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丛,杨怡然,刘 玲△,王 平
(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2.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 450003; 3.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
涤痰汤是中医治疗痰证的一首古方,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应用和演化,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源流进行探析。
关于涤痰汤的来源主要有3种认识,一是认为出自《济生方》,此说法较广,中医院校《方剂学》五版教材(1983年)便是此观点;二是认为出自《证治准绳》,六版教材(1994年)是此观点;三是认为出自《奇效良方》,以七版教材为代表。
详考文献《奇效良方》刊于1470年,《证治准绳》刊于1602年,《证治准绳》出版晚于《奇效良方》,《奇效良方》载涤痰汤有方药无方名,《证治准绳》称涤痰汤无“严氏”字样,将涤痰汤称为严氏涤痰汤,最早出自汪昂的《汤头歌诀》(1694年),后世文献所言出自《济生方》者多受其《汤头歌诀》的影响。《济生方》为宋·严用和撰写,成书于宋宝祐元年(1253年),咸淳三年(1267年)收前书未备之医论方药写成《续方》,两书后均散佚,现存版本均为辑复本,但都未收载涤痰汤。综上所述,认为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的可能性较大,至于《汤头歌决》注明严氏,是否汪昂见到其他文献引用严氏方,或当时尚有《济生方》原书存在已不可知,以下论述则以《奇效良方》涤痰汤展开。
在历代医家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对于“痰”的认识不断加深,治疗理念、治疗方药和治证范围都有变化。涤痰汤、温胆汤、二陈汤、导痰汤都是治疗痰证的名方,目前为止对这几个汤方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比较混乱,为明确涤痰汤的源流,就必须对其关系进行梳理。
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集验方》中,后世《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方》)有引用。由于《集验方》已轶失,以下用《千金方》温胆汤进行说明。《千金方·胆虚实》温胆汤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方为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1]。《奇效良方》卷一涤痰汤方:“制南星、制半夏各二钱半,炒枳实、茯苓各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2]”从药物组成分析,涤痰汤包含温胆汤所有的药物,尚比温胆汤多出人参、石菖蒲、茯苓、南星4味药;从方义分析,温胆汤治疗大病后余热未尽,胸胁气机失调,胆阳升发不畅产生的虚烦、不眠症状,而涤痰汤则是治疗中风病痰浊阻塞心窍造成的舌强不能言;从组方分析,温胆汤中橘皮、半夏、枳实理气化痰降逆,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重用生姜以温胆胃,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整个处方药物寒热并用,具有调和寒热的作用。方名之所以叫温胆汤,大概是取甲木得春气温和之意。涤痰汤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南星增加半夏化痰之力,人参、菖蒲益气开窍增智,茯苓健脾利湿使其符合中风的病机。两方虽然组方和剂量不同,但燥湿、理气、化痰的基本方义是相同的,涤痰汤保留了温胆汤的作用,并增加了原方健脾开窍的作用;在时间上涤痰汤出现晚于温胆汤,涤痰汤中明显有温胆汤痕迹,所以认为涤痰汤很可能是温胆汤的变方。
导痰汤最早记载是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刊于1180年): “导痰汤治痰厥,头昏晕,清虚皇甫坦所传。半夏四两(汤洗7次),天南星一两(细切,姜汁浸),枳实一两(去瓤),橘红一两,赤茯苓一两,右为细末,每服三大钱,水两盏,姜10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3]” 《济生方》中亦有导痰汤,但《传信适用方》从时间上早于《济生方》。吴彦夔导痰汤与温胆汤比较则多南星、茯苓,少竹茹和甘草。有学者考证认为,导痰汤就是温胆汤的变方,源于温胆汤[4]。严用和导痰汤比吴彦夔导痰汤多出甘草,所以两者组方和治法并无太大区别。严用和方除治疗痰厥、头目眩晕外,还包括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漱、涕唾稠黏、坐卧不安、饮食少思等。严用和方和吴彦夔方方名都为导痰汤,药味接近,治证方面严用和方范围大于吴彦夔方,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方在实践的过程中,治疗范围得到扩充和变化。涤痰汤比吴彦夔导痰汤多石菖蒲、竹茹、人参、甘草4味药。再拿涤痰汤与导痰汤和温胆汤比较,涤痰汤包括导痰汤和温胆汤两方的所有药物,而且比两方所有的药物还多出人参和菖蒲。从理论演变来讲,中风病在唐代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以痰论治中风病是在金元时期,涤痰汤治疗中风是温胆汤和导痰汤治疗范围的扩展。导痰汤和温胆汤都是治痰的常用方和名方,对后世治痰方的组方和治法影响较大,可以看出涤痰汤的组成和两方有明显渊源关系,可以认为涤痰汤是温胆汤和导痰汤的合方。
二陈汤最早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卷四,属于绍兴(公元1131-1162年)续添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5]。《局方》成书早于《奇效良方》,二陈汤在时间记载上早于涤痰汤,但详细对比涤痰汤与二陈汤和温胆汤配方,涤痰汤与二陈汤差异较大,但接近于温胆汤和导痰汤。从方的功用上分析,涤痰汤半夏和南星、陈皮和枳实同用,增加了化痰理气的作用。还加有人参补中益智,石菖蒲芳香化浊开窍,竹茹清热降逆止呕,其功效较二陈汤增多增强,且两者治证也不相同。综上笔者认为,涤痰汤和二陈汤的渊源还是较远一些,二陈汤和导痰汤同源于温胆汤是比较公认的。由于后世二陈汤变化繁多、治证广泛、影响较大,人们把含有陈皮、半夏的方剂归结为二陈类方剂,便于归类总结及临床应用。把涤痰汤和导痰汤甚至温胆汤划入二陈类方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说明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导痰汤和二陈汤源于温胆汤,而涤痰汤则同时受导痰汤和温胆汤的影响,是两方共同的子方,其关系如下图。
涤痰汤成方以来至近代,其剂型有用汤、丸、散,加减应用广泛,治证范围远远超过《奇效良方》所载的治疗范围。王肯堂《证治准绳》及汪昂《医方集解》涤痰汤治法方药同《奇效良方》涤痰汤。《医宗金鉴》卷四十五涤痰汤由当归、茯苓、川芎、白芍药、白术、制半夏、香附米、陈皮、甘草组成,加生姜三片,水煎送服涤痰丸(由白术、半夏曲、川芎、香附米、神曲(炒)、茯苓、橘红、甘草组成),主治妇人肥盛、不孕、脂膜闭塞子宫[6],汤丸同用不仅扩大了涤痰汤的治疗范围,在剂型应用上也有一定的创新。《金鉴》卷五十一尚有清心涤痰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麦冬、枣仁、川黄连滋阴清热安神,主治小儿急惊风后脾虚多痰者[7]。《伤寒瘟疫条辨》卷五涤痰汤在《奇效良方》涤痰汤基础上加用栝楼、黄连、黄芩治疗膈间痰闭、呃逆者[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四脏腑门改汤为丸,用治反胃、痰涎塞满胸隔[9]。徐灵胎《兰台轨范》卷二改涤痰汤为散剂,名为涤痰
散,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10]。随着朱丹溪从痰论治杂病的影响,涤痰汤的应用不限于汤剂,有汤剂、丸剂、散剂剂型的变化,其加减治疗病证的扩展到治疗不孕、惊风、呃逆、反胃、郁证、痴呆等疾病。虽然涤痰汤加减和应用形式有较大的变化,但痰浊这一病邪仍是选择应用涤痰汤的基本条件。
总之,涤痰汤源于温胆汤和导痰汤,随着时代迁移和“痰”理论的发展,涤痰汤的剂型亦得到多种变化,其治疗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孙思邈. 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03.
[2] 董宿. 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3] 吴彦夔.钦定四库全书·传信适用方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4] 高军宁. 温胆汤的源流、类方、方证及临床应用[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6(5):44-46.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08.
[6] 吴谦. 医宗金鉴[M]. 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33.
[7] 吴谦. 医宗金鉴[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4.
[8] 杨璿. 伤寒瘟疫条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1.
[9]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61.
[10] 徐灵胎. 兰台轨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