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敬泽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小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的学生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亲身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小学生在体验之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获取数学知识。
关键词:引导;小学生;数学体验;数学学习;浅析;有效途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必须是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佳途径就是学生自己亲身参与进来。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更是一种生命的经历过程,是学生生活的亲自体验。数学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目标的载体,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将参与数学体验、探究、探讨、思维的权力赋予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去参与、去体验。
一、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设成功之情境,让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师要努力為小学生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小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那份快乐,在体验中探究,数学学习就会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过程,使小学生拥有通过自主参与而努力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内容时,我为了使小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到那份自我创造的成就感,我为小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找寻我们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实例,想一想,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的形状呢?使用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不可以吗?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找寻的实例较多,知道得多。”课堂上,我对小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给予表扬与肯定,学生看见自己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认同和同学的赞许,成就感便会随之产生,数学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了。
再如我们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就于课前设置一个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小学生去争当“小小银行家”。活动要求“小小银行家”必须了解掌握相关的人民币知识,在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为了争当小小银行家,同学们先去他们的生活中捕捉人民币知识的素材,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为争当小小银行家做好准备工作。
上课开始,我就请参与的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了解,因为学生在课前做了全面细致的准备,所以课上他们都争着抢着阐述自己的观点。人民币的外表、样式特点,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介绍起外国钱币的相关知识,应有尽有。此时的我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之后,立马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其他的同学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获取到了数学知识,充分体验到了获取成功的那份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前进动力,为小学生后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在小学由于年级的不同,他们对学习产生的兴致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相对小些,他们对奇异未见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一幅幅反映的问题情境画面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觉,这样就能够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时候,我为学生编创童话故事引入数学学习的内容,小兔子长大了,都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去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开垦了一块地种萝卜,大哥开垦了2亩地,二哥开垦了3亩地,三弟开垦了1亩地。大哥种的地到秋天收了6500斤,二哥种的地到秋天收了8500斤,三弟种的地到秋天收了3500斤。他们开垦的地谁的多,谁的少?他们到了秋天收到的萝卜谁的多,谁的少?随着多媒体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开垦土地的多少及收获萝卜的多少,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情境中体验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给自己展示的机会,新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为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我们在教学7加几的内容时,我为学生出示学校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情境图看到的情形说给同学们听。学校课间活动的这一情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画面,它贴近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来。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内容,把计算问题和教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环节完全放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模式,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体验到了成功的那份喜悦。
参考文献:
单亚群.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9(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