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方 锐,段吾磊,周 骞,唐路军,谭元生△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7;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高血压病(EH)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病,易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病证型分布特征与地域、饮食、生活方式、年龄及病程等诸多因素相关,各地区患者资料亦有较大差别。长沙市是我国高血压病高发地区,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达63.55%[1],且长沙市地处我国中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其特定地域环境、气候、饮食结构及人群体质差异,其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及衍变都有其特殊性。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讲求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寓于“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与因病制宜”原则中,同时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当今医学界公认进行临床研究最为科学的方法学[2]。为了对长沙市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管控,本研究遵循横断面调查方法,观察长沙市中老年高血压群体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中医证候与其年龄、高血压病程、不同舌下脉络与生物学指标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本地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实地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从长沙市5个行政区中随机调取高血压管理系统中截止到2012年12月存档的高血压患者档案管理信息,对确诊为高血压,年龄45周岁以上患者采取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398例。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10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有关内容。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SBP≥140 mmHg和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2002版的证候诊断标准,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医内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中相关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包括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无证可辨的患者定义为其他证型。
纳入标准:年龄≥45岁;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或既往经临床医师诊断为高血压现仍在服用降压药者,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标准: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合并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不清者;不能配合课题组进行中医相关症状、舌脉象采集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与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结合亚洲人群特点:超重为BMI>23 kg/m2,肥胖为BMI>25 kg/m2[4]];患病资料:合并其他疾病情况、高血压病家族遗传史、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服药情况及药物种类和控制效果;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
共收集有效问卷398份,其中男性196例占49.20%,女性202例占50.80%。年龄46~90岁,年龄平均(63.85±1.28)岁。398例患者中,高血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42年;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79岁;其中1级高血压为46例,2级高血压135例,3级高血压217例,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374例占94.90%;BMI平均为23.26±0.26 kg/m2,其中超重者占54.3%,多集中在肥胖前期(34.40%)和I度肥胖(18.30%)。
2.2.1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症状分布规律 图1显示,在所调查的患者所有症状分布中,最常见的前十位症状依次为眩晕、头痛、失眠多梦、夜尿频、耳鸣、腰酸、急躁易怒、口干、心悸、健忘。
2.2.2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要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表1显示,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10 %的证型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
表2显示,经非参数秩和检验χ2=44.570,P=0.001,说明不同舌下脉络的病例在证型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下脉络异常者(包括增粗或瘀点瘀斑或曲张)比例,依次为瘀血阻络证异常者82.70%,阴虚阳亢80.4%,阴阳两虚74.5%,肝火亢盛证55.9%,气阴两虚52.9%,痰湿壅盛证异常者28.9%。
表1 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证型分布
2.4.1 不同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及血压水平比较 表3、4显示,398例患者中医证型年龄与病程分析中,经t检验瘀血阻络证的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肝火亢盛证患者的构成比呈降低趋势,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患者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经t检验,阴虚阳亢证的病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较短的患者中,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气阴两虚证的构成比较高,随着患者病程的增加,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构成比上升。398例患者中医证型血压水平分析中,肝火亢盛证患者较痰湿壅盛证患者的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患者的收缩压较气阴两虚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症状分布图
舌下脉络增粗瘀点瘀斑曲张正常频数比例(%)频数比例(%)频数比例(%)频数比例(%)肝火亢盛证2033.8046.80915.302644.10痰湿壅盛证1221.7011.7035.503871.10瘀血阻络证1732.70611.502038.50917.30阴虚阳亢证3833.901715.203531.302219.60阴阳两虚证2141.201223.5059.801325.50气阴两虚证1131.3038.10513.501747.10
2.4.2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脂、BMI、ET、CA、E2的分析 表4显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患者血脂水平与BMI较其他3种证型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瘀血阻络证内皮素ET较高,而肝火亢盛证患者外周儿茶酚胺CA较高,阴阳两虚证血浆雌二醇较高(P<0.05)。
表3 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年龄比较
注:与肝火亢盛证比较:☆P<0.05,☆☆P<0.01;与痰湿壅盛证比较:ΔP<0.05,ΔΔP<0.01
高血压病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风眩”等范畴。其主要病理环节为风、火、痰、瘀、虚,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痰浊内蕴为标。其主要证型有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和瘀血阻络证。
表4 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水平比较
注:与痰湿壅盛证比较:ΔP<0.05,ΔΔP<0.01;与气阴两虚证比较:◇P<0.05,◇◇P<0.01
本次研究发现,在高龄患者中,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与瘀血阻络证患者构成比上升,肝火亢盛证患者构成比下降。而在病程较短的患者中,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的构成比较高,随着患者病程的增加,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构成比上升。间接说明高血压病证型的变化可能存在着一个由实证发展为虚证的过程,开始以肝阳上亢、痰湿壅盛为多(实证为多),而随着年龄增大,病程延长,转变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为主(虚证为主),这一发现符合国内学者总结的高血压病发病多从实证开始,进而发展至虚证的规律[5]。即较为年轻的高血压病患者,素体阳盛,气郁化火,灼伤肝阴可见肝火亢盛证居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或痰浊中阻,可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增加,出现阴虚阳亢的本虚标实证;当年龄进一步增加,病久不愈、阴阳失衡,继续加重终致阴阳两虚。病程分布上,此次所调查患者老年居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步入老年,机体生理功能衰退,多见肾虚精亏,虚阳失潜,致阴虚阳亢证增加,且久病多瘀,瘀血阻络构成比例增加;若当阴阳失衡持续时间较长,肾阴亏虚,阴虚及阳,或瘀血阻络、痰浊中阻日久劫灼阴精,阴虚及阳,病程迁延,则进一步导致阴阳两虚之证,与高血压病病机基本一致。中医运气学说也指出,疾病的发生随地理之五分高下不同而异。现代研究调查亦显示,不同地域间中医证型分布有很大差异[6-7]。此次调查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5 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脂与BMI比较
注:与肝火亢盛证比较:☆P<0.05,☆☆P<0.01;与痰湿壅盛证比较:ΔP<0.05,ΔΔP<0.01;与阴阳两虚证比较:#P<0.05,##P<0.01;与气阴两虚证比较:◇P<0.05,◇◇P<0.01
通过对39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痰湿壅盛证及瘀血阻络证BMI 较其他3种证型偏高,且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SBP较其他两证偏高。肥胖和动脉粥样斑块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原因,而以腹部脂肪堆积为典型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8]。瘀血阻络证TG与痰湿壅盛证血脂异常较其他证型显著,可见血脂异常与中医的痰浊、血瘀密切相关。而实证中肝火亢盛证CA偏高,表明风证中的CA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增加能量动员作用,能量代谢(ATP、ADP、NADP) 增强可能是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的重要表现[9]。虚证中阴阳两虚证的E2偏高,表明性激素水平变化对调节、维护机体阴阳平衡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观察长沙市中老年高血压群体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发现 “虚、风、痰、瘀”贯穿于中老年高血压病始终;分析中医证候与其年龄、高血压病程、不同舌下脉络与生物学指标及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发现虚、瘀、风证与其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更为密切,表明在中医药应对中老年高血压的干预的时候,须考虑其中医证候特征,特别是虚、瘀、风证及其背后相关危险因素的突出规律。
参考文献:
[1] 王玮,刘运海,杨期东,等. 长沙社区50岁以上人群卒中危险因素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的关系[J].中国卒中杂志,2010, 27(2):218-220.
[2] 赖世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45-25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4.
[5] 徐浩,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进展、难点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07,2(1):3-5.
[6] 谭洁,韩国栋,滕久祥,等. 湖南省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28):897-899.
[7] 韦庆丰,嵇克刚. 南北不同地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934-935.
[8] 陈广垠,王丽娟,刘君,等.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1):16-18.
[9] 金益强,黎杏群,陈国林,等. 肝阳上亢证本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3):136-140.
[10] 丘瑞香,吴国珍,金明华. 性激素对肾虚患者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