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高建中 杨新娟
摘要:与专业教育不同,双创教育要改变单纯的传授知识模式,向注重培养创新意识转变,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质。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必须创设双创教育协作体系,需要充实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改进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双创教育实践、培养双创师资队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08-04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蕴涵在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创新型社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双创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业能力为基本目的,激发受教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新型教育。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三本护照。2015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术精英,培养方式强调满足各行各业在社会蓬勃发展中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种教育战略对促进城乡大众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需求的要求,目标转向培养具有双创意识、能够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开拓型高级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溶入社会、提高高教价值的根本出路。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单纯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双创教育的传统模式已发生改变。双创教育不同于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双创知识讲授上,也不能仅仅沿袭传统的教育路径,而应该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训为平台,开拓体验式教育,提升双创教育的成效[1]。
二、双创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础上的功能。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通过高校师生创新创造性的劳动实现智力的价值,教师和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意识是关键因素。实践中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功能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高水平大学在这方面的贡献与社会的期待有较大落差,与自身地位、责任不匹配[2]。
当前,双创教育理念滞后,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脱节是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单一、相互模仿,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错位,历届学生就业难和社会双创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长期存在,这限制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部分高校已借鉴国内外经验创建了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双创教育体系,但大多数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存在千校一面、模式类同,缺乏地区特色和专业特色等问题[3]。
创新意识主要是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把创新精神作为一种习惯内化到个体生活。创新教育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高校需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双创奠定良好的思维条件。创业教育旨在培育未来的创业者,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以期造就高素质创业者。创业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創新实践中,为未来创业积累经验。实践中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关系的认知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侧重“创业教育”的学者认为双创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教育”,实现方式是“择业就业技能教育”,把创业教育当作双创教育的唯一内容,把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解决学生就业难作为双创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以短期成就衡量双创教育实效的标准缺乏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创业目标,重视培训的实用性,重视商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教育对个体气质、技能的完善。第二种侧重“创新教育”,认为创新教育是双创教育的核心,甚至认为创新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其实,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都致力于对学生某方面或综合技能的培育,但双创教育的方向是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深入教育,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相对于双创教育而言,是对偏才培养模式的矫正,而双创教育是对高端创业专才教育的推动。将双创教育混同于素质教育会导致双创教育失去“创新”、“创业”的核心精神,造成双创教育空壳化。上述两种认识都有片面性。双创教育建立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生关系,创业是结果,创新是内在素养,而双创教育则是实现方式。双创教育既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双创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塑造[4]。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能改进智商与情商的培养,促进知识、素质、能力和文化的同步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双创能力。这要求高校创新教育制度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和技能出发创新教学评价和质量管理制度,少一些功利色彩。与素质教育不同,双创教育要改变单纯的传授知识模式,向注重培养创新意识转变,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质[5]。双创人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应对双创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最终走向成功。在区分双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在专业知识教学之余,开设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类的课程,将素质教育作为双创教育的组成部分,加大人文、心理和双创人才的启蒙和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些高校延伸第二课堂,组建学术性或社会性的社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对双创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6]。
三、协作体系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能仅依靠有限的高校资源,而必须联合政府、企业等各主体,创设双创教育协作体系,为双创学习提供基础平台。
(一)政府引导和支持双创教育
1.通过政策指导推进双创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双创教育政策进行框架设计和方向引导,改进教育技术、打破资源条块分割和增强政策效度。政府应结合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教育目标等因素引领和带动双创教育。同时,加大《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力度,将双创能力培养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双创教育的教学比重,追踪历届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适时评价高校双创教育状态。还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方法对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内容之一。
2.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双创教育。政府应兼顾企事业单位盈利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建立各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当前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已出台一些如行政收费减免、特殊项目资助、小额贷款支持等鼓励政策,但因为具体责任对象和具体实施方案不得力,相关利益主体激励不足,一些政策难以落实。政府应在行政、工商、税收等方面制定双创优惠政策,解决户口、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帮助毕业生突破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双创资金瓶颈。此外,政府应大力倡导双创舆论环境,引导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强化“万众创新”意识,消减双创畏难情绪,提高双创活动荣誉感,树立双创典型,通过明星效应鼓舞学生投身双创活动。
美国对创新创业者的支持政策可供借鉴。美国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大学、社会机构、投资机构提供赠款项目,对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经费支持;大学教师和企业导师对创业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融资、经营管理、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服务;大学和社会机构建设了大量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办公场地租用服务。这些措施帮助青年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创业成功率[7]。
(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深化双创教育
产学研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创人才的捷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同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在资金和服务方面形成互补。实践中应基于本校特色,增加产学研工作实效,建立专业性、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路径。定位精准的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实训模式,助推产学研发展,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目前多数高校已主动联系企业,挂靠企业建立创新实训基地,企业扮演赞助者或场地租赁者的角色。但这种浅层合作缺乏可持续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基于双创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能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深化合作机制。双创教育也应当积极探索高校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的结合点,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工作的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在校师生在产学研基地进行双创,鼓励教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进行技术投入或咨询服务。例如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立的全球创新中心,微软从经费、师资、技术三方面对中心进行支持,对学生双创项目提供支持和咨询指导。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创新中心与当地商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院以赠款项目的形式,基于研究创新帮助地方企业更新生产流程或推出新产品[7]。企业还可以在高校设立双创基金或奖学金,支持学生研发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双创能力。
(三)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全员、全过程的双创育人型教育模式
在学校层面,可以成立学生双创教育中心,召集院系教学主管和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负责全面规划、指导和协调校内外教学资源,开设双创教学项目,选拔培养双创师资,制定双创教育实施计划和步骤。教学单位应把握双创教育趋势,在日常教学环节贯彻双创教育内容,建立双创教育组织体系。学校教务部门应兼顾双创教育的要求,健全双创教育规范,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双创教育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撑,构建双创教育制度体系。此外,学生工作部门可以成立学生双创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指导和扶持学生创新创业[8]。
四、双创教育体系保障机制
(一)充实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双创教育需要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具有前沿性与实用性,能与专业课相互融合。首先,双创教育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具有普适性与创造性。双创教育课程配合专业课程,将创新与创业意识、技能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专业课与双创课整合而组成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其次,双创教育课程是专业知识和双创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双创教育课程学习,学生将拥有双创必备的知识体系,用于毕业后创业实践。第三,双创教育课程紧跟时代要求。高校应依据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而创设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编写符合时代背景的特色教材,使双创人才培养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社会需求,最终为社会发展服务[9]。
(二)改进双创教育教学方法
双创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有较大差异,应采取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现有的双创教育基本以传统讲授为主,主要依赖课堂讲解,而案例讨论、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双创教育要求高校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双创理论,由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要将双创教育贯穿培养方案的全领域,把双创素质和能力培养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创建专业化、系统化双创教育平台。可以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双创教育。双创教育方式主要有:典型案例分析——搜集和研讨双创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使学生获得基础经验和教训,减少学生未来双创可能走入的误区;实地参观企业创业史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使学生领会创新创业流程,激励自己的创新精神,树立起勇担风险、开拓进取的精神,调整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追求;创新演练——通过建设实验室、学生创新社团和创业基地等平台,让学生模拟创新创业过程,检验自己的双创构想,体验双创过程中的细节,从而能够结合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双创能力,并规划职业生涯。此外,还可以通过支持学生组建学术型社团、学生志愿者组织和创业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将双创活动向社会延伸;建立社会性双创教育平台,通过实战演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双创积极性[10]。
(三)加强双创教育实践
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性突出,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和科研资源,支持学生的双创实践,培养学生的双创技能。结合专业教育的双创教育能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为以后双创活动打下基础。部分高校为此专门开设了实践课,通过与企业协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训练,积累实践经验。一些高校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创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双创热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1]。一些高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和孵化器等基地,在这些基地里,学校提供资金、技术、场地、设备等,学生运作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创业计划,共同展开双创实践。这种方式实现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双创能力。一些高校为在校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部分学生还自主开设快递服务公司、家政公司、学生维修公司和跑腿公司等,这种形式的双创实践也获得了实效。
(四)培养双创师资队伍
教师是双创教育的施教者,在双创教育质量上起着关键作用。双创教育在我国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专任教师缺乏,双创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在双创师资培训上,也多以理论培训为主,创业过程的演练和实践比重很少,双创师资技能仍有欠缺。目前,开设双创教育的课程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辅导员或文科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数教师虽有双创理论但从未参与创新创业,双创实际经验较少,所以授课时难以系统地讲授,也难以结合切身感受进行言传身教。合格的双创教师既要有较高的双创理论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双创教师应当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能够进行实践教学,他们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11]。
高校应以本校师资为主,积极选拔有相关经历的教师作为双创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形成稳定的双创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更专业、质量更高的培养方案。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组建实践经验丰富且教学方式多样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家和创业者等专业人士作兼职教师。结构合理的双创师资团队应包括经济、工程、投资、企业等各领域内的专家。学校还可以与双创教育相关的社会力量合作,组建专职教师队伍,多渠道聘请兼职教师,邀请成功创新者、企业家、职业指导师、技术创新专家、风险投资家到学校讲学或从事双创教育工作。这样的双创师资团队具备跨领域合作思维,对双创精神感同身受,对双创教育更富于激情。
双创师资团队需配套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聘任规划落实任务要求。兼职教师主要讲授与通识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性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专任教师则侧重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双创理论素养。同时,鼓励师生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实地学习企业创办经验,积累双创素材,逐步成长为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燕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8-130.
[2]邓军,邓雯雯,张佩霞.高水平大学发展创新创业型成人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03):35-38.
[3]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01):33-39.
[4]刘福才,王发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8):6-11.
[5]庞鑫培.论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04):33-37.
[6]徐孝昶,宋思运,姜慧等.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3,(02):56-59.
[7]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8]乜晓燕,马玲,李德才.困境与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147-149.
[9]尹翔,郗芙蓉.大學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10]党跃武.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以四川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03):2-6,57.
[11]廖琪丽,孟秀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74-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