安排4次写话练习,增加了学生动笔练习的机会。除了书面表达练习,教材还大量安排了学生口语表达练习,比如第一课《找春天》课后练习中编排了选做题“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说一说”,又如《小马过河》一文的课后练习中,编排了练习题“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二年级下册教材,仅“讲故事”练习就达6次。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至少有以下三方面意图。
1.改变“重阅读轻表达”的教学现状。通过教材引导教师关注表达,让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步发展。温儒敏教授也曾指出:统编教材中课文与识字量减少,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减负”。这样编排是为了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加重视表达、读书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增加表达练习次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2.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思路,二年级写话练习次数不多,但是学生升入三年级后,第一单元就进行习作,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在表达方面的要求跨度大,缺少衔接,让部分学生进入三年级就遭遇书面表达的“当头一棒”。因此,统编教材增加表达练习的数量,目的是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3.遵循从说到写的学习规律。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书面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习者还不能熟练掌握一种新方法时,可以边做边讲,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这样可以帮助理清思路,更快掌握方法。口语表达能帮助学生逐步理清表达的思路,建立语言表达的有序思维。
统编教材编写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总纲要,分解落实《课标》中各学段相关教学目标和内容,让《课标》不再是大而空的标签。教材中“写话”部分的编写对应《课标》中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和内容,让教材编写有本可循,有据可依。
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话内容为“我的小伙伴”。这一话题很好地对应了《课标》第一学段写话部分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写自己的好伙伴,就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每个人的好伙伴都是可以自主选择的,这是教材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能说的话。
又如第六单元,写话提示是“大自然真是奇妙啊!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着很多‘问号?把它们写下来”,这既是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同时又是对应《课标》中的另一个写话目标“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生在平时的写话练习中,使用逗号、句号的机会较多,问号、感叹号使用频率不高,这一单元写话练习,创设真实的表达需求,让学生练习使用问号。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单元整组方式进行教材编排。阅读和习作前后贯通,互为促进。这样的编排思路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就有体现(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单元写话内容和单元课文主题是相吻合的。比如第四单元的课文都和“童话”有关,写话内容也确定为“写童话”;第六单元课文主题和写话内容都与“自然”有关;第七单元每一篇课文的主角都是动物,于是写话内容也和动物相关。阅读和写话在主题上自然交融,单元编排浑然一体,阅读为写话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统编教材在单元组织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采取“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因此,单元的课文和写话之间除了人文主题契合之外,还在语文知识、学习策略、语言文字运用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单元写童话,教材中有这样的提示语:写的时候,可以用上下面的词语“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将句子与句子连接过渡,勾画了故事的大致结构。这是本次写话练习中非常重要的写话策略和语用知识点。这一单元的课文也出现过这样的语言现象:《枫树上的喜鹊》一课出现过表示时间的词语:“上个星期天早上”“从那天起”“今天早上”,这些词语对故事有序表达起到串联引导的作用;《我是一只小虫子》中也有这样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早上醒来”“走在外面”“夜晚”。将时间叙述作为故事创作的重要线索,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学习句与句之间的连接,突破写话的真实难点,语言发展可以踏上新的台阶。
第六单元让学生对大自然提出疑问,疑问从何而来呢?一是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周围世界生发的疑问,二是在阅读过程中生发疑问。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质疑方式的示范。教材中共示范了7个问题,其中有多个问题来自课文内容。如“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儿去了”“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这几个问题都来自课文《雷雨》,“石头上怎么会有贝壳呢?”来自这一单元“我爱阅读”中《最大的“书”》一课。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出疑问,这就是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
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着力提升写话思维水平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进步又促进思维的进步。教材编排重视学生写话思维的培育,指向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呢?以第六单元为例,教材所呈现的7个问题是经过精心斟酌的。
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
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
树叶的形状为什么是各种各样的?
花儿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儿去了?
是誰告诉蝉要下雨了?
石头上怎么会有贝壳呢?
这7个问题的秘妙何在?妙处一:问题1、问题2与天文有关,问题3、问题4与植物有关,问题5、问题6与动物有关,问题7与地质有关。对繁杂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发现提问可以“上天入地”,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有序思考,为学生质疑提供思考路径。妙处二:同样是提出问题,提问的方式可以不同,“为什么”一词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子中间。除了用“为什么”提问,还可以使用“哪儿、是谁、怎么”等词语来提出问题,这是对写话发散思维的培养。
以上四方面是对二年级下册写话部分教材特色的解析。研读教材,借用教材促发真实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