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艺 何曼曼 赵莹
《装在套子里的人》无疑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优秀作家契诃夫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套中人”的人物形象并非别里科夫独有,它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套中人”别里科夫在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人入胜,使学生深刻体会沙皇政府的残暴统治并了解人们在该政权统治下的生活状态。从文本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作家用如此短小的篇幅将别里科夫以及其他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鲜明,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造诣。对于该文本的解读,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往“经典人物”的分析路径上,而应另辟蹊径,实现对作品的开放性理解。同时,由于叙事语法模式、美学形态等是反映文章内涵的利器,因此其叙事手段也值得学生学习。
一、动态解读,去经典化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为例,因其叙事手法之巧妙、人物塑造之精准、反映问题之深刻而被我们称之为经典作品。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在理解、赏析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将“经典”过度消费,简言之,经典文本、经典人物形象成为罩住我们的“套子”,成为我们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的最大阻力,从而使我们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止步不前。《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很显然是别里科夫,在故事的开头叙述了他诡异的生活习惯以及逃避现实的畸形生活态度,别里科夫对作品主题的深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叙事者布尔金在文章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揣测,难道作者设计这一人物仅仅就是想借他之口给我们介绍别里科夫吗?应该不仅如此。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就像人的眼睛,它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全篇的矛盾都出自布尔金之口,在别人的故事中反映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思想、性格,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较为隐蔽的叙事手法,并且这一隐性的人物形象贯穿文章始终。在文章开头介绍布尔金的句子是这样的,“他躺在里面的干草上,因光线黑暗并不能看清他的长相”,这种叙事背景为人物性格的隐性特征做了铺垫。在整个故事过程中,布尔金明明知道别里科夫同瓦连卡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是不适合结婚的,但他还是同校长太太、副校长太太等一起极力促成二人的婚事,明显表现出他的伪善以及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在这个使人忧伤的故事的结尾,伊万·伊万内奇强烈地表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时,布尔金却建议睡觉休息,并且很快就进入梦乡,表现了他麻木的心理状态,更加突出他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当然,一篇文章主人公的作用就是通过人物突出主题,布尔金在这方面也是“功勋卓著”。《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作品就是揭露当时沙皇政府的残暴统治以及人们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奴性心理特征。布尔金用冷漠的口吻来讲述别里科夫的悲剧人生,甚至称他的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并且在他死后,布尔金虽然发现大家的生活又回到原来那种严峻、厌倦和乱七八糟的样子,对待这种社会现象,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选择的是快速入眠,而不是继续深思如何改变,由此可见他是身处“套中”而不自知,甚至他即便知道自己也如别里科夫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套中人”,他也不想改变。鉴于布尔金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在解读文章过程中对他是不能忽视的。
二、以形传神,解析叙事语法模式
格雷马斯在其著作《叙事语法:单元和层次》中认为文本是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表层结构是由动机的产生、成功条件、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结果这四个环环相扣的阶段构成的,同时这四个阶段也构成了文本叙事语法。文本叙事语法是我们解析文本时不能忽视的核心因素,因为它是我们理清文章叙事思路的利器。首先,动机的产生。《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生活总是中规中矩的,在各种“套子”的保护下逃避现实生活,生活中哪怕细小的改变他都害怕会出乱子,更别提结婚这样的大事。但是,结婚又是人生中的必要环节,在众人严肃的面孔下他也觉得结婚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加之瓦连卡良好的外貌条件且是第一个愿意亲热地对待他的女人,所以别里科夫产生了结婚动机。其次,成功条件。一方面,周围人(包括太太们、同事们等)都极力劝说别里科夫,说结婚是人一生应该做的大事,撮合他同瓦连卡结婚,使两人结婚有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就两个当事人来讲,瓦连卡考虑到自己的年龄以及跟兄弟在一起生活,令她非常不愉快,从而她觉得只要嫁出去就行,对于希腊语老师她并不排斥,并且积极地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而别里科夫也觉得同瓦连卡结婚是不违背自己原则的,众人都同意也就不会出乱子,因而出现每天去她家做客的行为,表现出想要结婚的意愿。再次,目标的实现。为了结婚,瓦连卡对别里科夫表现出好感,其表现就是经常看着他或者冲他笑,而别里科夫也是做了一番努力,经常到瓦连卡家里做客,听她唱歌,在房间里摆放她的照片,积极地用自己的“套子”来关心他们姐弟两个,这些都足以表明别里科夫为了能结婚所做的努力,表示他同瓦连卡的交往是严肃而认真的。最后,目标实现结果。在别里科夫为了结婚而努力的过程中,事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别里科夫从瓦连卡家里的楼梯上滚下来,而瓦连卡依旧是放声大笑,刺激了别里科夫的自尊心,从而导致他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文本中,其他的人物,如布尔金、瓦连卡及她兄弟等都可以作为线索来分析文本的叙事语法,这种分析是客观的,不掺杂主观情感的,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人物性格。
三、各美其美,解析叙事美学形态
在我们对经典作品去经典化解读之后,继而理清语篇的叙事语法模式,但是叙事语法模式并非语篇理解的终点,梳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析叙事美学形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经典作品的叙事美学形态特点为隐喻同讽喻相结合。
1.隐喻
“人类中心论”对各个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语言学、文学等都不例外。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之后,隐喻的本质是人类的认知这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那么在作家创作时,将隐喻植入文本就成为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不能为人们所发现,相反,诸多隐喻常常就暴露在人们眼前。《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套中人”——别里科夫就是文章的核心隐喻,喻体“套子”不仅出现在标题之中,更是贯穿文章始终,支配着文章中的其他意象。这个“套子”在文章中的隐喻意义有许多。首先,它表示规章以及同事。對于规章,别里科夫是有意识地服从,如遵守政府出台的新规定;而同事则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能够同意结婚就是同事影响的结果。其次,它还表示校长太太那一类人,即生活无趣,喜欢无事生非,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的人。他们对别里科夫婚事的提议构成了文章故事的主体。最后,它还表示文章中的声音,最典型的是瓦连卡的歌声和笑声。正是由于她的歌声感染了别里科夫,才使得他一颗冰冷的心有了一丝温度,同时又是她嘲笑的笑声使温暖的心由热变冷。由此可见,“套子”成为文章的主线,将文章连接起来。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对于不同的人,“套子”也是不同的。如别里科夫的套子是规矩和不出乱子,瓦连卡的套子就是其歌声和笑声,校长太太等人的套子就是做不必要的事愚弄别人,就连文章的讲述着布尔金也生活在“套子”之中。透过文章的隐喻,我们得知,每个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是套子略有不同罢了。
2.讽喻
讽喻是比隐喻更为高级的美学形态,因为讽喻的存在,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多样,对语言密码的解读实质上是人们自由地“误读”的过程,是对文章情感解读的最佳路径。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讽喻。
从宏观上看,整篇文章的发展就是别里科夫逐渐接近死亡的过程。在文章的开头,布尔金并没有讲述别里科夫变成“套中人”的原因及过程,而是直接让他以这种形象登场,同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本身就含有讽刺意义,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们不禁想知道,到底是怎样残忍的事情使人变成“套中人”?通过讽喻,作者将沙皇统治的残酷程度设置为无边界,以突出其残忍性和黑暗性。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各种各样的规则是他最大的恐惧,但大家的恐惧却是来自别里科夫的“正派思想”。何为“正派”?大家都按别里科夫的方式生活着,也说他是一个有头脑的正派人,但是大家真的认可他吗?很显然,这具有明显的讽刺性。在校长太太提出他同瓦连卡的婚事之后,大家死气沉沉的生活仿佛重新燃起了希望,不择手段地促成婚事,中间不惜借漫画讽刺来达到目的。就在别里科夫去世之后,大家欢喜地埋葬了他,一时间感觉空气都是自由的,这使他们之前一直按别里科夫的论调生活更具有讽刺性。之后,日子寻常往复,没有别里科夫的生活依旧死气沉沉,讽刺地证明了他们因别里科夫的死而产生的喜悦感,没有别里科夫,他们依旧是“套中人”。
从微观上说,我们以瓦连卡的笑声、歌声作为分析对象。瓦连卡一经登场,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文章对她的歌声描述是“好听的”,既然歌声已经证明了她的美丽,为什么人们还撮合她同别里科夫的婚事呢?最终别里科夫是在她的笑声刺激下郁郁而终。她那么想通过笑声、歌声来使自己嫁出去,可谓成也笑声,败也笑声。讽刺意味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对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事文本解读,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坚持去经典化地动态解读,并且透过文字现象看到文章本质,梳理好文章的叙事语法模式,然后解析其叙事美学形态,自由地“误读”文章,深刻体会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对我们的教育意义。