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春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传统的教师权威构成体系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权威面临着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因此必须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尊重学生纳入教师权威的重构体系,是新形势下教师权威面临的新问题的合理的解决方案之一。
关键词:教师权威;尊重学生;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06-02
一、古代社会中教师的权威性及其成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学生,这种绝对的权威在古代中国的典籍里也多有体现。在明代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并且其权威性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古代社会中,教师能够拥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原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尊徒卑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满足封建统治的需要,使学生很早的就适应了制度化的领导过程,以便其通过科举等选拔考试后入仕做官;另一方面原因是古代的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獲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因此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的逐步确立,教育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愈来愈强,教学内容也从原始社会的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为主转向了以考试内容为主。作为教师,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而且要钻研考试方法与技巧,同时教师还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并能对学生在心智成长上加以辅导。因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其权威性也毋庸置疑。
二、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
1.社会的进步使得教师权威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进入了工业社会之后,在其初期阶段,教学组织形式是相对松散的,入学时间、教学进度都不一致,这样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效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并完善了班级授课制理论,要求教师要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和预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授课[1-3]。班级制的教学方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对教师而言同时面对多个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将其置身至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进而愈发凸显其权威。
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和权威地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教育家赫尔巴特和杜威之间的争论。不管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还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从中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的权威性面临着新的挑战。
2.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来共享资源,使传承了千百年的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的全面普及使得教育和教学资源的全球化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其他教师的现场教学或者共享的教学录像,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
(2)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使得“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不必再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
随着在线教育的市场不断扩张,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构成极大挑战,教师不再垄断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其权威在面临着消解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构的机遇。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权威的重构
1.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权威重构的必要性。新的形势下有的学者认为教师已无存在的必要,主张完全消解教师的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中不可获取的环节,主张完全保留教师的权威;还有的学者认为历经几千年的传统教师权威已无法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教育,但教师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主张部分消解教师的权威,剔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补充进合理的成分,即教师权威的合理重构。
在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上,教师的权威历经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演变,其构成既包含经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不合理的部分。首先,传统的教师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而树立的,“天地君亲师”这样的排序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其次,传统的教育是以通过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为目标,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取都是教师决定的,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再有,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是以多少人通过考试作为考核教师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自然的教师也把学生的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之一,学生的其他特长难以得到发掘和发展;最后,传统的教学多为说教,部分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仍然沿袭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垄断地位,学生及家长给予其充分的尊重,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盲从。反过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与认同,这也是上述不合理部分存在的原因之一。
2.尊重学生是高校教师权威重构时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面对的“95后”是生活在互联网的一代。既然传统的教师权威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那么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权威重构时就必须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权威重构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正如文华学院的刘献君校长指出,尊重学生是学校教育要重点关注之处[4]。
尊重学生的核心问题是在教师内心中学生与教师的相对位置关系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在。教师只有放下权威的身段,将学生看作地位等同自身的个体,才能真正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学生内心是渴望建立与教师的平等关系的。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高等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该阶段的学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都以毕业时找到理想工作作为短期目标。“95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其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都不尽相同。全班同一张课表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文华学院推广的“一生一课表”就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设定教学生考核办法时,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引入灵活的、发展型的评价机制,不能将传统的终结性和绝对性评价结果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2017年1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部分指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灵活的发展性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预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在新技术、新事物不断出现的信息社会,尊重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能够坚持终身学习。高校教师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继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灵活地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从简单的黑板到多媒体、再到微课和慕课,将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之中,将会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深刻,更加富有吸引力。
四、总结
教师的权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随着教育的产生而出现,又因为社会对教育重视的不断增强,它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权威又面临着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教师权威重构的机遇。教师权威是一个复合问题,具有多元化的属性。将尊重学生纳入教师权威的重构体系,是新形势下教师权威面临的新问题的合理的解决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刘献君.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的若干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